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倡质疑、鼓励探究、重视实践。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利于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独立思考如何获取自己希望知道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认知加工。教师仅仅是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与课堂授课相比,学生要承担更多的认知加工,通过实践,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和方法:
一、开放教学环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但是,如果学生从心理上抵制探究性学习,它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怎样吸引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动手操作,提供探究的机会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让学生主动发现真知。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阐述的更简单和确切:“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比如在计算圆柱体的面积时,学生仅仅通过公式学习,当然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圆柱再打开操作更直观和印象深刻。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的效率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同学们集思广益,相互补充,共同讨论,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用试验证实,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品尝成功的甜果。
四、注重巩固和反思,提高探究的效果
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巩固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反思则可以强化探究过程并逐步加深印象,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比如在“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判断:6∶3和8∶5,0.2∶2.5和4∶50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根据3×40=8×15写比例,能写多少个?3.你能用3、7、12、9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不能,请从3、7、12、9中替换一个数,使之组成比例。这种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的同时,培养了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优化评价,保护探究的热情
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包括以下过程:发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通过观测、调查、实验等各种方法收集各种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学生的探究不一定能100%寻求到正确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出错”,保护学生探究的信心和热情;另一方面,当学生和教师解决了本堂课的主要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向学生提出“你还有哪些新的问题、新的发现,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而要尽量为学生的学习留有较大的学习空间与自主性,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教师的适度参与,使问题得以明确。对于一些超出本节课教学要求、在短时间内难以圆满解释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把课上问题延续到课下研究的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延伸性,可以使不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以上谈到的主要是在课堂上的方法,实际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的掌握与应用应该是全方位、多维度、全时空的,既可以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应用,也可以在课外的活动学习过程和家庭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应用;既可以是课本学习内容研究,也可以是课外生活内容的研究。让我们首先从课堂上做起,让探究从课堂走向课外,多给学生一些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思考方法,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可持续性学习、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一、开放教学环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但是,如果学生从心理上抵制探究性学习,它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怎样吸引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动手操作,提供探究的机会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让学生主动发现真知。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阐述的更简单和确切:“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比如在计算圆柱体的面积时,学生仅仅通过公式学习,当然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圆柱再打开操作更直观和印象深刻。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的效率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同学们集思广益,相互补充,共同讨论,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用试验证实,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品尝成功的甜果。
四、注重巩固和反思,提高探究的效果
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巩固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反思则可以强化探究过程并逐步加深印象,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比如在“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判断:6∶3和8∶5,0.2∶2.5和4∶50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根据3×40=8×15写比例,能写多少个?3.你能用3、7、12、9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不能,请从3、7、12、9中替换一个数,使之组成比例。这种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的同时,培养了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优化评价,保护探究的热情
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包括以下过程:发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通过观测、调查、实验等各种方法收集各种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学生的探究不一定能100%寻求到正确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出错”,保护学生探究的信心和热情;另一方面,当学生和教师解决了本堂课的主要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向学生提出“你还有哪些新的问题、新的发现,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而要尽量为学生的学习留有较大的学习空间与自主性,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教师的适度参与,使问题得以明确。对于一些超出本节课教学要求、在短时间内难以圆满解释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把课上问题延续到课下研究的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延伸性,可以使不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以上谈到的主要是在课堂上的方法,实际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的掌握与应用应该是全方位、多维度、全时空的,既可以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应用,也可以在课外的活动学习过程和家庭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应用;既可以是课本学习内容研究,也可以是课外生活内容的研究。让我们首先从课堂上做起,让探究从课堂走向课外,多给学生一些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思考方法,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可持续性学习、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