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化解小学生习作难的有效途径。本文着力围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了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观察;勤于积累,让学生巩固观察等策略,旨在为化解当前小学生习作难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观察能力;提升;策略
大自然春夏秋冬,景色各异;生活世界,人物形态万千、事情千奇百怪……然而,面对这些自然美景和诸多人间真情,好多学生却漠然视之、毫无感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学生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平时不善于观察和积累。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积累习作材料的能力。为此,本文结合平时的小学语文教研和课堂教学情况,侧重就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把习作化难为易的一些策略作简单阐述。
一、 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也是直接推动小学生习作内在的强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在学习对象上高度集中。我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七组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记叙了作者去杭州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聋哑青年观鱼时全神贯注,刻画出的鱼儿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训练题: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为此,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①联系自身作文实际,有何启发?②从作者写作过程角度思考作答;③从课文叙述的角度客观作答;经过一番热烈争论和我适时的讲解,学生终于达成共识:①鱼“游到了心里”是说聋哑青年头脑中形成了金鱼准确、生动、鲜明的现象。鱼“游到了纸上”意思为聋哑青年无论“挥笔速写”还是“工笔细描”都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反复认真细致的观察,使脑子里金鱼的形象准确、生动、鲜明,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所以二者是因果关系。②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到玉泉看鱼,又留心看鱼的人。发现一位青年“举止特别”,就深入观察,于是一个热爱艺术、身残志坚的青年赫然进入作者脑海。青年是一条“鱼”,先游到作者心里,后游到纸上。③绘画和习作,都以观察为基础和前提。如果作者心中无“鱼”,纸上就不会有“鱼”。我觉得这样处理,不但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习作中观察的重要性,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进行了一些必要地指导和经常性地训练。这样,日久天长,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二、 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是没有,是缺少发现。观察需要方法和步骤,对于小学生,起码应知道一些注意事项。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
1. 观察时间要长。如多数人都知道蟋蟀是一种善于跳跃、生性好斗的昆虫,但谁留意过它的巢穴呢?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重点段落,努力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有时“细细搜索”,有时“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从“有温暖和阳光”的初春到“秋天初寒”的十月,又到“天气变冷”的严冬。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也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艰辛,从开始就杜绝见异思迁的念头。
2. 观察要有序。有条不紊,就是观察应有一定的计划和顺序,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因为这样既可以获得完整的材料,又能使思维更有条理。
3. 观察感官要齐。观察,不只靠我们的眼睛,还包括用耳去听、用手去摸、用口去品、用鼻去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是我们的“眼睛”。在特殊情况下的亲身体验和感觉也是观察。如第10册第8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这样一段:“眼睛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可见,让学生学会观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拘泥于习惯的狭义认识。千方百计,一定会获得客观、准确的第一手材料。
4. 观察过程要思。观察要做到心有灵犀,它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对观察对象应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事先可查阅有关资料或访问知情者;其二是学会动脑。例如,教学《惊弓之鸟》时,文中中更赢有一段话:“它(指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更赢正是经过这样的分析,才得出只要拉一下弓,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结论。魏王和更赢同去打猎,也看到了大雁,为什么得不出同样的分析和结论呢?这是他缺少实践经验和不肯动脑筋的缘故。当然,观察中的动脑还包括比较、思考和想象。善于比较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善于思考可以得到理性认识;合理的推测与想象会弥补观察的不足。
5. 观察对象要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要做到有的放矢,就是观察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 勤于积累,让学生巩固观察
积累,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具体做法是:
1. 不限定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察对象,比如观察风景、植物、动物,也可观察人物的行动、装束、相貌等,总之,让学生去观察自己想观察的一切。
2. 限定每周篇数。观察日记由组长定期检查,写出批语和检查报告。学习委员汇总并写出全班检查报告。
3. 组织学生观察同一对象。观察后,限时写出观察日记,进行组间交流和班级交流。
4. 进行评比表扬。对写的观察日记进行表扬,把优秀的观察日记登在板报上,暂时落后的学生采取“一帮一”办法。
经过数年尝试,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将毕业时已写了上百篇观察日记,写作文时胸有成竹,跃跃欲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我采取上述三种策略,依据各类课文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观察训练题目,练就了学生一双“慧眼”,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化难为易,不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简介:
张清,一级教师,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黑松驿教育工作站;李树清,二级教师,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黑松驿教育工作站。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观察能力;提升;策略
大自然春夏秋冬,景色各异;生活世界,人物形态万千、事情千奇百怪……然而,面对这些自然美景和诸多人间真情,好多学生却漠然视之、毫无感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学生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平时不善于观察和积累。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积累习作材料的能力。为此,本文结合平时的小学语文教研和课堂教学情况,侧重就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把习作化难为易的一些策略作简单阐述。
一、 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也是直接推动小学生习作内在的强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在学习对象上高度集中。我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七组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记叙了作者去杭州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聋哑青年观鱼时全神贯注,刻画出的鱼儿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训练题: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为此,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①联系自身作文实际,有何启发?②从作者写作过程角度思考作答;③从课文叙述的角度客观作答;经过一番热烈争论和我适时的讲解,学生终于达成共识:①鱼“游到了心里”是说聋哑青年头脑中形成了金鱼准确、生动、鲜明的现象。鱼“游到了纸上”意思为聋哑青年无论“挥笔速写”还是“工笔细描”都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反复认真细致的观察,使脑子里金鱼的形象准确、生动、鲜明,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所以二者是因果关系。②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到玉泉看鱼,又留心看鱼的人。发现一位青年“举止特别”,就深入观察,于是一个热爱艺术、身残志坚的青年赫然进入作者脑海。青年是一条“鱼”,先游到作者心里,后游到纸上。③绘画和习作,都以观察为基础和前提。如果作者心中无“鱼”,纸上就不会有“鱼”。我觉得这样处理,不但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习作中观察的重要性,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进行了一些必要地指导和经常性地训练。这样,日久天长,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二、 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是没有,是缺少发现。观察需要方法和步骤,对于小学生,起码应知道一些注意事项。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
1. 观察时间要长。如多数人都知道蟋蟀是一种善于跳跃、生性好斗的昆虫,但谁留意过它的巢穴呢?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重点段落,努力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有时“细细搜索”,有时“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从“有温暖和阳光”的初春到“秋天初寒”的十月,又到“天气变冷”的严冬。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也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艰辛,从开始就杜绝见异思迁的念头。
2. 观察要有序。有条不紊,就是观察应有一定的计划和顺序,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因为这样既可以获得完整的材料,又能使思维更有条理。
3. 观察感官要齐。观察,不只靠我们的眼睛,还包括用耳去听、用手去摸、用口去品、用鼻去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是我们的“眼睛”。在特殊情况下的亲身体验和感觉也是观察。如第10册第8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这样一段:“眼睛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可见,让学生学会观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拘泥于习惯的狭义认识。千方百计,一定会获得客观、准确的第一手材料。
4. 观察过程要思。观察要做到心有灵犀,它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对观察对象应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事先可查阅有关资料或访问知情者;其二是学会动脑。例如,教学《惊弓之鸟》时,文中中更赢有一段话:“它(指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更赢正是经过这样的分析,才得出只要拉一下弓,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结论。魏王和更赢同去打猎,也看到了大雁,为什么得不出同样的分析和结论呢?这是他缺少实践经验和不肯动脑筋的缘故。当然,观察中的动脑还包括比较、思考和想象。善于比较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善于思考可以得到理性认识;合理的推测与想象会弥补观察的不足。
5. 观察对象要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要做到有的放矢,就是观察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 勤于积累,让学生巩固观察
积累,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具体做法是:
1. 不限定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察对象,比如观察风景、植物、动物,也可观察人物的行动、装束、相貌等,总之,让学生去观察自己想观察的一切。
2. 限定每周篇数。观察日记由组长定期检查,写出批语和检查报告。学习委员汇总并写出全班检查报告。
3. 组织学生观察同一对象。观察后,限时写出观察日记,进行组间交流和班级交流。
4. 进行评比表扬。对写的观察日记进行表扬,把优秀的观察日记登在板报上,暂时落后的学生采取“一帮一”办法。
经过数年尝试,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将毕业时已写了上百篇观察日记,写作文时胸有成竹,跃跃欲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我采取上述三种策略,依据各类课文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观察训练题目,练就了学生一双“慧眼”,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化难为易,不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简介:
张清,一级教师,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黑松驿教育工作站;李树清,二级教师,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黑松驿教育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