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苗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ea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生态意识(Ecological Consciousness)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贵州省黔东南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聚居的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几乎完好无损,一方面是当地污染性工业较少,更重要的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成文或不成文的生态理念,使得当地的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台江苗族地区的生态坏境保护得有如此的效果与台江苗族地区的传统生态智慧有关。
  【关键词】:苗族;台江;生态意识
  一、苗族传统文化生态意识
  (一)房屋建筑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住房需求也进一步增加,为了满足住房需求,只能多建房,建房需要大量的土地,难免会占用耕地。然而,在黔东南的台江县,不难发现,在台江几乎所有的苗族村的寨都是依山而建,但在村寨的周边(多数是寨脚)确有较为平坦的农田或菜地。这就引发我们思考个问题:苗族人建寨立房为什么要弃易选难?人们都知道在陡峭的山坡上建房要比平地困难得多,而且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访部分村民和寨老,听了他们的解释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苗族祖先沿传下来对建寨立房有一条俗规:占山不占地。“山”是指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坡地。“地”则是只能开垦的山地和平地。
  俗语云:“一株种地养活一口人”(苗语翻译)。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中足以体现了苗族人充分认识到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由于历史原因,苗族绝大多数是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粮食自给自足,耕地也就自然成为苗族人的生存之本,这就使苗族人逐步形成了对耕地的保护和追求的习俗。在其他名字杂居的乡村里只有苗族是依山而建,而其他民族基本是平地而居。例如:排羊乡的屯上和场坝,老屯乡的万府屯,方召乡的宝贡屯等村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而这几个村全部是平地居住,与苗族大不相同,而这样的居住方式就占用了大量的可耕地。
  苗族的房子大都依山而建,相比之下,苗族的房屋節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众所周知,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台江苗族祖先传下来的生态智慧中占山不占地就很好的保护了土地资源。房子依山而建,首先充分的利用了难耕难垦的山地,其次,依山而建,房屋四周环境优美,空气清晰,视野宽阔,可谓一举两得。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房屋依山而建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要比平地而建的房子要多,可是,为了更好的留给子孙后代有限的土地资源,这是值得的。
  台江地区的建筑也很有特色,依山而建的房屋主要是“吊脚楼”,“吊脚楼”在台江苗族地区十分常见。“吊脚楼”一般为“六柱五瓜”或“五柱四瓜”的四排三间或五排四间结构,带吞口,最外一柱和第二柱之间空隙为走廊,每排的两棵悬柱间连接宽约尺许坐枋,坐枋上置外伸横梭柱,嵌数十条弯月形木条连接楼枕与坐枋,成靠背状坐椅栏杆,作小憩等用。一般多为三间正房和一间“偏厦”组成的“三高一矮”,或三间房加一间横于一端的“偏厦”组成。楼下为禽畜厩和厨房等用,中间人居,阁楼放杂物及储存粮食等。充分利用吊脚楼的每一寸空间、绝不在吊脚楼外的地方再建牲畜栏。苗族楼房都是竖装板壁,屋正面面壁都往后退一柱装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设“大门”,两边均窗户
  由台江苗族地区的房屋选址、房屋建筑结构可以看出,苗族人十分重视土地,尤其是耕地,也正是因为苗族祖先正确的生态意识,台江苗族地区的耕地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一点值得欣慰也值得学习。同时苗族人在用土地建房屋时,必须通过寨老的协商同意,就算是不能开垦的山地也不能随意搭建,而且大多数申请建房的原因是人口增长需要。这种行为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自觉代代相传的一种习惯。苗族人占用土地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即使在解放前耕地属私人所有的,也不允许随意建房,需经过寨老(寨老不是得到国家承认行政官,但是寨老在每村每寨中的地位相当于部落首领,由年龄较大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有一定交际能力的村民担任,在村民心中地位很高,很有威信)和房族讨论同意。这种没有文字的规定已经根深蒂固在每个村民的心中。大家会自觉遵守。苗族人对耕地的保护思想和意识不仅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世代相传,而且一成为苗族人的自觉行为。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台江地区的古老的生态意识影响深大,且值得继承并发扬。
  (二)苗族的“万物有灵”思想
  1.苗族人对树的崇拜及“人树合一”的生态理念
  在黔东南的台江县,森林覆盖率达 60%, 是贵州的十大林区县之一,如此高的森林覆盖率,与台江苗族地区代代相传下来的人树合一生态意识分不开。苗族人对树木十分尊崇和敬畏,认为树木也有生命和灵魂。至今苗族人都不会去伤害寨树,认为若伤害大树就会遭到“树神”的惩罚,即使是古树枯死了,苗族人也认为树的灵魂依然存在,也要让树自然归去。苗族人认为树是有生命的,是有灵魂的,因此不能轻易砍伐树木。
  在苗族地区还广泛流传有“人保寨,树保方”的谚语。事实上,苗族人早已认识了森林对水土保持及生态平衡的关系。如:所有苗族村寨的水井周围都有若干大树或古树,并流传有“一棵树养活一口井”的说法。这就验证了树木涵养水源、净化水源这一生态原理。
  台江苗族地区对树木的重视程度还表现在:在苗族居住的不少地区,父母为了祈求树神保佑小孩健康,会选择具有较高“威望”的寨树作祭拜,并举行较隆重的祭拜礼仪。不仅这样,每个村寨都会选有一棵树龄达到百年以上的大树来作为村寨的保护神,每个村寨都会有“祭桥节”,“苗年节”等重大节日以供祭。供祭会根据祭拜人的经济能力从鸡鸭鹅到羊猪牛不等。
  苗族人将树林神灵化,是苗族人对树木的崇拜和敬畏已达到至高无上境界,自古以来对树木的保护表明苗族祖先早已认识了森林对保持水土及生态平衡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树合一”的思想。
  2.苗族的图腾崇拜
  台江苗族服饰图案绚丽多彩,婀娜多姿,被喻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苗族服饰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范畴,是人类原始阶段的民间艺术传承。苗族服饰图案多以动物和植物为题材,充分体现了苗族人对自然的无限崇敬和热爱。在苗族服饰图案中表现最多的是图腾崇拜。在苗族的服饰图案中使用最多的图腾有龙、风、牛、蝴蝶、枫树和花草。
  苗族服饰上的这些图案不仅反映了苗族人对这些动植物的尊崇和喜爱,也体现了苗族人的万物相依,平和共存的生态科学观以及对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的渴望和追求。
  (三)苗族歌舞中的生态哲学伦理观
  苗族是一个本民族文字已经失传的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肢体传播,苗族以谚语格言、古歌、舞蹈为载体,代代相传,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苗族歌舞。因而苗族的歌舞文化相当丰富,其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比比皆是。
  苗族是以迁徙为历史主旋律的民族,苗族祖先既耕且游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苗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文化,他们长期居住在高山峻岭、山涧河谷之间,因为苗族祖先对自然的依赖与崇拜,他们创造出的文化既丰富多彩而又富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二、结语
  对苗族原生态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局限于外在的有形文化,更应重视对其精神内涵的无形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让苗族朴素的生态科学思想和超前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对本民族继续发挥自律作用的同时,对其他兄弟民族同胞也产生一定的感应和共鸣。
  参考文献: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
  [2]唐文元.穿在身上的史书[J].中国西部,1997(2).
  [3]台江县志编委.台江县志[M].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杨鵾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内江 四川 641112)  【摘要】:不管是古典朴素的传统乐曲,还是阳刚有力的改编乐曲,都是由演奏者反复练习、思考、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拥有一个正确的手型,对整个乐曲是如虎添翼,使演奏者对乐曲的情感色彩更容易把握。本文主要是研究在古筝演奏过程中,重点从手型上来探讨古筝手型在古筝演奏中对整个乐曲情感的影响,最后得出适合自己以及广大筝友较为完整系统的练习方法。  【关键词】
期刊
(江西師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Abstract】: Inspired by the twelve principles put forward by H. Douglas Brown in his book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the author p
期刊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运用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通过“春秋笔法”与“天人感应”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清廷的不满,并通过各种细节暗示读者《聊斋志异》是一本史书,应认真揣摩。  【关键词】:春秋笔法;天人感应;史书;《聊斋志异》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
期刊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当前人们在重视精神文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予以保存文化和艺术更高的关注度,并且意识到了传承文化和艺术对于民族发展产生的意义,所以各地方政府以及部门开始加大力度进行博物馆或者艺术馆的修建、改造等。而且通过采取网站途径展示藏品,希望可以应用各种媒体技术,让文化遗产得到数字化传播
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摘要】:现代舞的最初现世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国家。当我们将西方的现代舞引进中国时,首先就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打破思想限制,利用现代舞的特色来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出自身的气息。文章主要介绍了现代舞与我国民族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民族元素;现代舞;融入  现代舞的世界中有着五大训练体系,最
期刊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宗教音乐被称为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源头,它影响了大批不同时代的许多重要的作曲家,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沉淀,宗教音乐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却依旧影响着众多的信徒和非信徒。  【关键词】:中世纪;圣咏;复调;宗教改革;现代化  宗教音乐又被叫做“圣乐”,它既是上帝对人们的启示,又是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和祈求。宗教音乐自产生起便深深地影响着西方音乐的
期刊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20世纪后半叶,商品化社会日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巨大进步,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相应也发生了变化。在文学领域中,市场经济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固有的生存方式和环境,也使得文学的价值体系和作家创作的心理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无疑是文学的一种革命。当然,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一种话语活动的思想,在大众文化中具有不
期刊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近年来网络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库,使汉语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同时,网络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和消隐也给汉语的词汇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选取2016年度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新词新语,对其结构类型、文化内涵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词新语;结构特征;文化内涵;发展趋势  “新词语,既包括采用新语表形式的词语,也
期刊
(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艺术的民族性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吸取他民族的艺术精华,本民族的艺术个性也不会因此消解。艺术的世界性也并代表某个国家或是某个地区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为艺术标本。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相互依存的。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堆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艺术的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
期刊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银杏树是妥乐村特有的资源,妥乐村是集自然和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传统村寨。村内外千株成片的古银杏树,是世界上古银杏树生长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其密集程度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省内外的游客和摄影家前往观光和进行艺术创作。然而,这些古银杏树的来源却一直众说纷纭。  【关键词】:盘县;妥乐;古银杏树  一、妥乐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