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需求连续第7年(2004年除外)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样的业绩使得中国汽车市场毫无疑问成为国际汽车市场格局里最闪亮的板块。参考国际成功经验,汽车特别是乘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必将带动汽车金融等相关市场的繁荣和快速成长。目前我国的车贷率还不到买车人数的20%,远远低于全球市场70%的平均比例,我国的汽车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曾经沦为“烫手山芋”
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各类汽车关税的逐步降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际汽车巨头加大在中国的投入等因素刺激,造就了2002年和2003年汽车消费的“井喷”。其中相当一部分汽车是通过消费信贷来完成的,在2002-2003年期间,贷款购车的比率达到25%左右,很多银行甚至以“零首付”为优惠条件吸引汽车贷款客户。然而,当时主要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各大银行由于操作经验不足、对风险控制把关不严等因素很快就对汽车贷款的风险失去了控制,造成了大量的银行呆坏帐。到2003年底,银行汽车信贷额高达1800亿元,但其中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为呆坏账。以汽车消费信贷为主业的汽车金融一下子就变成了“烫手山芋”,各大银行纷纷紧缩甚至停止汽车信贷业务。到今天再回过头去看,出现那样局面的根本原因不是汽车消费信贷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中国信用机制不健全时,银行对风险的控制出了问题。
三股势力分享市场蛋糕
2007年3月20日中国银监会首次宣布批准汇丰、渣打、东亚、花旗4家外资法人银行在华开业。4月渣打银行便宣布:以车贷为代表的消费类贷款将是他们今后业务主攻的方向之一。其他三家法人银行东亚、汇丰和花旗也分别表示,将会很快制订出与车贷业务相关的条款。这毫无疑问,意味着以前只有国内银行和各汽车金融公司在玩的汽车金融领域出现了“第三”竞争者。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是汽车制造厂成立金融公司,联合经销商,为客户提供汽车销售及售后的一条龙服务。在国外,汽车消费贷款的70%至80%均由汽车金融公司提供,事实上汽车金融公司已成为汽车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跨国汽车巨头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建立汽车金融公司。
未来前景:诱人的“香饽饽”
有数据调查显示,中国车主的年龄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80后开始成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之一。这个群体的一次性付款能力不足,但是他们消费行为前卫,不仅有较强购车欲望,且接受透支消费观念,有较高的还款能力,大部分都拥有一张或者几张银行信用卡,该群体逐渐成为主流消费对象将带动汽车按揭贷款比例上升。
随着银行信用卡的大量发行和由央行主导建立的个人征信体系于2006年1月开始运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开始在不断完善和进步,这毫无疑问地为汽车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两年全国汽车连锁租赁公司的快速发展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汽车金融发展的信用瓶颈已经被突破,汽车金融繁荣的机会来了。在北京甚至出现了汽车金融公司零利率车贷现象。各汽车企业和金融公司为促销纷纷想出各种招数来吸引客户,比如戴姆勒-奔驰公司正酝酿推出一项全新的汽车信贷项目:中国消费者只需每天花费280元人民币,连续支付三年,就能拥有一辆梅赛德斯-奔驰E280轿车。
汽车金融市场的复苏,虽然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2004年才开始进来的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带来先进的风险控制管理理念和经验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比如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强制给每一个贷款购车用户装上GPS系统,采用“人盯人”战略以便在贷款后实行追踪。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则奉行家访制度,不仅要调查申请人的房屋资产是否属实,还会考虑其家属的偿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国外金融公司普遍将经销商与个人客户贷款的比例保持在8∶2,以防范风险。
总之,不管是汽车金融公司还是国内外银行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只要在风险控制这一环节做好文章,相信必能在汽车金融这一块大蛋糕里切取更大的份额和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