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凤仪老师和他的学生石秋杰是有心灵感应的。
5月27日,石秋杰去世前一天,李凤仪忽然决定去理学院化学系看望她。系里老师说石秋杰今天没来上班。李凤仪听后心里“咯噔”了一下,赶紧拨通了石秋杰的手机,电话接通后,一个陌生人的声音传来。李凤仪说:“我找小石,让她接一下电话。”对方回道:“石老师现在不方便接电话,您有什么事我可以转告她。”“麻烦转告小石,我明天去看她。”李凤仪留下口讯挂掉电话后,一整天都有点心神不宁。
“谁知第二天她逝世的讣告就出来了,真是晴天霹雳!”李凤仪回忆道。石秋杰的逝世,让李凤仪和家人悲痛不已。白发人送黑发人,在石秋杰追悼会上,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老泪纵横。“从此,我不仅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同事,也失去了一位体贴入微、有情有义的好学生!”
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62年,李凤仪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74年调入原江西大学(注: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化学系任教,现为南昌大学应用作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催化理事,物理化学会委员。
从第一次见到石秋杰算起,李凤仪与她已经相识26载。
1985年,在原江西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复试考场上,李凤仪和另外两名老师是主考官。面试过几名男生后,考场内走进来一名中等个头、身形纤瘦的女生。这是李凤仪第一次见到石秋杰。
石秋杰用精练的语言,条理清晰地回答完复试老师的几个问题后,李凤仪发现这个小姑娘“很聪明,记忆力很好,回答问题简练明确,很有自信”。李凤仪笑道,“那时候她一口东北腔。”曾在北方教学的李凤仪听到熟悉的口音后备感亲切。
复试结束后,石秋杰到李凤仪家登门拜访。礼貌性地问候后,她开门见山地问:“李老师,我能否被录取?”李凤仪肯定地回复她:“能。但是,你还得等学校发出的正式录取通知,才能到学校报到。你先回家等通知书吧,我们已经确定录取你了。”
这是原江西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共录取3名学生,石秋杰是唯一的女生,唯一的外校生,也是唯一的应届毕业生。“其他两名都是原江西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在这之前本校化学系还没有硕士点,他们考研究生前已经在本校化学系当了三年老师。”
开学后,当李凤仪得知石秋杰在本科阶段没有上过催化原理的专业课程,就建议她跟本校四年级的本科生一起上这门课。就是在上课时期,石秋杰认识了化学系的谌伟庆。
当时做硕士论文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都很简陋,没有温控仪,石秋杰就用调压器来控制反应器的温度;没有色谱工作站和数据处理机,石秋杰就花大量的时间来人工计算色谱曲线下的面积。“那时,我就发现这位女学生在科研上有股不怕艰难、刻苦钻研的劲头。”1988年,石秋杰以优异成绩硕士毕业后,找到李凤仪,告诉他自己在和谌伟庆谈恋爱,想留在南昌,问他能否帮忙在南昌给自己找份工作。
“我推荐她到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从事教学工作,后来同行们告诉我小石老师很敬业,教学很认真,效果也很好。”
永远的“小石”
1993年底,李凤仪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工业催化博士生导师。但是,当时南昌大学并没有工业催化专业博士点。学位委员会的同志告诉李凤仪,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有这个专业的博士点,但是他们的博导并未批准通过,建议他去这个学校招收博士生。
1994年招收第一届工业催化博士生时,李凤仪就曾找到石秋杰,问她是否愿意继续深造。石秋杰说,她还不知道要考哪些课程,有些书还没买呢;而且,女儿还小,需要人照顾。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1995年,石秋杰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工业催化博士生,成为李凤仪的第二批博士生。
李凤仪给石秋杰的博士论文选题是“非晶态NiB合金的催化性能及其改性的研究”,这项前沿性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当时碰到的最大的难关是制备不好非晶态催化剂。“小石从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孜孜不倦、埋头苦干,不断从失败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997年10月的一天,就在石秋杰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李凤仪接到了谌伟庆的电话。她丈夫哭着打电话告诉李凤仪:“李老师,小石得了大病,要动手术了!”李凤仪赶紧跑到医院,找到石秋杰的主治医生,详细询问石秋杰的病情。医生告诉他,石秋杰得的是乳腺癌,要动手术。李凤仪听后懵了。
在病房外平复了情绪后,李凤仪才敢推门进去。躺在病床上的石秋杰看到老师出现在面前,刚开始有些紧张,但她很快平静下来,对李凤仪说:“李老师,不要紧的,开刀后切除了,疗养个把月就会好的。”看到她虚弱的身体,李凤仪连忙转过身去控制住自己悲伤的情绪,心里想:“小石啊,你才三十多岁,有多少幸福和事业在等着你,却得上了这样的绝症……”石秋杰看出了老师的难过后,反倒不停地安慰他,接着对他说:“李老师,我有个请求。”李凤仪皱眉道:“还说什么‘请求’,你有什么要求就说吧。”
石秋杰说:“不要把我开刀的事告诉组织上和同事们。我还年轻,不想成为大家眼中的病人,不想麻烦别人,被人照顾,如果是那样的话,以后什么事都不会让我干了,我多难受呀……”当时,石秋杰恳切的样子让李凤仪不忍拒绝,只好回道:“好,我答应你的要求。无论你打算什么时候告诉别人,我都尊重你的决定。”
“可以说,我是最早知道石秋杰病情的同事,可为了信守对学生的这一承诺,在化学系,我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在家里,连我的爱人也不知道小石开了刀。我只能以父辈的慈爱暗暗地关心她,默默盼望她的生命能出现奇迹。”
手术后的一个月,石秋杰很快又走进了实验室工作。李凤仪劝她先把身体养好,毕业答辩可以延期一年。石秋杰回答说,她会努力,尽量争取按时答辩。经过半年多争分夺秒地工作,不分昼夜地钻在实验室,1998年,石秋杰以出色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博士学位,多篇学术论文在本专业的权威杂志上发表。
博士毕业后,石秋杰来到南昌大学化学系工作,成了李凤仪的同事,加入了南昌大学工业催化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团队。“那时,正是我们对汽车和摩托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攻关的艰难时期,小石投入工作后,兢兢业业,做事情一丝不苟。”那年的正月初三,研究成果要拿到工厂进行产业化推广,李凤仪考虑到石秋杰毕竟是动过大手术的人,就要她在家里做些资料整理工作,适当休息,不想安排她到萍乡化工厂去。石秋杰谢绝了老师的照顾,她说:“李老师,你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待,我能够正常工作的。”她坚决要求和同事们一同下了工厂,一干就是半个多月。
石秋杰患病以来,李凤仪经常在她和丈夫面前提醒他们,“要多检查、抓紧治疗,有情况就告诉我。”有几次,李凤仪觉察到不对,就赶紧追问谌伟庆,得知石秋杰住院了,他就连忙赶到医院去看她。“后来,她怕麻烦我,干脆也不告诉我了。”
今年,李凤仪觉察到石秋杰身体不太好,每个月他都到石秋杰家里去看她,要她到北京或上海就医检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石秋杰当时回答他说,“放暑假就去。”可她最终没有扛到暑假。
因为在北方的生活经历,李凤仪对北方饺子情有独钟。石秋杰知道后,每年都要包几顿饺子煮好了给老师送去。
今年正月初三,石秋杰特地从医院赶回来后,拖着病弱的身子,与丈夫到李老师家拜年,送来了她包的饺子。李凤仪留他们一起吃饭,石秋杰说约好了还要去几个亲戚家拜年,就匆匆地走了。谁知道,那竟然是李凤仪最后一次吃上石秋杰包的饺子。“现在,每次端起饺子,我就会想起这位亲如女儿般的好学生……”说到这儿,李凤仪用手揉了揉酸涩的双眼,深吸一口气后重重呼出。
26年来,他们从师生到同事、从同事到邻居,石秋杰一直对李凤仪十分敬重、关怀备至。“平时量着我的尺寸给我买衣服,出差回来总要带些当地的土特产让我品尝。每逢过年、过节,总不忘来看望我和老伴,送上她亲自包好的东北饺子,一声声‘老师、师母’叫得我们老两口倍感亲切,可现在我再也听不到我最亲爱的学生叫我一声‘老师’啦……”
责任编辑 华南
5月27日,石秋杰去世前一天,李凤仪忽然决定去理学院化学系看望她。系里老师说石秋杰今天没来上班。李凤仪听后心里“咯噔”了一下,赶紧拨通了石秋杰的手机,电话接通后,一个陌生人的声音传来。李凤仪说:“我找小石,让她接一下电话。”对方回道:“石老师现在不方便接电话,您有什么事我可以转告她。”“麻烦转告小石,我明天去看她。”李凤仪留下口讯挂掉电话后,一整天都有点心神不宁。
“谁知第二天她逝世的讣告就出来了,真是晴天霹雳!”李凤仪回忆道。石秋杰的逝世,让李凤仪和家人悲痛不已。白发人送黑发人,在石秋杰追悼会上,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老泪纵横。“从此,我不仅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同事,也失去了一位体贴入微、有情有义的好学生!”
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62年,李凤仪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74年调入原江西大学(注: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化学系任教,现为南昌大学应用作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催化理事,物理化学会委员。
从第一次见到石秋杰算起,李凤仪与她已经相识26载。
1985年,在原江西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复试考场上,李凤仪和另外两名老师是主考官。面试过几名男生后,考场内走进来一名中等个头、身形纤瘦的女生。这是李凤仪第一次见到石秋杰。
石秋杰用精练的语言,条理清晰地回答完复试老师的几个问题后,李凤仪发现这个小姑娘“很聪明,记忆力很好,回答问题简练明确,很有自信”。李凤仪笑道,“那时候她一口东北腔。”曾在北方教学的李凤仪听到熟悉的口音后备感亲切。
复试结束后,石秋杰到李凤仪家登门拜访。礼貌性地问候后,她开门见山地问:“李老师,我能否被录取?”李凤仪肯定地回复她:“能。但是,你还得等学校发出的正式录取通知,才能到学校报到。你先回家等通知书吧,我们已经确定录取你了。”
这是原江西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共录取3名学生,石秋杰是唯一的女生,唯一的外校生,也是唯一的应届毕业生。“其他两名都是原江西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在这之前本校化学系还没有硕士点,他们考研究生前已经在本校化学系当了三年老师。”
开学后,当李凤仪得知石秋杰在本科阶段没有上过催化原理的专业课程,就建议她跟本校四年级的本科生一起上这门课。就是在上课时期,石秋杰认识了化学系的谌伟庆。
当时做硕士论文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都很简陋,没有温控仪,石秋杰就用调压器来控制反应器的温度;没有色谱工作站和数据处理机,石秋杰就花大量的时间来人工计算色谱曲线下的面积。“那时,我就发现这位女学生在科研上有股不怕艰难、刻苦钻研的劲头。”1988年,石秋杰以优异成绩硕士毕业后,找到李凤仪,告诉他自己在和谌伟庆谈恋爱,想留在南昌,问他能否帮忙在南昌给自己找份工作。
“我推荐她到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从事教学工作,后来同行们告诉我小石老师很敬业,教学很认真,效果也很好。”
永远的“小石”
1993年底,李凤仪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工业催化博士生导师。但是,当时南昌大学并没有工业催化专业博士点。学位委员会的同志告诉李凤仪,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有这个专业的博士点,但是他们的博导并未批准通过,建议他去这个学校招收博士生。
1994年招收第一届工业催化博士生时,李凤仪就曾找到石秋杰,问她是否愿意继续深造。石秋杰说,她还不知道要考哪些课程,有些书还没买呢;而且,女儿还小,需要人照顾。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1995年,石秋杰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工业催化博士生,成为李凤仪的第二批博士生。
李凤仪给石秋杰的博士论文选题是“非晶态NiB合金的催化性能及其改性的研究”,这项前沿性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当时碰到的最大的难关是制备不好非晶态催化剂。“小石从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孜孜不倦、埋头苦干,不断从失败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997年10月的一天,就在石秋杰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李凤仪接到了谌伟庆的电话。她丈夫哭着打电话告诉李凤仪:“李老师,小石得了大病,要动手术了!”李凤仪赶紧跑到医院,找到石秋杰的主治医生,详细询问石秋杰的病情。医生告诉他,石秋杰得的是乳腺癌,要动手术。李凤仪听后懵了。
在病房外平复了情绪后,李凤仪才敢推门进去。躺在病床上的石秋杰看到老师出现在面前,刚开始有些紧张,但她很快平静下来,对李凤仪说:“李老师,不要紧的,开刀后切除了,疗养个把月就会好的。”看到她虚弱的身体,李凤仪连忙转过身去控制住自己悲伤的情绪,心里想:“小石啊,你才三十多岁,有多少幸福和事业在等着你,却得上了这样的绝症……”石秋杰看出了老师的难过后,反倒不停地安慰他,接着对他说:“李老师,我有个请求。”李凤仪皱眉道:“还说什么‘请求’,你有什么要求就说吧。”
石秋杰说:“不要把我开刀的事告诉组织上和同事们。我还年轻,不想成为大家眼中的病人,不想麻烦别人,被人照顾,如果是那样的话,以后什么事都不会让我干了,我多难受呀……”当时,石秋杰恳切的样子让李凤仪不忍拒绝,只好回道:“好,我答应你的要求。无论你打算什么时候告诉别人,我都尊重你的决定。”
“可以说,我是最早知道石秋杰病情的同事,可为了信守对学生的这一承诺,在化学系,我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在家里,连我的爱人也不知道小石开了刀。我只能以父辈的慈爱暗暗地关心她,默默盼望她的生命能出现奇迹。”
手术后的一个月,石秋杰很快又走进了实验室工作。李凤仪劝她先把身体养好,毕业答辩可以延期一年。石秋杰回答说,她会努力,尽量争取按时答辩。经过半年多争分夺秒地工作,不分昼夜地钻在实验室,1998年,石秋杰以出色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博士学位,多篇学术论文在本专业的权威杂志上发表。
博士毕业后,石秋杰来到南昌大学化学系工作,成了李凤仪的同事,加入了南昌大学工业催化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团队。“那时,正是我们对汽车和摩托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攻关的艰难时期,小石投入工作后,兢兢业业,做事情一丝不苟。”那年的正月初三,研究成果要拿到工厂进行产业化推广,李凤仪考虑到石秋杰毕竟是动过大手术的人,就要她在家里做些资料整理工作,适当休息,不想安排她到萍乡化工厂去。石秋杰谢绝了老师的照顾,她说:“李老师,你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待,我能够正常工作的。”她坚决要求和同事们一同下了工厂,一干就是半个多月。
石秋杰患病以来,李凤仪经常在她和丈夫面前提醒他们,“要多检查、抓紧治疗,有情况就告诉我。”有几次,李凤仪觉察到不对,就赶紧追问谌伟庆,得知石秋杰住院了,他就连忙赶到医院去看她。“后来,她怕麻烦我,干脆也不告诉我了。”
今年,李凤仪觉察到石秋杰身体不太好,每个月他都到石秋杰家里去看她,要她到北京或上海就医检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石秋杰当时回答他说,“放暑假就去。”可她最终没有扛到暑假。
因为在北方的生活经历,李凤仪对北方饺子情有独钟。石秋杰知道后,每年都要包几顿饺子煮好了给老师送去。
今年正月初三,石秋杰特地从医院赶回来后,拖着病弱的身子,与丈夫到李老师家拜年,送来了她包的饺子。李凤仪留他们一起吃饭,石秋杰说约好了还要去几个亲戚家拜年,就匆匆地走了。谁知道,那竟然是李凤仪最后一次吃上石秋杰包的饺子。“现在,每次端起饺子,我就会想起这位亲如女儿般的好学生……”说到这儿,李凤仪用手揉了揉酸涩的双眼,深吸一口气后重重呼出。
26年来,他们从师生到同事、从同事到邻居,石秋杰一直对李凤仪十分敬重、关怀备至。“平时量着我的尺寸给我买衣服,出差回来总要带些当地的土特产让我品尝。每逢过年、过节,总不忘来看望我和老伴,送上她亲自包好的东北饺子,一声声‘老师、师母’叫得我们老两口倍感亲切,可现在我再也听不到我最亲爱的学生叫我一声‘老师’啦……”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