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诵读”中教育学生的语言能力
能够流传下来并被编入语文教科书的古诗,它不是呆板八股文,它是表情达意、状物写景的明理工具,它具有丰富的情意性、思想性,充满了人文关怀。所以,老师在教学朗读古诗中要抓住古诗的用韵、平仄、句式、味道、感情,还有重点词语,优美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琢磨,理解;还要求学生数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感情。
古诗几乎都押韵的,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除了要求学生读准确,古诗的韵味最重要。毕竟,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师在范读中,透过文字,注入感情,“让诗歌是用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利用古诗的“工具性能”,教育学生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优美的朗读首当其冲。
例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赠汪伦》、《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泊船瓜洲》等古诗表达的是浓浓友情、亲情、乡情等,老师`范读的时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语气。如《晓出净慈送林子方》、《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菊花》等写自然景物美丽的诗歌,用清快明朗的语气来读。又如《春种一粒粟》、《蚕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渔者》表达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不幸的生活的深切同情,所以用缓慢的、有点低沉的语气来读,把重要的词重音读。“农夫犹饿死”这句,“饿死”要读出那种控诉的语气来。
二、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三、读出感情 注意节奏
初读成句,研读成意,品读体会,那么自然就进入诵读环节了。诵读是情感的升华,更是教学环节的拓展、巩固的延伸。教学古诗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个读,加之绘声绘色的齐读,注重停顿和节奏,让节奏和音律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理解诗的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语气要缓慢,“使”后要稍停顿。下面诗句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才能令诗有韵味,才能诵读有感情,与作者心灵产生碰撞,达到共鸣,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实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就传来这朗朗的诵读声。这是我搞的一项特殊活动,就是学生在介绍自己姓名的时候,还要背诵上学以前学过的古诗。于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加上老师夸张的表扬,他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在孩子们尝到成功甜头的兴奋中,我宣布今后每天晨读20分钟时间,老师要和大家一齐诵读古诗。就这样,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选取从上古至而今的诗、词、曲,古今格言警句、成语寓言,让孩子们朗读背诵。至今,学生们已升入四年级,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童年阶段是最好的记忆时期。“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每日的诵读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坚信,每天20分钟,坚持六年,孩子们定能终身受益。也许有人认为在学生们还不具备对精品文章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大量阅读,似乎有些简单和莽撞。实际上,这却是语文教育和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我坚信,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精品,会同空气一样毫无痕迹地从学生的口中渗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而且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意境,并将成为他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一、“诵读”中教育学生的语言能力
能够流传下来并被编入语文教科书的古诗,它不是呆板八股文,它是表情达意、状物写景的明理工具,它具有丰富的情意性、思想性,充满了人文关怀。所以,老师在教学朗读古诗中要抓住古诗的用韵、平仄、句式、味道、感情,还有重点词语,优美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琢磨,理解;还要求学生数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感情。
古诗几乎都押韵的,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除了要求学生读准确,古诗的韵味最重要。毕竟,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师在范读中,透过文字,注入感情,“让诗歌是用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利用古诗的“工具性能”,教育学生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优美的朗读首当其冲。
例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赠汪伦》、《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泊船瓜洲》等古诗表达的是浓浓友情、亲情、乡情等,老师`范读的时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语气。如《晓出净慈送林子方》、《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菊花》等写自然景物美丽的诗歌,用清快明朗的语气来读。又如《春种一粒粟》、《蚕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渔者》表达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不幸的生活的深切同情,所以用缓慢的、有点低沉的语气来读,把重要的词重音读。“农夫犹饿死”这句,“饿死”要读出那种控诉的语气来。
二、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三、读出感情 注意节奏
初读成句,研读成意,品读体会,那么自然就进入诵读环节了。诵读是情感的升华,更是教学环节的拓展、巩固的延伸。教学古诗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个读,加之绘声绘色的齐读,注重停顿和节奏,让节奏和音律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理解诗的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语气要缓慢,“使”后要稍停顿。下面诗句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才能令诗有韵味,才能诵读有感情,与作者心灵产生碰撞,达到共鸣,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实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就传来这朗朗的诵读声。这是我搞的一项特殊活动,就是学生在介绍自己姓名的时候,还要背诵上学以前学过的古诗。于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加上老师夸张的表扬,他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在孩子们尝到成功甜头的兴奋中,我宣布今后每天晨读20分钟时间,老师要和大家一齐诵读古诗。就这样,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选取从上古至而今的诗、词、曲,古今格言警句、成语寓言,让孩子们朗读背诵。至今,学生们已升入四年级,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童年阶段是最好的记忆时期。“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每日的诵读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坚信,每天20分钟,坚持六年,孩子们定能终身受益。也许有人认为在学生们还不具备对精品文章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大量阅读,似乎有些简单和莽撞。实际上,这却是语文教育和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我坚信,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精品,会同空气一样毫无痕迹地从学生的口中渗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而且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意境,并将成为他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