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他“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其代表作《少年中国说》至今还被广泛诵读。梁启超的9个孩子投身于不同的行业,个个都是栋梁之材,其中3个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如何使得9个儿女全都成龙成凤呢?这自然要得益于他独特的教子之法。
引导孩子各有成就
梁启超的长子就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梁思成。梁思成先就读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亲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重要奠基人,是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这第一个孩子,梁启超丝毫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他,而是遵从儿子的爱好,鼓励他出国学习建筑。梁启超还花巨资安排儿子到欧洲旅游,目的就是让儿子感受欧洲建筑的魅力,从而在建筑方面有更丰厚的体验。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喜好考古研究。梁启超就顺其自然,支持他前往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还为他联系了自费参加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的考古发掘及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西北的考古活动,梁思永最终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从小就喜好舞刀弄枪,梁启超就送他去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读书,毕业后梁思忠回国,从军于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四子梁思达在儿时就对理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梁启超就引导他学习经济,鼓励他就读南开大学经济系,后来梁思达成了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工商管理学家。五子梁思礼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后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了著名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于女儿们,梁启超注重按照女性自身的气质特点进行引导。他送长女梁思顺到日本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后来梁思顺在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次女梁思庄从小喜欢看书,梁启超根据她娴静的个性,送她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图书管理专业,最终将次女培养成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重要奠基人。三女梁思懿先人燕京大学学医,毕业后又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后来成长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全国政协委员。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适逢抗日战争时期,她自愿投奔革命,参军抗日,梁启超积极支持,终于成就了一位新四军的革命女战士。
信仰趣昧主义
梁启超在引导孩子们充分发展自我的同时,最注重的就是培养他们浓厚的生活兴趣。他曾在一次演说中这样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啊,厌世啊,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梁思成去美国学习建筑学之时,梁启超担心他学业太专而会感到单调,就多次给儿子去信讨论兴趣的问题:“我怕你因所学太专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里头,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会我的教训,你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吐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这番话,后来成了梁家的家训,无论是哪个孩子,都在父亲的教导下谨记:人生幸福的源泉就是兴趣。
理性第一法则
梁启超的情感极其丰富,这可以从他的诸篇文章中窥出—二,可对于子女,他却时时刻刻要求他们头脑清醒,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梁启超是希望子女们“发乎情,止乎礼”,不可随心所欲。他曾这样告诫二女儿梁思庄:“庄庄多走些地方,多认识一些朋友,性格格外活泼些,甚好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除了感情,人生还有各种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败。当大女儿梁思顺和女婿周希哲遇到事业的麻烦时,梁启超写信安慰他们:“顺儿着急和愁闷是不对的,到没有办法时一起卷铺盖回国,现已打定这个主意,便可心安理得……在这个当口儿做到‘不改其乐’的功夫才不愧为爹爹最心爱的孩子哩。”而当儿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幸被炸身亡之后,梁启超又情意深长地致信儿子梁思成:“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理性来镇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
偶然摘编自《女性天地》
编辑/香玉
引导孩子各有成就
梁启超的长子就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梁思成。梁思成先就读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亲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重要奠基人,是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这第一个孩子,梁启超丝毫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他,而是遵从儿子的爱好,鼓励他出国学习建筑。梁启超还花巨资安排儿子到欧洲旅游,目的就是让儿子感受欧洲建筑的魅力,从而在建筑方面有更丰厚的体验。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喜好考古研究。梁启超就顺其自然,支持他前往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还为他联系了自费参加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的考古发掘及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西北的考古活动,梁思永最终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从小就喜好舞刀弄枪,梁启超就送他去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读书,毕业后梁思忠回国,从军于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四子梁思达在儿时就对理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梁启超就引导他学习经济,鼓励他就读南开大学经济系,后来梁思达成了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工商管理学家。五子梁思礼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后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了著名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于女儿们,梁启超注重按照女性自身的气质特点进行引导。他送长女梁思顺到日本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后来梁思顺在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次女梁思庄从小喜欢看书,梁启超根据她娴静的个性,送她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图书管理专业,最终将次女培养成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重要奠基人。三女梁思懿先人燕京大学学医,毕业后又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后来成长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全国政协委员。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适逢抗日战争时期,她自愿投奔革命,参军抗日,梁启超积极支持,终于成就了一位新四军的革命女战士。
信仰趣昧主义
梁启超在引导孩子们充分发展自我的同时,最注重的就是培养他们浓厚的生活兴趣。他曾在一次演说中这样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啊,厌世啊,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梁思成去美国学习建筑学之时,梁启超担心他学业太专而会感到单调,就多次给儿子去信讨论兴趣的问题:“我怕你因所学太专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里头,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会我的教训,你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吐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这番话,后来成了梁家的家训,无论是哪个孩子,都在父亲的教导下谨记:人生幸福的源泉就是兴趣。
理性第一法则
梁启超的情感极其丰富,这可以从他的诸篇文章中窥出—二,可对于子女,他却时时刻刻要求他们头脑清醒,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梁启超是希望子女们“发乎情,止乎礼”,不可随心所欲。他曾这样告诫二女儿梁思庄:“庄庄多走些地方,多认识一些朋友,性格格外活泼些,甚好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除了感情,人生还有各种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败。当大女儿梁思顺和女婿周希哲遇到事业的麻烦时,梁启超写信安慰他们:“顺儿着急和愁闷是不对的,到没有办法时一起卷铺盖回国,现已打定这个主意,便可心安理得……在这个当口儿做到‘不改其乐’的功夫才不愧为爹爹最心爱的孩子哩。”而当儿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幸被炸身亡之后,梁启超又情意深长地致信儿子梁思成:“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理性来镇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
偶然摘编自《女性天地》
编辑/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