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塞缪尔·理查逊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他关注婚姻道德问题,多以女仆或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人公,善于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他所创作的《帕梅拉》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具有深刻的影响。纵观国内外学界,目前对《帕梅拉》的研宄大多是从其书信体小说艺术、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历史和宗教的角度来进行的。本文试图引起人们对于隐藏在女性美德外衣之下的男性意志的关注。本文将分析创作帕梅拉的社会背景,探讨十八世纪所提倡的女性道德品质和帕梅拉所获取道德胜利的虚伪性,从而揭示《帕梅拉》所述道德并不是女性艰难处境的出路,其实质是为了创造更好服务男权意志的理想女性形象。
关键词:《帕梅拉》道德胜利;男权意志
1 前言
塞缪尔·理查逊(1689-1761)是18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作品《帕梅拉》,又名《贞洁得报》,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难以预估的影响。《帕梅拉》讲述了一个虔诚而聪明的女仆帕梅拉的故事。她因拒绝主人B先生的诱惑而最终获得与B先生的婚姻。从跨越社会地位的阶级鸿沟来看,这是一次胜利。婚后帕梅拉迅速融入上流社会,成为B先生的贤妻,摇身一变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上流社会模范女士。
最初作者理查逊是应朋友之邀撰写一本行为指南,以指导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佣人和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如何行为处事,避免掉入可能有损她们贞德的陷阱。超出理查逊意料以外的是,这本书完成后极大地触动了当时的社会。它引发了人们对美德问题的大量讨论,女主人公的言行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被女性们疯狂地模仿。
本文将分析帕梅拉创作的社会背景,并对第十八世纪女性的典型道德进行探讨,从而论证所谓女性道德是由男权社会塑造出来服务于男性意愿的伪道德。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无所依附;她们的从属角色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她们被父权体系从政治上、经济上甚至文化上全面压制。美丽的下层姑娘帕梅拉注定是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受害者。在理查逊借由高尚的道德口号粉饰对女性的压迫和控制时,我们应该看到其隐藏的目的。
2 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描述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特定地点的具体经历。一部文学作品的流传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指出文学作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应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在深入挖掘本书的主题和意义之前分析这部小说的社会历史状况。
2.1 道德的陨落
从第十四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将人们从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并将人的欲望看作是自然的产物。人文主义者们不遗余力地宣扬人的完美和高贵,提倡个人的世俗化和解放,提倡性自由。他们努力表达在艺术、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实现性自由。然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提出反禁欲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纵欲的倾向,直接导致了传统女性道德的堕落。根据英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相关记录显示,十八世纪未婚先孕妇女的比例是十六、十七世纪的两倍。十八世纪的英国淫乱性行为和卖淫同样层出不穷。这些数据表明,文艺复兴以后,道德和法律层面对于女性贞洁的约束都大大降低。
每次社会变革都会带来一场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革命,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旧的道德体系受到猛烈冲击,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18世纪的英国可以说是道德观混乱、甚至真空,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迫在眉睫。
2.2 资产阶级的崛起
十七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与贵族、不同宗教派别之间都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甚至引发了国内外的战争,留给十八世纪一个亟待清理的局面。然而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却得到了飞速发展。工业革命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有力地刺激了消费主义的扩张和消费社会的发展。资本市场兴起,银行业日渐重要,英国社会物质财富呈爆炸式增长。对外战争和殖民扩张更是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财富的积聚。这时重商的思想广为人们接受,资产阶级的地位日益崛起。英国许多贵族直接参与经商。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人们的道德观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主义的影响。
然而,这个时代的女性幾乎被剥夺了所有集聚财富的方法。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商业生产,机器取代了女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不再重要。加上当时学徒制排斥女性,男性就这样接管以前由妇女在家进行的各项工作。因此妇女的经济情况处于前所未有的窘境。未婚妇女不再是家庭有价值的资产。因此许多未婚妇女不得不在充当廉价劳动力和成为男性附属物之间做出选择。
3 《帕梅拉》中似是而非的“道德”追求
理查逊选择妇女道德作为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巧合。在十八世纪,妇女的价值是被高度重视的,但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女性领域,即作为家庭和道德价值观的守护者。女性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因此许多女性品行手册纷纷涌现。这些行为手册表达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也是女性取悦男性和获得男性认可的方法。我们在《帕梅拉》中可以找到许多属于品行手册的道德规范内容。毫不夸张地说,《帕梅拉》是女性美德尤其是贞节的颂歌。
3.1 道德诉求:贞洁
十八世纪,妇女基本上被认为是财产,出嫁前是她父亲的财产,结婚后是她丈夫的财产。在她作为单身女子的期间,她依附父亲的意志存活,谨慎包保护自己的贞洁;在她出家后,听从丈夫安排,做一个优雅娴熟的贵妇,完完全全是父权控制下的女性。不仅如此,在宗教和法律的共同影响下,女子的贞操也变成了丈夫的私有财产,失贞等于她丈夫的财产被盗。在这样的道德氛围中,道德说教占据文学文献的主要部分,而对女性贞洁的说教俯拾皆是。
“美德”(virtue)一词在十八世纪不仅指抽象的美好品德,更具体指代女性的贞洁。理查逊在《帕梅拉》的副标题中这一词点明女人的美德等同于贞洁。而帕梅拉的故事其实就是一段为贞节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读者对《帕梅拉》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文中女主人公对贞洁异乎寻常的坚持与看重,书中有关贞洁的单词不胜枚举,“美德/贞洁(virtue)”出现八十多次,“处女(virgin)”出现过五次,“纯洁(pure)”出现十三次。贞洁重要性的相关论述一再出现。帕梅拉贫穷的父母教育她要“失贞比贫穷更可耻”(理查逊 18)。当父亲得知年轻的B先生成为女儿新主人并对女儿多加照顾时,他立刻怀疑B先生有不良企图,在信中严加告诫女儿防范B先生:“即便失去生命,也不能失去贞洁”(Richardson 10)。在父亲看来,“只有贞洁与善良才产生真正的美”(Richardson11)。贞洁被无限拔高,成为了衡量帕米拉道德价值乃至生存价值的最重要标尺。 在这样父亲的教导下,帕梅拉内化了这种道德要求,遵循父亲的指导,展开对B先生斗智斗勇的反抗。她在每封信的开头或者结尾都会交代自己是否还是贞洁的,请父母放心;作为回报,她要求她的父母赞美和认可她保护自己的勇敢行为。这既显现出帕梅拉这种下层女子面对男性力量维护自身时力不从心的孤苦境地,也折射出女性自我价值仅仅依附于贞操的可怖现实。
3.2 实现手端:话语权
英国妇女的觉醒始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确立了平等的思想,在理论上否定了传统意义上以身份决定社会地位的做法。欧洲中产阶级女性作家开始强调妇女应享有与男子的平等权利。理查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第十八世纪女性的命运十分关注。理查逊汲取了大量当时的英国通俗小说,塑造出帕梅拉这样一个女性形象。
帕梅拉为了捍卫她的道德信仰,用她无力的武器反抗着她的主人:言语、昏厥和其他仆人的支持。其中最有力的武器是她为反抗压迫而进行的写作。帕梅拉的写作使她发出了在现实生活中被剥夺的声音。在这些信中,帕梅拉表达了她对自己绝望处境的愤怒和沮丧。她坦率而大胆地谈论她的无助和反抗的决心。另一方面,写作是也表达她根深蒂固的美德信念以及获取父母认可的一种方法。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帕梅拉“独立的声音”受到了B先生的严密控制。在小说中,帕梅拉完全受B先生的摆布,失去了自由。她的话语因为不能被听到而完全丧失了力量。即使人们听到她所说的话也不会相信她、不敢帮助她。福柯曾说,话语存在于事物的既定秩序中。它是权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被当做统治的一种媒介(Foucault 24)。B先生可以用他的社会力量来控制帕梅拉的话语:她的口头抗议可以被阻止;她的信可以被旁人阅读、偷去甚至或收走;更重要的是她主人可以决定帕梅拉应该写什么。
4 《帕梅拉》所谓的道德胜利
《帕梅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契合女性读者对婚姻问题的莫大兴趣。而这一情节安排更是居功至伟:女主角坚守贞操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一位出身高贵的男性的求婚。人们把帕梅拉“上嫁”的行为视为她道德胜利的象征。帕梅拉这个角色帮助理查逊在道德沦丧的十八世纪中重新树立了女性道德,将道德追求与物质奖励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公众自发遵守道德规范的的热情。
4.1 虚假的胜利
十八世纪英国作家布莱克斯通指出,“在法律上,丈夫和妻子通过婚姻行为变成一个人;也就是说,婚姻中妇女的合法存在必须依附于她们丈夫的意志。”(Blackstone 442)。帕梅拉婚后踏入中产阶级,B先生的妹妹戴维斯女士成为了帕梅拉的榜样:在家她服从丈夫;在外她是忠诚的朋友和慈善家。婚后帕梅拉与B先生之间实质关系更倾向于主仆而不是夫妻。在男权思想的制约下,帕梅拉竭尽所能按照主人的要求将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妻子。B先生制定了多达四十八条家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帕梅拉自己的贡献。可以说,帕梅拉对男性文化的全面认同是显而易见的。
在高度男权化的社会中像帕梅拉这样被迫害的妇女扮演着男权的追随者、倡导者甚至代言人的角色。所以帕梅拉婚后自觉地失去了自己的声音。由此可见,新女性道德的胜利更像是理查逊所代表的代表男性提出的理想女性形象的胜利。
十八世纪,女性的性别角色被男权社会中的男子物化。根据詹姆士·弗迪斯的女性行为手册,女性显然是相对与男性而定义的。女性的生活的重心则是围绕着家庭的。家庭外的任何事情都是应由男性关注的领域。他详细地阐述一个称职女性应具有的品质:顺从、谦逊、温柔,陪伴男性左右(Fordyce 16)。
在小说的结尾,理查逊花费大量篇幅描写帕梅拉和B先生的幸福生活。事实上,B先生成功地迫使帕梅拉被边缘化,使她的生活完全围绕男人的需要。帕梅拉将自己转变为男性意志的代言人,成为男性注视下的模范女性。因此,帕梅拉的道德胜利更像是对男性所渴求的传统女性形象的回归。
4.2 美德的双重标准
造成帕梅拉虚妄道德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十八世纪针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道德规范。当时的道德规范对女人的道德要求更为严格。许多女作家抗议这种不公正的双重标准。然而当时的大多数男性改革者仍认为性纯洁对男性来说没有对女性那么重要。当女人遭受男人的邪恶诱惑而失去贞操时,男人们谴责女人的脆弱。讽刺的是,这时诱惑者成为了道貌岸然的谴责者。文中对帕梅拉和B先生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这种双重标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B先生是典型的放荡乡绅,用尽一切方法引诱他的女仆。在这个过程中,他所在意的只是保护自己的名声。这一事实表明适用于帕梅拉的道德规则对B先生没有约束力。他那有争议的私生活作风并没有被视为人格上的严重缺陷,而女性在贞操上的任何闪失将会毁掉她的名声,使家人蒙羞。
此外,道德的双重标准,就像十八世纪性道德改革的其他方面一样,在阶级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上流社会坚持认为下层人民不配谈道德(Watt 146)。面对出身高贵的男性的需求,来自下层的女性的普遍做法是放弃道德,顺从上层男性的意愿。所以当帕梅拉尽努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她被指责是伪君子,违反了主人和仆人之间的正确关系。换句话说,帕梅拉应该怀着尊重的态度服从主人的任何命令。在男权社会体系中,来自较高社会层级的B先生享有更多优先权。这里不难看出理查逊提出了一个具有进步意味的论点,那就是下层阶级人士可以被纳入道德的讨论范畴中。然而,男女之间道德差别没有缩小,反而增加了对女性的限制。
5 结论
十八世纪,女作家开始在英国文坛兴起。她们高举两性平等的旗帜,倡导妇女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解放。理查逊在这样的环境下表现出对女性的关怀。理查逊的作品揭示了十八世纪的女性在经济和道德上都受到压制的艰难处境。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安排帕梅拉赢得了B先生的婚姻承诺,大大提高了社会地位,从而向公众传播出这样一条信息:美德可以获得巨大的物质回报。理查逊写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对女性进行道德训诫,鼓励女性服从女性道德规范,从而成为男性眼中的理想女性。这种由男性根据其需求指定出的道德从根本上就是为了服务男性而存在,并未考虑女性的生存境地。更遑论文中帕梅拉“道德上的胜利”是存疑的。正如文中所述,帕梅拉在婚后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只关心如何通过满足丈夫的要求来回报他的慷慨的婚姻许诺。理查遜用男性话语构建了一个看似真实的女性声音,但这种声音与真实女性的内心世界相距甚远。不难发现,文中的女性永远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理查逊强烈主张妇女应遵守既定的男权社会结构,从而实现男性眼中女性的价值。理查逊用这个虚构的故事直接掩盖了男女之间道德标准上的差异,助力男性对女性的统治。
参考文献:
[1] Blackstone,William.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Oxford:Clarendon Press,1766.
[2] Foucault,Michel.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Trans.A.M.Sheridan Smith.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3] Fordyce,James.Sermons to Young Women.Dublin:Published for J.Williams in Skinner-Row,1766.
[4] Richardson,Samuel.Pamela;or Virtue Rewarded.Ed.Peter Sabor.Suffolk:Richard Clay Ltd.,1985.
[5] Watt,Ian.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Monotype Baskerville:Cox & Wyman Ltd,1981.
关键词:《帕梅拉》道德胜利;男权意志
1 前言
塞缪尔·理查逊(1689-1761)是18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作品《帕梅拉》,又名《贞洁得报》,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难以预估的影响。《帕梅拉》讲述了一个虔诚而聪明的女仆帕梅拉的故事。她因拒绝主人B先生的诱惑而最终获得与B先生的婚姻。从跨越社会地位的阶级鸿沟来看,这是一次胜利。婚后帕梅拉迅速融入上流社会,成为B先生的贤妻,摇身一变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上流社会模范女士。
最初作者理查逊是应朋友之邀撰写一本行为指南,以指导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佣人和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如何行为处事,避免掉入可能有损她们贞德的陷阱。超出理查逊意料以外的是,这本书完成后极大地触动了当时的社会。它引发了人们对美德问题的大量讨论,女主人公的言行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被女性们疯狂地模仿。
本文将分析帕梅拉创作的社会背景,并对第十八世纪女性的典型道德进行探讨,从而论证所谓女性道德是由男权社会塑造出来服务于男性意愿的伪道德。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无所依附;她们的从属角色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她们被父权体系从政治上、经济上甚至文化上全面压制。美丽的下层姑娘帕梅拉注定是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受害者。在理查逊借由高尚的道德口号粉饰对女性的压迫和控制时,我们应该看到其隐藏的目的。
2 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描述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特定地点的具体经历。一部文学作品的流传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指出文学作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应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在深入挖掘本书的主题和意义之前分析这部小说的社会历史状况。
2.1 道德的陨落
从第十四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将人们从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并将人的欲望看作是自然的产物。人文主义者们不遗余力地宣扬人的完美和高贵,提倡个人的世俗化和解放,提倡性自由。他们努力表达在艺术、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实现性自由。然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提出反禁欲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纵欲的倾向,直接导致了传统女性道德的堕落。根据英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相关记录显示,十八世纪未婚先孕妇女的比例是十六、十七世纪的两倍。十八世纪的英国淫乱性行为和卖淫同样层出不穷。这些数据表明,文艺复兴以后,道德和法律层面对于女性贞洁的约束都大大降低。
每次社会变革都会带来一场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革命,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旧的道德体系受到猛烈冲击,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18世纪的英国可以说是道德观混乱、甚至真空,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迫在眉睫。
2.2 资产阶级的崛起
十七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与贵族、不同宗教派别之间都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甚至引发了国内外的战争,留给十八世纪一个亟待清理的局面。然而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却得到了飞速发展。工业革命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有力地刺激了消费主义的扩张和消费社会的发展。资本市场兴起,银行业日渐重要,英国社会物质财富呈爆炸式增长。对外战争和殖民扩张更是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财富的积聚。这时重商的思想广为人们接受,资产阶级的地位日益崛起。英国许多贵族直接参与经商。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人们的道德观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主义的影响。
然而,这个时代的女性幾乎被剥夺了所有集聚财富的方法。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商业生产,机器取代了女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不再重要。加上当时学徒制排斥女性,男性就这样接管以前由妇女在家进行的各项工作。因此妇女的经济情况处于前所未有的窘境。未婚妇女不再是家庭有价值的资产。因此许多未婚妇女不得不在充当廉价劳动力和成为男性附属物之间做出选择。
3 《帕梅拉》中似是而非的“道德”追求
理查逊选择妇女道德作为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巧合。在十八世纪,妇女的价值是被高度重视的,但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女性领域,即作为家庭和道德价值观的守护者。女性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因此许多女性品行手册纷纷涌现。这些行为手册表达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也是女性取悦男性和获得男性认可的方法。我们在《帕梅拉》中可以找到许多属于品行手册的道德规范内容。毫不夸张地说,《帕梅拉》是女性美德尤其是贞节的颂歌。
3.1 道德诉求:贞洁
十八世纪,妇女基本上被认为是财产,出嫁前是她父亲的财产,结婚后是她丈夫的财产。在她作为单身女子的期间,她依附父亲的意志存活,谨慎包保护自己的贞洁;在她出家后,听从丈夫安排,做一个优雅娴熟的贵妇,完完全全是父权控制下的女性。不仅如此,在宗教和法律的共同影响下,女子的贞操也变成了丈夫的私有财产,失贞等于她丈夫的财产被盗。在这样的道德氛围中,道德说教占据文学文献的主要部分,而对女性贞洁的说教俯拾皆是。
“美德”(virtue)一词在十八世纪不仅指抽象的美好品德,更具体指代女性的贞洁。理查逊在《帕梅拉》的副标题中这一词点明女人的美德等同于贞洁。而帕梅拉的故事其实就是一段为贞节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读者对《帕梅拉》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文中女主人公对贞洁异乎寻常的坚持与看重,书中有关贞洁的单词不胜枚举,“美德/贞洁(virtue)”出现八十多次,“处女(virgin)”出现过五次,“纯洁(pure)”出现十三次。贞洁重要性的相关论述一再出现。帕梅拉贫穷的父母教育她要“失贞比贫穷更可耻”(理查逊 18)。当父亲得知年轻的B先生成为女儿新主人并对女儿多加照顾时,他立刻怀疑B先生有不良企图,在信中严加告诫女儿防范B先生:“即便失去生命,也不能失去贞洁”(Richardson 10)。在父亲看来,“只有贞洁与善良才产生真正的美”(Richardson11)。贞洁被无限拔高,成为了衡量帕米拉道德价值乃至生存价值的最重要标尺。 在这样父亲的教导下,帕梅拉内化了这种道德要求,遵循父亲的指导,展开对B先生斗智斗勇的反抗。她在每封信的开头或者结尾都会交代自己是否还是贞洁的,请父母放心;作为回报,她要求她的父母赞美和认可她保护自己的勇敢行为。这既显现出帕梅拉这种下层女子面对男性力量维护自身时力不从心的孤苦境地,也折射出女性自我价值仅仅依附于贞操的可怖现实。
3.2 实现手端:话语权
英国妇女的觉醒始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确立了平等的思想,在理论上否定了传统意义上以身份决定社会地位的做法。欧洲中产阶级女性作家开始强调妇女应享有与男子的平等权利。理查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第十八世纪女性的命运十分关注。理查逊汲取了大量当时的英国通俗小说,塑造出帕梅拉这样一个女性形象。
帕梅拉为了捍卫她的道德信仰,用她无力的武器反抗着她的主人:言语、昏厥和其他仆人的支持。其中最有力的武器是她为反抗压迫而进行的写作。帕梅拉的写作使她发出了在现实生活中被剥夺的声音。在这些信中,帕梅拉表达了她对自己绝望处境的愤怒和沮丧。她坦率而大胆地谈论她的无助和反抗的决心。另一方面,写作是也表达她根深蒂固的美德信念以及获取父母认可的一种方法。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帕梅拉“独立的声音”受到了B先生的严密控制。在小说中,帕梅拉完全受B先生的摆布,失去了自由。她的话语因为不能被听到而完全丧失了力量。即使人们听到她所说的话也不会相信她、不敢帮助她。福柯曾说,话语存在于事物的既定秩序中。它是权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被当做统治的一种媒介(Foucault 24)。B先生可以用他的社会力量来控制帕梅拉的话语:她的口头抗议可以被阻止;她的信可以被旁人阅读、偷去甚至或收走;更重要的是她主人可以决定帕梅拉应该写什么。
4 《帕梅拉》所谓的道德胜利
《帕梅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契合女性读者对婚姻问题的莫大兴趣。而这一情节安排更是居功至伟:女主角坚守贞操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一位出身高贵的男性的求婚。人们把帕梅拉“上嫁”的行为视为她道德胜利的象征。帕梅拉这个角色帮助理查逊在道德沦丧的十八世纪中重新树立了女性道德,将道德追求与物质奖励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公众自发遵守道德规范的的热情。
4.1 虚假的胜利
十八世纪英国作家布莱克斯通指出,“在法律上,丈夫和妻子通过婚姻行为变成一个人;也就是说,婚姻中妇女的合法存在必须依附于她们丈夫的意志。”(Blackstone 442)。帕梅拉婚后踏入中产阶级,B先生的妹妹戴维斯女士成为了帕梅拉的榜样:在家她服从丈夫;在外她是忠诚的朋友和慈善家。婚后帕梅拉与B先生之间实质关系更倾向于主仆而不是夫妻。在男权思想的制约下,帕梅拉竭尽所能按照主人的要求将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妻子。B先生制定了多达四十八条家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帕梅拉自己的贡献。可以说,帕梅拉对男性文化的全面认同是显而易见的。
在高度男权化的社会中像帕梅拉这样被迫害的妇女扮演着男权的追随者、倡导者甚至代言人的角色。所以帕梅拉婚后自觉地失去了自己的声音。由此可见,新女性道德的胜利更像是理查逊所代表的代表男性提出的理想女性形象的胜利。
十八世纪,女性的性别角色被男权社会中的男子物化。根据詹姆士·弗迪斯的女性行为手册,女性显然是相对与男性而定义的。女性的生活的重心则是围绕着家庭的。家庭外的任何事情都是应由男性关注的领域。他详细地阐述一个称职女性应具有的品质:顺从、谦逊、温柔,陪伴男性左右(Fordyce 16)。
在小说的结尾,理查逊花费大量篇幅描写帕梅拉和B先生的幸福生活。事实上,B先生成功地迫使帕梅拉被边缘化,使她的生活完全围绕男人的需要。帕梅拉将自己转变为男性意志的代言人,成为男性注视下的模范女性。因此,帕梅拉的道德胜利更像是对男性所渴求的传统女性形象的回归。
4.2 美德的双重标准
造成帕梅拉虚妄道德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十八世纪针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道德规范。当时的道德规范对女人的道德要求更为严格。许多女作家抗议这种不公正的双重标准。然而当时的大多数男性改革者仍认为性纯洁对男性来说没有对女性那么重要。当女人遭受男人的邪恶诱惑而失去贞操时,男人们谴责女人的脆弱。讽刺的是,这时诱惑者成为了道貌岸然的谴责者。文中对帕梅拉和B先生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这种双重标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B先生是典型的放荡乡绅,用尽一切方法引诱他的女仆。在这个过程中,他所在意的只是保护自己的名声。这一事实表明适用于帕梅拉的道德规则对B先生没有约束力。他那有争议的私生活作风并没有被视为人格上的严重缺陷,而女性在贞操上的任何闪失将会毁掉她的名声,使家人蒙羞。
此外,道德的双重标准,就像十八世纪性道德改革的其他方面一样,在阶级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上流社会坚持认为下层人民不配谈道德(Watt 146)。面对出身高贵的男性的需求,来自下层的女性的普遍做法是放弃道德,顺从上层男性的意愿。所以当帕梅拉尽努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她被指责是伪君子,违反了主人和仆人之间的正确关系。换句话说,帕梅拉应该怀着尊重的态度服从主人的任何命令。在男权社会体系中,来自较高社会层级的B先生享有更多优先权。这里不难看出理查逊提出了一个具有进步意味的论点,那就是下层阶级人士可以被纳入道德的讨论范畴中。然而,男女之间道德差别没有缩小,反而增加了对女性的限制。
5 结论
十八世纪,女作家开始在英国文坛兴起。她们高举两性平等的旗帜,倡导妇女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解放。理查逊在这样的环境下表现出对女性的关怀。理查逊的作品揭示了十八世纪的女性在经济和道德上都受到压制的艰难处境。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安排帕梅拉赢得了B先生的婚姻承诺,大大提高了社会地位,从而向公众传播出这样一条信息:美德可以获得巨大的物质回报。理查逊写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对女性进行道德训诫,鼓励女性服从女性道德规范,从而成为男性眼中的理想女性。这种由男性根据其需求指定出的道德从根本上就是为了服务男性而存在,并未考虑女性的生存境地。更遑论文中帕梅拉“道德上的胜利”是存疑的。正如文中所述,帕梅拉在婚后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只关心如何通过满足丈夫的要求来回报他的慷慨的婚姻许诺。理查遜用男性话语构建了一个看似真实的女性声音,但这种声音与真实女性的内心世界相距甚远。不难发现,文中的女性永远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理查逊强烈主张妇女应遵守既定的男权社会结构,从而实现男性眼中女性的价值。理查逊用这个虚构的故事直接掩盖了男女之间道德标准上的差异,助力男性对女性的统治。
参考文献:
[1] Blackstone,William.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Oxford:Clarendon Press,1766.
[2] Foucault,Michel.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Trans.A.M.Sheridan Smith.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3] Fordyce,James.Sermons to Young Women.Dublin:Published for J.Williams in Skinner-Row,1766.
[4] Richardson,Samuel.Pamela;or Virtue Rewarded.Ed.Peter Sabor.Suffolk:Richard Clay Ltd.,1985.
[5] Watt,Ian.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Monotype Baskerville:Cox & Wyman Ltd,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