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诱导探究”教学模式,坚持“以诱引思,以探达拓”,围绕如何“诱”、“探”促使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以诱引思,以探达拓,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力求学生个性全面优化发展,笔者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课例《资源配置》,从设境引导,诱发参与、设置疑问,开拓思维、探索研究,揭示规律、实践体会,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探讨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以及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引发的综合效应:利用动机和兴趣激发观察力和注意力、利用探究过程强化情感和意志、开发思维和想象。
关键词:诱导 探究 教学实践 综合效应
“诱导探究”是20世纪中期美国一个名叫“生物科学课程”的组织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科学内容,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从而激励学生去积极参与。研究表明,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理解时,对概念的掌握最好,保持最长。“诱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以诱引思,以探达拓”;重点是:围绕如何“诱”、“探”促使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学生个性全面优化发展;基本特点:“以诱引思,以探达拓,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思想政治教师若以“诱导探究”理论为指导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使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形成稳定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那么就能较好地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笔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尝试着用这一教学方法,结合高一《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这一框来谈谈诱导探究教学法的实践。
一、诱导探究的实践尝试
1.诱导——设境引导,诱发参与。
创设探究情境、使学习尽量发生在现实情境或类似情景中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通过感性的、趣味的、动感的情境来设疑导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可以利用新闻报道、社会观察、时事热点等题材来创设;可借助直观形象的小品、音乐、漫画、录相等来渲染情感、引起共鸣;可以拿身边、周围事件来设置问题,明辨是非;也可以通过体验式活动情境如辩论、社会调查、个别访谈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思想政治新教材本身设计的大量探究活动也要尽量有选择地利用起来。
在上高一《经济生活》中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与市场时,就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漫画《钢铁如何应付》作为探究情境,画面中众多人对钢铁的大量需求和钢铁的一句“我怎么应付得了,我该去干什么?”形成需求无限和资源有限的鲜明对比,诱发学生参与思考为什么要合理配置?采用什么方式合理资源配置?为了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市场经济的优点,笔者又利用当时正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车展的相关材料作为探究情境,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种国际名车和国产车以及样式奇特的概念车和各产商间的竞相角逐的录像片断时,顿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2.思考——设置疑问,开拓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则形象地比喻:“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设置疑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有效探究的关键一步。在设置疑问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问题能引出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2)问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一定探究空间,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3)问题有足够的复杂性,包括许多相互联系部分。学生能进行合作学习、在协作中共同构建知识。(4)学生能共享探究心得和探究成果,教师能适时给学生有效评价。对有些问题教师不需详尽解答,目的在于激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发展潜质。
在《资源配置》中呈现出车展中各汽车产商之间竞相抢占展位,纷纷采用新科技、推出新车型的情境后,笔者直接问学生:“从这一片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踊跃地回答各自的感受:这次车展的汽车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是一次高科技的大比拼;体现了高科技的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很大。笔者趁势再呈现“中国的汽车需求在不断扩大”的具体材料,然后设置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扩大的需求量,假如你是汽车生产商,你将如何决策?并说明理由。这前后两设问既与市场调节资源的知识相关,又具有承接性和开放性,学生们面对既熟悉又贴近生活的问题踊跃思考、讨论,小组的成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学生的思维飞速地转动起来。
3.探究——探索研究,揭示规律。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揭示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使学生完成由现象到理论的转变,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从而获得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发展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资源配置》课堂中,学生针对教师设置的疑问,积极探索研究,纷纷发表了本小组的生产经营策略。根据学生们的策略,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的知识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优点、缺点。比如针对学生作出扩大生产的决策,笔者追问“为什么要扩大生产”,学生进一步探究:因为市场上汽车供不应求,生产者扩大生产,需要大量资源的流入,反之,则会导致大量资源的流出。学生从而得出结论: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针对学生作出的运用高科技和科学的生产经营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策,笔者追问“为什么”,学生结合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和教师适当的引导,探究得出: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诚信经营策略,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的危害和树立诚信意识的重要性,还继续引导学生从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的市场主体方面探究如何树立诚信意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更是一种信用经济,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拓延——实践体会,拓展延伸。
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升认识,丰富内容,开阔思路,从而明白探究的重要性,理解探究的价值,享受探究的快乐。一位学生说得好:“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人明白许多道理,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资源配置》课的探究后,为使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信用状况有更深的了解,笔者布置了一道拓展延伸题:根据本课所学有关知识,调查本城市市场信用状况,写一份调查报告,通过收集现实材料、分析原因、总结政府或有关部门处理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课堂探究的结果。
二、诱导探究的综合效应
1.利用动机和兴趣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为了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永久兴趣,树立科学人生观,笔者配合探究教学,通过下列途径强化和培养兴趣:(1)开展课外活动。如课题小组开展有关中学生消费的调查,师生投资状况的调查、城市信用状况的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坚定学习信念。(2)参观体验。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经营思路,体验当推销员,感受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3)开设讲座。课堂上请一些专业人员给学生作报告,如企业家、税务人员、银行工作者等,使学生感受学习政治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实践证明:兴趣唤醒和强化了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精神。
2.利用探究过程强化情感和意志、开发思维和想象。
观察、阅读、搜集是学生获得信息的过程,是探究的初级阶段,而归纳整理是学生对感知的信息在大脑皮层加工贮藏的过程,是探究的高级阶段,是一节课中情感、意志培养和智力开发的“旺季”,此过程应多采用“启发交流”,这样做一是架设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思维的桥梁,形成了群体探索结构,知识体系更趋完整;二是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的反馈信息,利于随时调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三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四是利于师生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1月.
[2]郑金洲.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3]袁军.政治——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4]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关键词:诱导 探究 教学实践 综合效应
“诱导探究”是20世纪中期美国一个名叫“生物科学课程”的组织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科学内容,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从而激励学生去积极参与。研究表明,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理解时,对概念的掌握最好,保持最长。“诱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以诱引思,以探达拓”;重点是:围绕如何“诱”、“探”促使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学生个性全面优化发展;基本特点:“以诱引思,以探达拓,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思想政治教师若以“诱导探究”理论为指导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使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形成稳定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那么就能较好地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笔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尝试着用这一教学方法,结合高一《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这一框来谈谈诱导探究教学法的实践。
一、诱导探究的实践尝试
1.诱导——设境引导,诱发参与。
创设探究情境、使学习尽量发生在现实情境或类似情景中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通过感性的、趣味的、动感的情境来设疑导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可以利用新闻报道、社会观察、时事热点等题材来创设;可借助直观形象的小品、音乐、漫画、录相等来渲染情感、引起共鸣;可以拿身边、周围事件来设置问题,明辨是非;也可以通过体验式活动情境如辩论、社会调查、个别访谈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思想政治新教材本身设计的大量探究活动也要尽量有选择地利用起来。
在上高一《经济生活》中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与市场时,就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漫画《钢铁如何应付》作为探究情境,画面中众多人对钢铁的大量需求和钢铁的一句“我怎么应付得了,我该去干什么?”形成需求无限和资源有限的鲜明对比,诱发学生参与思考为什么要合理配置?采用什么方式合理资源配置?为了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市场经济的优点,笔者又利用当时正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车展的相关材料作为探究情境,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种国际名车和国产车以及样式奇特的概念车和各产商间的竞相角逐的录像片断时,顿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2.思考——设置疑问,开拓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则形象地比喻:“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设置疑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有效探究的关键一步。在设置疑问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问题能引出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2)问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一定探究空间,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3)问题有足够的复杂性,包括许多相互联系部分。学生能进行合作学习、在协作中共同构建知识。(4)学生能共享探究心得和探究成果,教师能适时给学生有效评价。对有些问题教师不需详尽解答,目的在于激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发展潜质。
在《资源配置》中呈现出车展中各汽车产商之间竞相抢占展位,纷纷采用新科技、推出新车型的情境后,笔者直接问学生:“从这一片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踊跃地回答各自的感受:这次车展的汽车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是一次高科技的大比拼;体现了高科技的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很大。笔者趁势再呈现“中国的汽车需求在不断扩大”的具体材料,然后设置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扩大的需求量,假如你是汽车生产商,你将如何决策?并说明理由。这前后两设问既与市场调节资源的知识相关,又具有承接性和开放性,学生们面对既熟悉又贴近生活的问题踊跃思考、讨论,小组的成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学生的思维飞速地转动起来。
3.探究——探索研究,揭示规律。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揭示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使学生完成由现象到理论的转变,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从而获得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发展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资源配置》课堂中,学生针对教师设置的疑问,积极探索研究,纷纷发表了本小组的生产经营策略。根据学生们的策略,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的知识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优点、缺点。比如针对学生作出扩大生产的决策,笔者追问“为什么要扩大生产”,学生进一步探究:因为市场上汽车供不应求,生产者扩大生产,需要大量资源的流入,反之,则会导致大量资源的流出。学生从而得出结论: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针对学生作出的运用高科技和科学的生产经营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策,笔者追问“为什么”,学生结合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和教师适当的引导,探究得出: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诚信经营策略,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的危害和树立诚信意识的重要性,还继续引导学生从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的市场主体方面探究如何树立诚信意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更是一种信用经济,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拓延——实践体会,拓展延伸。
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升认识,丰富内容,开阔思路,从而明白探究的重要性,理解探究的价值,享受探究的快乐。一位学生说得好:“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人明白许多道理,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资源配置》课的探究后,为使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信用状况有更深的了解,笔者布置了一道拓展延伸题:根据本课所学有关知识,调查本城市市场信用状况,写一份调查报告,通过收集现实材料、分析原因、总结政府或有关部门处理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课堂探究的结果。
二、诱导探究的综合效应
1.利用动机和兴趣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为了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永久兴趣,树立科学人生观,笔者配合探究教学,通过下列途径强化和培养兴趣:(1)开展课外活动。如课题小组开展有关中学生消费的调查,师生投资状况的调查、城市信用状况的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坚定学习信念。(2)参观体验。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经营思路,体验当推销员,感受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3)开设讲座。课堂上请一些专业人员给学生作报告,如企业家、税务人员、银行工作者等,使学生感受学习政治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实践证明:兴趣唤醒和强化了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精神。
2.利用探究过程强化情感和意志、开发思维和想象。
观察、阅读、搜集是学生获得信息的过程,是探究的初级阶段,而归纳整理是学生对感知的信息在大脑皮层加工贮藏的过程,是探究的高级阶段,是一节课中情感、意志培养和智力开发的“旺季”,此过程应多采用“启发交流”,这样做一是架设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思维的桥梁,形成了群体探索结构,知识体系更趋完整;二是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的反馈信息,利于随时调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三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四是利于师生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1月.
[2]郑金洲.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3]袁军.政治——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4]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