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院天天放电影,大家天天讨论电影。我们看的电影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个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它涉及了众多领域、众多层面,不同人给电影下的定义会完全不同。关于电影研究的书籍又岂止汗牛充栋,随便上一个电影论坛,满地都是能长篇累牍滔滔不绝的骨灰级电影发烧友。关于电影的定义,在那里也许更能找到准确答案。本文不打算回答什么是电影,而是从技术的角度,说一些电影背后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拍摄DV作品的朋友,无论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从技术层面去理解相关概念、某些设备参数、以及一些影像格式都是有帮助的。如果你仅是影友碟友,了解这些小知识,平时跟道友们闲聊的时候也会增加不少谈资。
当电影遇上电视
电视的历史就不啰嗦了。反正电视就两种:一种4:3,另一种16:9。当初电视搞成4:3的一个原因就是要跟电影画面的尺寸匹配。为什么要匹配呢?因为40年代电视机发明时,还没有摄像机。电视的节目得先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然后再转成电视信号,因此跟电影画面一样宽高比再自然不过了。而那时的电影画面都是前面讲过的1.37学院标准,电视画面也就跟电影画面一样了。所以说,电影是电视他爹,最起码也是干爹。
当电影发行录像带或DVD的时候,如果用“截选”的方式,那么这种版本的碟就叫“全屏版”(Full Screen),意思就是整个电视屏幕都有图像,名字起得挺好听,其实画面被咔嚓掉了一块。电影频道放的片子大多是这种版本,反正不花钱,凑合看吧。如果用“信箱”方式出碟,这种版本就叫“宽银幕版”(Wide Screen),意思就是上下有两条黑边。
所有电影发行的DVD,都会有“宽银幕版”,有的电影两种版本都有。(我们平时买的D版几乎全是“宽银幕版”,估计也没谁愿意去看画面不全的全屏版。)“截选”和“信箱”是宽银幕电影和电视机屏幕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6:9电视机出现才有所改观。而这种冲突也衍生出一些异化的视觉体验,比如把电视画面上下一遮似乎就有了“电影感”,没有黑边的画面看着都不像电影了。
现在有16:9电视机了,有投影仪了,有蓝光了,那么“家庭影院”如何放映电影画面呢?这方面的文字网上数不胜数,我也不码字了,画个图汇总一下:
DVD无非就两种,一种标清,一种高清。标清DVD无论D5还是D9都是标清,画面大小都是720×576(PAL制),4:3的画面:高清DVD是1080P,16:9的画面(1920×1080)。注意看图中DVD碟上的画面,那是DVD中存储的画面(有些画面是变形的,有些画面原本就有黑边),而电视机上看到的是经过DVD播放机处理(比如把变形画面进行拉伸)之后形成的画面。不论画面内容如何,只要是标清DVD,那么碟里数据存储的画面尺寸都是一样的,D5跟D9的区别在清晰度上,画面尺寸相同。高清DVD也是同样的状况。
通常,DVD的包装上都会标明该片的宽高比,看上图。由于各个DVD发行商的习惯不同,对于画面的表述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直接找1.85.2.35.2.40这些数字,就能确定该碟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没有数字,一般标明wIdescreen的都是2.35;前面说过,现在大部分电影是2.35的。
1.85的DVD在16:9电视机上能显示满屏画面;2.35的DVD,无论用什么电视机看,上下都有黑边(也就是“信箱”的模样),只有用2.35变形投影仪才能打出没有黑边的画面。HDTV播放2.35电影有黑边只能说是一种无奈,2.35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实在太宽了,如果让电视去迁就电影也搞成2.35的画面,那新闻联播得有三个播音员看起来才会比较舒服。
另外,再来说说DVD画面质量的事情。由于不是所有电影我们都在电影院看,那么评价“电影画面质量”很多时候就是基于DVD的画面质量,尤其是所谓西片。常常会看到有人报怨,国产电影画面质量太差,跟好莱坞没法比,甚至不如韩国片云云: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看了国产DVD之后的感慨。但如果你到电影院看国产片,画面质量跟进口大片没什么不同嘛。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前面提到了电影制作的流程,其中后期制作部分都是在电脑中完成的,跟我们剪辑DV类似,只不过电影画面的数据量比较大。这些数据就是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简称DI)。为什么叫“中间片”?因为完成的叫“最终片”,还没完成的当然就“中间”了,不深奥吧。“中间片”在电脑上剪辑,剪好了,印到胶片上,就成了“最终片”——电影拷贝,然后拿到电影院放。如果你的DV最后也要印成拷贝,那你电脑里的DV文件也可以叫数字中间片。
“数字中间片”是电影画面质量最高的形式,因为要处理它,还要用它印胶片,如果中间片质量不高,出来的电影拷贝就没法看了。
不论原因几何,我们国产DVD大多是从放映拷贝扫描而成。放映拷贝是高反差片,用影院放映机的1万瓦灯泡打出来效果是非常好的,而扫描成数字影像,那就没法看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清晰度差,宽容度低,亮部一片白,暗部一团黑;经常还能看到胶片划痕。而且扫描放映拷贝根本谈不上音效,有立体声就不错啦。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国产正版《大腕》和三星哥伦比亚发行的《大腕》,同样的电影,不同的发行商能做出天壤之别的DVD。有关部门一天到晚叫大家支持正版,你正版得争气才行啊。
当电影遇上电视
电视的历史就不啰嗦了。反正电视就两种:一种4:3,另一种16:9。当初电视搞成4:3的一个原因就是要跟电影画面的尺寸匹配。为什么要匹配呢?因为40年代电视机发明时,还没有摄像机。电视的节目得先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然后再转成电视信号,因此跟电影画面一样宽高比再自然不过了。而那时的电影画面都是前面讲过的1.37学院标准,电视画面也就跟电影画面一样了。所以说,电影是电视他爹,最起码也是干爹。
当电影发行录像带或DVD的时候,如果用“截选”的方式,那么这种版本的碟就叫“全屏版”(Full Screen),意思就是整个电视屏幕都有图像,名字起得挺好听,其实画面被咔嚓掉了一块。电影频道放的片子大多是这种版本,反正不花钱,凑合看吧。如果用“信箱”方式出碟,这种版本就叫“宽银幕版”(Wide Screen),意思就是上下有两条黑边。
所有电影发行的DVD,都会有“宽银幕版”,有的电影两种版本都有。(我们平时买的D版几乎全是“宽银幕版”,估计也没谁愿意去看画面不全的全屏版。)“截选”和“信箱”是宽银幕电影和电视机屏幕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6:9电视机出现才有所改观。而这种冲突也衍生出一些异化的视觉体验,比如把电视画面上下一遮似乎就有了“电影感”,没有黑边的画面看着都不像电影了。
现在有16:9电视机了,有投影仪了,有蓝光了,那么“家庭影院”如何放映电影画面呢?这方面的文字网上数不胜数,我也不码字了,画个图汇总一下:
DVD无非就两种,一种标清,一种高清。标清DVD无论D5还是D9都是标清,画面大小都是720×576(PAL制),4:3的画面:高清DVD是1080P,16:9的画面(1920×1080)。注意看图中DVD碟上的画面,那是DVD中存储的画面(有些画面是变形的,有些画面原本就有黑边),而电视机上看到的是经过DVD播放机处理(比如把变形画面进行拉伸)之后形成的画面。不论画面内容如何,只要是标清DVD,那么碟里数据存储的画面尺寸都是一样的,D5跟D9的区别在清晰度上,画面尺寸相同。高清DVD也是同样的状况。
通常,DVD的包装上都会标明该片的宽高比,看上图。由于各个DVD发行商的习惯不同,对于画面的表述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直接找1.85.2.35.2.40这些数字,就能确定该碟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没有数字,一般标明wIdescreen的都是2.35;前面说过,现在大部分电影是2.35的。
1.85的DVD在16:9电视机上能显示满屏画面;2.35的DVD,无论用什么电视机看,上下都有黑边(也就是“信箱”的模样),只有用2.35变形投影仪才能打出没有黑边的画面。HDTV播放2.35电影有黑边只能说是一种无奈,2.35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实在太宽了,如果让电视去迁就电影也搞成2.35的画面,那新闻联播得有三个播音员看起来才会比较舒服。
另外,再来说说DVD画面质量的事情。由于不是所有电影我们都在电影院看,那么评价“电影画面质量”很多时候就是基于DVD的画面质量,尤其是所谓西片。常常会看到有人报怨,国产电影画面质量太差,跟好莱坞没法比,甚至不如韩国片云云: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看了国产DVD之后的感慨。但如果你到电影院看国产片,画面质量跟进口大片没什么不同嘛。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前面提到了电影制作的流程,其中后期制作部分都是在电脑中完成的,跟我们剪辑DV类似,只不过电影画面的数据量比较大。这些数据就是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简称DI)。为什么叫“中间片”?因为完成的叫“最终片”,还没完成的当然就“中间”了,不深奥吧。“中间片”在电脑上剪辑,剪好了,印到胶片上,就成了“最终片”——电影拷贝,然后拿到电影院放。如果你的DV最后也要印成拷贝,那你电脑里的DV文件也可以叫数字中间片。
“数字中间片”是电影画面质量最高的形式,因为要处理它,还要用它印胶片,如果中间片质量不高,出来的电影拷贝就没法看了。
不论原因几何,我们国产DVD大多是从放映拷贝扫描而成。放映拷贝是高反差片,用影院放映机的1万瓦灯泡打出来效果是非常好的,而扫描成数字影像,那就没法看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清晰度差,宽容度低,亮部一片白,暗部一团黑;经常还能看到胶片划痕。而且扫描放映拷贝根本谈不上音效,有立体声就不错啦。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国产正版《大腕》和三星哥伦比亚发行的《大腕》,同样的电影,不同的发行商能做出天壤之别的DVD。有关部门一天到晚叫大家支持正版,你正版得争气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