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前沿阵地,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将课堂时间对分给学生,经过课堂讲授、内化吸收、隔堂讨论三个对分步骤,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提高。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分析,通过实证研究的手段将对分课堂应用的成效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优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途径,以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 键 词]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70-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一)教学环境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要求
  高等教育改革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数量的增多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完全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思政课教师数量偏少、资金投入不足等,各高校思政课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和合班授课的方式,导致课堂秩序不好,教师负担加重,课堂实效性较差的现状。另外,教学研究支撑相对薄弱、教学思维落后、学生求知欲下降等都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问题,促使各高校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研究,更新教学思维,实现小班教学,减轻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学生主体课堂。
  (二)教材体系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工具,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党史与国史教育的主要知识来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目标的主要渠道,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高校思政课教材不断进行修订,越来越重视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的内化吸收和实践的外化于行双管齐下。新教材体系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全新要求,要求教师从教材体系的变化调整教学体系的各部分构成,从而实现学生认识和知识体系的有效转换。
  (三)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要求
  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前所未有地改变着高等教育,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走入了思政课堂。纵观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原因,无一例外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把“低头族”“逃课族”学生吸引回课堂来。从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角度看,合并思想政治理論课、实效性、教学改革等关键词索引,得到两万余条记录,真实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提高课堂时效性的关注。随着多种教学模式的层出不穷,一些反对的声音从一线教师中出现,繁多的教学模式,不但容易流于形式,而且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出现了为追求多元化教学形式而偏离思政课教材的情况。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的成效分析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实证调查结果
  对分课堂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隔堂(当堂)讨论发言”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和谐、教学相长的生成性课堂模式。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为期三个学期的实证调研。在调研中,表示喜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占到调研总人数的99%,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问到是否愿意在对分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时,74%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18%的学生表示比较愿意,表明对分课堂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当问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活跃了课堂气氛时,96%的学生表示肯定,表明对分课堂模式对活跃思政课堂气氛有益;当问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增强了师生互动,100%的学生表示肯定,表明对分课堂模式有效优化了师生关系;当问到对分课堂提升了哪方面素质和能力问题时,87%的学生选择了团队协作能力,69%的学生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表明对分课堂教学
  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调研结果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明显提升,师生关系融洽。
  (二)影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成因分析
  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三个学期以来,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实践反馈,总结出影响对分课堂应用效果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学班的容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人数少于20人的班级和人数多于60人的班级中,课堂实施效果都不理想,35~55人的中等班级人数实施效果最好。(2)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和问题设置水平直接影响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对分课堂不能使教学内容打折和缩水,对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提出高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让学生有话可说,体现深度和层次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对应的评价机制。教师能否在教学全过程追踪学生表现,在期末给予合理和相对公平的成绩,对学生参与对分课堂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4)对分课堂专用配套软件“对分易”的使用熟练程度,影响学生对分课堂使用感受。学生对“对分易”软件的熟悉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的适应时间,在这一时间段,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掌握软件,提升对分课堂的使用效果。
  三、优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中应用的途径
  (一)教育者转变心态,树立对分课堂教学意识
  对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首先需要转变心态的却是教育者。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转变心态,树立将课堂时间对分给学生的意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占据了课堂讲授的绝大多数时间,不但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形成了“一言堂”的教学习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唯一的讲授者变成了教学的设计者和对分过程的监督者和评价者。让渡教学时间给学生,是许多刚实施对分课堂之初的教师掌握不好的一个“度”。因此,教师树立对分意识,是优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   (二)优化教学环节设计,确保教学内容更新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对分课堂的灵魂。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教材的整體把握和每个对分单元具体设计。首先,对分课堂的实施会客观上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要保证教学计划完成则需要教师整体把控教材,做好对分知识点的设置。既要全面覆盖教材,又要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其次,在设计每一个对分单元知识点的时候,要根据知识的特点,确定当堂对分还是隔堂对分。也要对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有所了解和预判,对课堂发生的每一种情况都有应对的策略,做到胸有成竹。
  (三)基于教育对象特点,调节对分课堂实施频率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调整对分课堂实施频率和时长。尽可能观察和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需求。对分课堂实施过程中,可先从时间较短的当堂对分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教师的评价和总结要细致恳切,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针对不同的教学班级,调整对分课堂频率,对发言比较积极的班级可以尝试隔堂对分,给学生充分时间内化吸收,准备讨论发言资料,在隔堂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和发言,教师进行分级评价,对优异的小组予以奖励。总之,对分课堂是学生主体课堂,基于教育对象特点,灵活调节对分课堂实施频率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统筹整个教学周期,关注教学过程把控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实行周课制,学生一周上一次思政课,学期课时数大约在30课时左右。对分课堂的实施应注重整个教学周期的把控,以学期为单位对教学科目进行整体统筹。不能因教学模式的变化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更不能为了达到师生互动的某种效果而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教师对教学的把控尤其重要,无论是讨论中的“冷场”,还是学生无意中将讨论的内容偏离主题,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统筹整个对分课堂教学周期,关注教学过程把控,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3]陈兰萍.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赵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例[J].新闻知识,2013(4).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目标,通过组建教师“互帮互助”小组,帮助年轻教师在入职初期逐渐养成其主体教育实践能力,提高其职业掌控感,同时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获得职业归属感;通过组建教师“读书”小组,帮助新入职教师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连接自己的职业意义与人生意义,为其职业幸福乃至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互帮互助;读书;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
[摘 要] 针对师资队伍工程能力现状与学校转型发展中的不适应性,注重问题驱动,突出需求导向,以“引培并举、分类发展、校企合作、理实一体”为指导,开展相关研究,实施系列改革,制订“导师引领、知识培训、实践提升、考核激励”的培养措施,突出“青年、团队、创新”三大重点,构建全程性、多维度的应用型本科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并加以实践。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
[摘 要] 以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探索创新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并研究不同实践教学方法在塑造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68-02  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项全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