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技巧技巧原则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zum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席勒强调审美教育要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代写硕士论文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语文教学中施行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及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起到“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极其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和造就完整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策略,讲求审美教育技巧应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领悟形象的直觉妙用。朱光潜认为,形象直觉就是美感经验,能引起美感经验的事物,才算是美。美感经验,就是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的心理活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直觉认识是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是凭直观、任意象而产生的认识,这个意象是孤立的、无沾无碍的。而这种直觉又最易引发人们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虽然美感经验是与生俱有的,但不加以调养,仍有消失的可能。美感具有共同性。一种是对自然美的欣赏。
   人类具有共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标准。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自然之美随处可见,海洋、高山、云朵、星辰、日出、日落,这些无一不美;另一种是具有“永久魅力”的美,如希腊的艺术美,还有爱情、友谊、正义、思乡等。许多完美的艺术作品能为不同民族和阶级共同欣赏,达到了思想内容同高超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在《山居秋瞑》这首诗中,凭着对晚秋时节雨后山中景色的直觉认识,产生了美感,通过联想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句描绘了晚秋时节雨后山中的情景,用明月照松林,清泉流石上,浣女喧闹竹林,渔船惊动莲叶这几个连续的动景来衬托秋夜的寂静。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历来为人们所赞叹,苏轼评价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们读到这首诗,便有一种直觉的形象认识,达到了审美的效果。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形成审美想象与审美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审美意象的推动,审美理想的引导,引起多种心理功能紧张的活动。感知提供表象,表象诱导和激发出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又促进了对表象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从而使想象更加活跃、更加丰富,而活跃丰富的想象又进一步激发出新的创造欲望。庐山瀑布,使李白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审美情感成了表象运动的直接动力,凭借想象对表象间自由关系的理解,使表象按照情感的逻辑加工制作,终于构成了新的审美意象。
   人的审美创造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李白在对自然、对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凭借怪伟奇绝的想象,卓异神奇的夸张,再加上非理性因素的介入,灵感突发性的到来,常为审美意象的完成平添几分意外的机缘。由此,李白创作了大量清新自然、雄健奔放的诗歌。其作品如“风行水上,自然成趣”,又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成了“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的诗不愧是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的楷模,更是审美创新的典范。
   第二个原则是保持心理距离。审美距离说是本世纪初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心理距离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必要的心理条件,这种距离不是简单地指时间或空间的距离,而是强调审美活动的特殊心理状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平凡的生活中,人往往会掉入生活的陷阱里,无法抛开现实的目的和需要,所以无视于眼前的娇红嫩绿,无感于周围的良辰美景。人们对自己周围的景物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审美心理逐渐淡化,因而对它的美的感觉也就模糊、迟钝、视而不见了。只有在心理上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游走于形象的直觉里。由于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做出审美的反映,将极平常的景物变为很美的意象。生活在北方的人,面对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生活在南方的人,见到北方景物的粗犷雄浑,无不惊异万千;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进入森林、草原、山村也会流连忘返。距离产生美,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做出审美的反映。对自然美的欣赏是这样,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也是如此。文学艺术家的长处,在于能够把事物放在某种距离外去观照,由于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做出审美的反映,将极为平常的景物,变为很美的意象。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元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临刑前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降雪、三年大旱的誓愿。窦娥死后三桩誓愿果真应验,尽管主观愿望不可能成为客观现实,但这种距离,却产生出了强烈的美感,使得人心大快。直到今天,窦娥的形象仍能在人们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第三个原则是移情作用。所谓“移情”或者叫做审美的移情作用,是指主体在聚精会神地观照一个对象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统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无生命的、无情趣的外物具有人的生命,使客体对象具备了感情色彩,达到物我交融。《庄子·齐物论》中写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忽然醒来,自己竟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创设了一种浑然忘我的物化理论。这种随物宛转,达到了“吾丧我”的境地,就是移情效果。
   庄子与惠子站在濠水的桥上,庄子说水里的鱼很快乐,惠子不以为然,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从审美角度来看,水中的鱼是庄子产生移情的物质基础,产生了“以人度物”,“寄情于景”,“托物寓意”的作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物皆注我的色彩。”从审美移情的角度来看,庄子已经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了。
   移情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移情是以具体形象为依托,以联想为前提,由形象刺激感官引起了联想,从而产生了移情。孔子听到《韶》乐,三月不识肉味,可见他对音乐的热爱已经到了浑然忘我的地步。白居易面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浮想联翩:“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客人、听众沉浸其中,浑然忘我,与音乐浑然一体,达到了超然物外的审美效果。
   移情又是以客观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以联想为纽带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景物最能影响人的心境,也最能使人触景生情。孔子面对滔滔的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杜牧将看到的深秋的红叶与江南二月的春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如现眼前,使人感到秋天犹如春天一样的美丽。《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在依依惜别时刻,看到秋天的红叶,触景伤怀,发出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感叹,抒发了长亭送别那撕心碎胆的离别伤感。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学生通过诵读才能形成语感 ,才能更快的形成语文能力,完成文言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笔者就文言文的诵读要求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读准字音   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多音字。如果想当然的读,就容易读错,有些字读错,就会破坏文章的音韵,曲解了字义。如《指南录后序》第4段有两个“间”“得间奔真明”“出没长淮间”,一生朗读时,读成同一音。一生评点时,指出这两个间应该读不同的音ji
期刊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帮助小学生识字、阅读和学好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也是低年级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教学汉语拼音可以分为“看、听、读、写”四个步骤。如何将汉语拼音教学中的“看、听、读、写”四步科学运用,才能够使学生缩短认识到熟练的过程,帮助小学生入学教育受到良好规范的语言训练,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   一、“看”是认识汉语拼音的前提   “看”是培养学生观察
期刊
【摘要】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忧患意识,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本文认为,增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需要从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以等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期刊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了当前教育的迫切任务,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而,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
期刊
低龄聋生由于受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感知外界事物途径单一,主要依靠视觉捕捉外界信息,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极易涣散,一旦受到新奇事物影响,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来。所以,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组织教学。    一、用情感教育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教育素养中期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因为这种爱的情感,不仅对学生产生激励功能,还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和转化
期刊
情境教学就是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智能。因为兴趣可以产生强烈地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强的意志。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谐发展,思想素质逐步提高。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导课,能够轻松而又富有启发性地敲开知识的大门,能使一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如:讲“三步计算的应
期刊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
期刊
【摘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教法与学法的探究已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议题,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被视为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现对此谈几点浅见。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
期刊
【摘要】 语文自学能力是激发小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自学方法、自学习惯和自学动机三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