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首次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但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特点,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苏联模式进行理性反思,将中苏发展道路进行对比,探索我国对苏联模式理论和现实的突破,有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关键词:苏联模式;反思;突破
1 苏联模式失败的理性反思
苏联模式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前苏联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首次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被压迫民族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也推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众多无法忽视的问题,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可以说苏联模式既有功也有过。在对苏联模式进行探索时,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全面肯定与全面否定都会使我们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苏联模式的失败,更好的从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在科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既要警惕右的错误,也要彻底纠正“左”的错误。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先是犯了“左”倾错误,转而向右一错再错,左右夹击,最终断送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我国来说,必须系统地学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历史经验,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除此之外,也要牢记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并非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设想是建立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并未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进行具体论述。前苏联则属于反其道而行,由落后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前苏联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并未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而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也使前苏联共产党没有及时认清当时整个社会的国际大环境,也没有对前苏联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急于求成地奔向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以本国为出发点,深入结合本国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警惕世界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从苏东剧变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其和平演变的战略之所以见有成效,主要是因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及思想自由的社会大环境。如今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拓展,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以增进,我们更要时刻保持警惕,“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正确对待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去粗取精,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对苏联模式积极的扬弃。我国借鉴了苏联模式的先进经验,吸取了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克服了苏联模式的诸多弊病,努力探索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诸多方面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2.1对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前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使前苏联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共产党打破了社会主义必然实行计划及资本主义必然存在市场的固有观念,突破了苏联模式经济体制的束缚,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历史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对前苏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突破
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主要内容是:“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党政不分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和党政官僚特权制。”[2]中国结束了领导干部的终身制,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效防止了个人集权和以党代政的情况出现。此外,我国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实现了对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突破。
2.3对前苏联高度集权文化管理体制的突破
前苏联的文化体制是与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同根同源,也有着其特有的高度集中的本质属性。这种文化体制不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从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出发点,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求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实现了对苏联模式文化体制的突破。
苏联模式虽然已经失败,但是我们要正确看待苏联模式的失败,我们既不能无视苏联模式的成就,也不能忽视它所存在的诸多弊端。中国脱离苏联模式的挣脱,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既要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道路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不断地创新中继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今日新疆, 2009(1):1-9.
[2]宫达非.苏联剧变新探[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闫妍(1994-)女,黑龙江肇东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关键词:苏联模式;反思;突破
1 苏联模式失败的理性反思
苏联模式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前苏联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首次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被压迫民族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也推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众多无法忽视的问题,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可以说苏联模式既有功也有过。在对苏联模式进行探索时,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全面肯定与全面否定都会使我们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苏联模式的失败,更好的从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在科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既要警惕右的错误,也要彻底纠正“左”的错误。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先是犯了“左”倾错误,转而向右一错再错,左右夹击,最终断送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我国来说,必须系统地学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历史经验,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除此之外,也要牢记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并非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设想是建立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并未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进行具体论述。前苏联则属于反其道而行,由落后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前苏联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并未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而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也使前苏联共产党没有及时认清当时整个社会的国际大环境,也没有对前苏联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急于求成地奔向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以本国为出发点,深入结合本国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警惕世界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从苏东剧变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其和平演变的战略之所以见有成效,主要是因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及思想自由的社会大环境。如今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拓展,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以增进,我们更要时刻保持警惕,“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正确对待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去粗取精,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对苏联模式积极的扬弃。我国借鉴了苏联模式的先进经验,吸取了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克服了苏联模式的诸多弊病,努力探索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诸多方面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2.1对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前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使前苏联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共产党打破了社会主义必然实行计划及资本主义必然存在市场的固有观念,突破了苏联模式经济体制的束缚,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历史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对前苏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突破
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主要内容是:“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党政不分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和党政官僚特权制。”[2]中国结束了领导干部的终身制,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效防止了个人集权和以党代政的情况出现。此外,我国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实现了对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突破。
2.3对前苏联高度集权文化管理体制的突破
前苏联的文化体制是与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同根同源,也有着其特有的高度集中的本质属性。这种文化体制不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从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出发点,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求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实现了对苏联模式文化体制的突破。
苏联模式虽然已经失败,但是我们要正确看待苏联模式的失败,我们既不能无视苏联模式的成就,也不能忽视它所存在的诸多弊端。中国脱离苏联模式的挣脱,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既要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道路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不断地创新中继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今日新疆, 2009(1):1-9.
[2]宫达非.苏联剧变新探[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闫妍(1994-)女,黑龙江肇东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