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精神卫生专业的研究生,这学期开始跟着老师出门诊。今天下午老师门诊的第四位就诊者,是一位28岁的小伙子。小伙子独自来看病,和老师问好后便坐在了就诊的椅子上和老师交谈起来。通过病历记录和交谈我了解到,小伙子是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有一段时间了,这次是来复诊的,现在病情稳定,妄想和抑郁状态已经消失很久了,自我感觉良好。现在家族企业承担采购工作,工作虽然繁忙,但任务完成得很好;和女友交往1年,有待进一步发展。小伙子状态非常好,交谈间我丝毫没发现他有任何异常。
老师高兴地说:“你好幸运啊,这么小的用药剂量就把病情控制得这么好。”我在旁边也为他暗喜,多么幸运能够从精神分裂症的“魔爪”中逃离啊。
但小伙子却面露难色,他说:“不愿天天吃药,感觉自己就像是药罐子,想要减停药物。”
跟老师出诊,这种情况见到的太多了,我暗暗为小伙子的想法捏了一把汗。
老师耐心地说:“你现在在药物的帮助下维持得这么好,为什么不坚持服药呢?要知道,得这种病并不会剥夺一个人结婚、生子还有其他所有的作为人的权利。你该结婚就结婚,该要小孩就要小孩。现在的药物安全系数高,给你举个例子,很多妇女也得精神分裂症,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于精神科药物在孕期应用的安全分级,绝大部分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都被划为B或C类,意思就是如果确实需要就可以用,并且一般利远远大于弊。经我这里诊治的相当一部分妇女在怀孕期间也需要用药维持,他们生出的小孩依然是健康的。你经过这几次复查体检,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所以你现在不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影响。”
小伙子听了,没说话。
老师继续说:“精神分裂症不吃药复发的可能性有90%。患这个病是因为有生物内在的不完美、内在的脆弱易感性,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把药当保健品吃,弥补大脑现有的不完美。如果复发了再治,难度会加大。复发是最大的危害,大害小害,两者取其轻。”
接着,老师又举了他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我在40岁时,有高血压苗头的时候就开始吃药,吃了18年了,现在血压比以前健康时的血压还要好,呵呵。”老师对他的病人在旁人看来就像畅所欲言的朋友,又像语重心长的亲人。
小伙子看上去有些失落,毕竟他这次来的目的是减停药物的,低着头说:“想到一辈子吃药就很恐怖。”
老师依旧耐心地劝慰着:“状态稳定了才能养家糊口,过稳定的生活。”
小伙子说:“变卖现有的家产也够自己富裕地过一辈子,不吃药之后,可以尽情玩耍放松,生活无忧虑。”显然,他想用轻松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来替代药物。
“不行,不行,那样的话就缺乏了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而且也不能阻止病情复发。现在你的状态很好,药也用得微乎其微,继续用药是最好的选择了。”老师回答道。
小伙子:“那我一辈子就离不开这个药了?!”
老师说:“你现在不是想不想吃药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这个病的解决方案,不能抱着去试的心态停药,试了就迟了。停药后,50%的人在半年内复发,80%的人在2年内复发,90%的人在5年内复发……脑袋太精密,复发一次就伤害巨大,折腾不起啊!”
小伙子嗯嗯地点着头回应着,开了药,说着谢谢离开了。
老师是资深的精神科专家,把停药的后果向他交代得这么清楚,我想他应该不会自行停药了吧。
那位小伙子是幸运的,在准备减停药物之前,医生给他把复发风险讲得那么细致,只是还有很多精神科的病人没有机会听到那些話,自己感觉状态好了便停了药。我想起另一位抑郁症患者,因为考驾照,擅自停药,眉头紧锁着诉说着当前的病情,请求老师再把他拉回到正常时的状态……
老师常说,停药早期没有任何不适是迷惑人的,慢慢地就又复发了。在临床中,总有患者出于各种原因擅自停药,停药后复发的病例屡见不鲜。
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可能是那极少数不复发的概率之一,但经过多少个血淋淋的实例验证过的前车之鉴,又何必重蹈前人覆辙去试那微小的概率;每一位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亲情、爱情、友情又将多少个独立的个体牵连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病情揪住了多少颗牵挂着的心?你在病态里“梦游”的时候,你可知道多少关心你的人在睡梦里为你哭红了双眼;每一位患者都是唯一的,生命给予我们的都是那短短数十载,与其在“幻境”里低质量地度过那些岁月,何不与药物同在,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生命美好的同时创造力所能及的社会价值?
患病是不幸的,有幸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你可知道有多少病人得不到应有的救治,又有多少病人转诊于名医专家之手依旧不能回到病前的状态。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谁又完美无缺?无法逆转的缺陷,我们能做的难道不是坦然接受,然后尽力去弥补吗?从“黑暗”里走出来的人儿,请珍惜用药后的稳定状态,按医嘱服药,给自己一份保障,给家人一份安心,给朋友一份舒心,给社会一份安宁。
老师高兴地说:“你好幸运啊,这么小的用药剂量就把病情控制得这么好。”我在旁边也为他暗喜,多么幸运能够从精神分裂症的“魔爪”中逃离啊。
但小伙子却面露难色,他说:“不愿天天吃药,感觉自己就像是药罐子,想要减停药物。”
跟老师出诊,这种情况见到的太多了,我暗暗为小伙子的想法捏了一把汗。
老师耐心地说:“你现在在药物的帮助下维持得这么好,为什么不坚持服药呢?要知道,得这种病并不会剥夺一个人结婚、生子还有其他所有的作为人的权利。你该结婚就结婚,该要小孩就要小孩。现在的药物安全系数高,给你举个例子,很多妇女也得精神分裂症,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于精神科药物在孕期应用的安全分级,绝大部分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都被划为B或C类,意思就是如果确实需要就可以用,并且一般利远远大于弊。经我这里诊治的相当一部分妇女在怀孕期间也需要用药维持,他们生出的小孩依然是健康的。你经过这几次复查体检,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所以你现在不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影响。”
小伙子听了,没说话。
老师继续说:“精神分裂症不吃药复发的可能性有90%。患这个病是因为有生物内在的不完美、内在的脆弱易感性,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把药当保健品吃,弥补大脑现有的不完美。如果复发了再治,难度会加大。复发是最大的危害,大害小害,两者取其轻。”
接着,老师又举了他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我在40岁时,有高血压苗头的时候就开始吃药,吃了18年了,现在血压比以前健康时的血压还要好,呵呵。”老师对他的病人在旁人看来就像畅所欲言的朋友,又像语重心长的亲人。
小伙子看上去有些失落,毕竟他这次来的目的是减停药物的,低着头说:“想到一辈子吃药就很恐怖。”
老师依旧耐心地劝慰着:“状态稳定了才能养家糊口,过稳定的生活。”
小伙子说:“变卖现有的家产也够自己富裕地过一辈子,不吃药之后,可以尽情玩耍放松,生活无忧虑。”显然,他想用轻松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来替代药物。
“不行,不行,那样的话就缺乏了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而且也不能阻止病情复发。现在你的状态很好,药也用得微乎其微,继续用药是最好的选择了。”老师回答道。
小伙子:“那我一辈子就离不开这个药了?!”
老师说:“你现在不是想不想吃药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这个病的解决方案,不能抱着去试的心态停药,试了就迟了。停药后,50%的人在半年内复发,80%的人在2年内复发,90%的人在5年内复发……脑袋太精密,复发一次就伤害巨大,折腾不起啊!”
小伙子嗯嗯地点着头回应着,开了药,说着谢谢离开了。
老师是资深的精神科专家,把停药的后果向他交代得这么清楚,我想他应该不会自行停药了吧。
那位小伙子是幸运的,在准备减停药物之前,医生给他把复发风险讲得那么细致,只是还有很多精神科的病人没有机会听到那些話,自己感觉状态好了便停了药。我想起另一位抑郁症患者,因为考驾照,擅自停药,眉头紧锁着诉说着当前的病情,请求老师再把他拉回到正常时的状态……
老师常说,停药早期没有任何不适是迷惑人的,慢慢地就又复发了。在临床中,总有患者出于各种原因擅自停药,停药后复发的病例屡见不鲜。
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可能是那极少数不复发的概率之一,但经过多少个血淋淋的实例验证过的前车之鉴,又何必重蹈前人覆辙去试那微小的概率;每一位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亲情、爱情、友情又将多少个独立的个体牵连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病情揪住了多少颗牵挂着的心?你在病态里“梦游”的时候,你可知道多少关心你的人在睡梦里为你哭红了双眼;每一位患者都是唯一的,生命给予我们的都是那短短数十载,与其在“幻境”里低质量地度过那些岁月,何不与药物同在,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生命美好的同时创造力所能及的社会价值?
患病是不幸的,有幸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你可知道有多少病人得不到应有的救治,又有多少病人转诊于名医专家之手依旧不能回到病前的状态。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谁又完美无缺?无法逆转的缺陷,我们能做的难道不是坦然接受,然后尽力去弥补吗?从“黑暗”里走出来的人儿,请珍惜用药后的稳定状态,按医嘱服药,给自己一份保障,给家人一份安心,给朋友一份舒心,给社会一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