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在“有关资料”栏里,有对香菱诗第三稿的注释。我对这个“注释”作认真分析,觉得这个“注释”对诗的个别词语、诗的主题解释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我针对这个“注释”谈谈自己对香菱诗第三稿的理解,以求教于方家。
一、“影”和“魄”
“注释”对“影自娟娟魄自寒”一句解释为:它的外貌是那样的娟秀,背面却是那样的凄清。影,这里指月的正面。魄,月的背面,即不受月光照射那一面。
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妥的。我认为:“影”与“魄”、“娟”与“寒”是对举着说的。“影”指的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即指月亮本身。而“魄”是指内在的东西,是人们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出的东西,指附着于月的内在的质的东西。
诗歌创作,即文学创作,靠的是文学思维。而文学思维,多是直观的形象思维,它不同于多是理性的抽象思维。因此,有时人们没必要翻看事物的本来样子,只凭感觉就可以写出事物在人们心中质的东西来。
月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如:冰轮、冰壶、冰盘等。这些别名中的“冰”字,不仅指月的外表的光洁,而且形象地说出了人们对月感觉中的质的东西,那就是月的寒冷。人们没必要看看月的“背面”,只凭直感,就可以感觉出月的“寒”来。《红楼梦》有联句云:“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葬花魂”的月并不是把月的正面翻过去,把月的背面转过来,才能显出它的“冷”来的。“芙蓉地畔都开遍,又是西风晚。霁天碧净暝云收,渐看一轮冰魄冷悬秋。”在这秋日的傍晚,云散尽了,天空碧净,月亮冷冷地悬在空中。这诗人能看到的冷月,也肯定不是背面翻转过来的月。
其实,文学形象的塑造、作品情感的表达,是离不开作者主观因素的。作者对生活长期的感受,形成了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才会写出有着自己独特情感体验的文学作品来。香菱的这第三稿诗,她的咏月是带有个人情感的。诗的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是香菱在不经意间以月自喻:她,外表看起来容貌娇好,聪慧过人,生活也似乎无忧,而内心却是凄苦孤寒的。
综上所述,我可以发现“影”和“魄”的含义,“正面”、“背面”说,应该说是不妥当的。
二、诗的主旨
“注释”在解释诗句时,一会儿说是表达“妇人对远在边陲丈夫的思念”,一会儿又说是“也表明了她(指香菱——笔者注)跟父母团聚的希望”。我认为,说香菱在诗中表达了这两种情感,是不准确的。诗的主旨应该说是表达了香菱寂苦悲凉的内心和情无所依的哀伤。为什么这么说呢?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香菱堪伤的平生遭际。她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被薛蟠强行买来为妾。薛蟠粗鄙龌龊,香菱受尽了他的凌辱、摧残。此次薛蟠的远出,也是因为他调戏男戏子遭暴打,一时竟生出羞恶之心,耻于见人,才走的。以香菱这般人物,怎么会有情于他呢?既无情,就不会思念他,香菱在薛蟠走后,才有机会被宝钗带到了大观园。在大观园的时日怕是香菱最快乐的时日。她似乎忘记了自己不幸的现实遭遇,一时真正成为了自己。此时的她,又怎么会思念远方的“丈夫”呢?再者说,此时的香菱是个还不知道男女会有“情”这种东西的人。在她的以往的生活经验里,恐怕接受的只有薛蟠这样的野蛮男人的性的侵犯。从后文的情节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点,我们读到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阴,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便会知道,到了那时节,香菱才能解得男女“情”的存在,而以前是“呆”的,是不解的。
说香菱的诗“表明了她跟父母团聚的希望”,也不够准确。
香菱三岁被拐就离开了父母,三岁时的记忆应该是模糊的。对父母的影象记忆是模糊的,对父母的对自己的“惯养娇生”的事情记忆也是模糊的。家乡在何处?父母在何方?恐怕也是无从想起的。香菱失掉的不仅仅是这些,也包括自己。初被拐时,思念父母、极想回到父母怀抱之情,我想,不但有,而且应该是十分强烈的。但颠簸流离十几年后,这种情绪也该模糊了,而被另一种不知何所求、不能有所求的悲情所取代了。就像这月夜里的物景,一切都变得不清晰起来。她思想中所存的只有忧伤情绪罢了,又怎么会有清晰的与父母团聚的愿望呢?
香菱在诗中是化用了一些前人的诗句,也引用了典故,但这都是为了自己这首诗的意境描绘,为了自己情感的表达,已经脱离开前人诗句、典故的意思了。
三、香菱学诗的作用
作者安排香菱学诗的情节,是颇具匠心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至少有以下三点作用。
1.揭示人物的心理
作为小说中人物所写的诗歌,应该看作是这个人物的语言。这人物的语言是能够揭示人物的心理的。
香菱诗的第三稿,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我们看看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孤零零的一轮圆月悬于空中,月光下,远近的物景阴冷、昏暗、模糊,模糊的远方有妇人的砧衣声在静夜里断断续续地传响着,大概在月下的高楼上正有美妇人椅栏望月吧。这阴冷、昏暗、模糊的意境,正是多年来香菱久居于心的情感情绪的真实写照,读到此处怎不令人潸然泪下。
2.完善人物形象
对香菱学诗作诗的描述,也是为了突出香菱这一人物完美的形象。在此回前的情节中,作者曾直接或间接地对香菱美丽的外形作过较详尽的描绘。但只有外在的美还不能称作完美者,还需有内在的灵秀、聪颖,那才够得上完美。香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领悟到诗的滋味、真谛,能写出意境旷远、情感深邃的好诗来,可见她的聪慧、灵秀。外形美丽、内心聪慧,香菱的美,无可挑剔。
3.彰显人物的悲剧人生
就是这样一支人间罕见的“并蒂荷花”,这样一位天仙一样的灵秀好女,却为妾为婢,深陷污浊渠沟内,“风刀霜剑严相逼”,“菱花空对雪澌澌”,最后被摧残致死。“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香菱的悲剧人生,至此,更显得鲜明突出了。这悲惨的人生,不只香菱想来堪伤,读者想来也着实堪伤。
理解香菱的诗,只有结合香菱这一人物的形象、小说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意图去思考,我们才会少犯些错误。
一、“影”和“魄”
“注释”对“影自娟娟魄自寒”一句解释为:它的外貌是那样的娟秀,背面却是那样的凄清。影,这里指月的正面。魄,月的背面,即不受月光照射那一面。
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妥的。我认为:“影”与“魄”、“娟”与“寒”是对举着说的。“影”指的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即指月亮本身。而“魄”是指内在的东西,是人们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出的东西,指附着于月的内在的质的东西。
诗歌创作,即文学创作,靠的是文学思维。而文学思维,多是直观的形象思维,它不同于多是理性的抽象思维。因此,有时人们没必要翻看事物的本来样子,只凭感觉就可以写出事物在人们心中质的东西来。
月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如:冰轮、冰壶、冰盘等。这些别名中的“冰”字,不仅指月的外表的光洁,而且形象地说出了人们对月感觉中的质的东西,那就是月的寒冷。人们没必要看看月的“背面”,只凭直感,就可以感觉出月的“寒”来。《红楼梦》有联句云:“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葬花魂”的月并不是把月的正面翻过去,把月的背面转过来,才能显出它的“冷”来的。“芙蓉地畔都开遍,又是西风晚。霁天碧净暝云收,渐看一轮冰魄冷悬秋。”在这秋日的傍晚,云散尽了,天空碧净,月亮冷冷地悬在空中。这诗人能看到的冷月,也肯定不是背面翻转过来的月。
其实,文学形象的塑造、作品情感的表达,是离不开作者主观因素的。作者对生活长期的感受,形成了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才会写出有着自己独特情感体验的文学作品来。香菱的这第三稿诗,她的咏月是带有个人情感的。诗的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是香菱在不经意间以月自喻:她,外表看起来容貌娇好,聪慧过人,生活也似乎无忧,而内心却是凄苦孤寒的。
综上所述,我可以发现“影”和“魄”的含义,“正面”、“背面”说,应该说是不妥当的。
二、诗的主旨
“注释”在解释诗句时,一会儿说是表达“妇人对远在边陲丈夫的思念”,一会儿又说是“也表明了她(指香菱——笔者注)跟父母团聚的希望”。我认为,说香菱在诗中表达了这两种情感,是不准确的。诗的主旨应该说是表达了香菱寂苦悲凉的内心和情无所依的哀伤。为什么这么说呢?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香菱堪伤的平生遭际。她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被薛蟠强行买来为妾。薛蟠粗鄙龌龊,香菱受尽了他的凌辱、摧残。此次薛蟠的远出,也是因为他调戏男戏子遭暴打,一时竟生出羞恶之心,耻于见人,才走的。以香菱这般人物,怎么会有情于他呢?既无情,就不会思念他,香菱在薛蟠走后,才有机会被宝钗带到了大观园。在大观园的时日怕是香菱最快乐的时日。她似乎忘记了自己不幸的现实遭遇,一时真正成为了自己。此时的她,又怎么会思念远方的“丈夫”呢?再者说,此时的香菱是个还不知道男女会有“情”这种东西的人。在她的以往的生活经验里,恐怕接受的只有薛蟠这样的野蛮男人的性的侵犯。从后文的情节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点,我们读到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阴,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便会知道,到了那时节,香菱才能解得男女“情”的存在,而以前是“呆”的,是不解的。
说香菱的诗“表明了她跟父母团聚的希望”,也不够准确。
香菱三岁被拐就离开了父母,三岁时的记忆应该是模糊的。对父母的影象记忆是模糊的,对父母的对自己的“惯养娇生”的事情记忆也是模糊的。家乡在何处?父母在何方?恐怕也是无从想起的。香菱失掉的不仅仅是这些,也包括自己。初被拐时,思念父母、极想回到父母怀抱之情,我想,不但有,而且应该是十分强烈的。但颠簸流离十几年后,这种情绪也该模糊了,而被另一种不知何所求、不能有所求的悲情所取代了。就像这月夜里的物景,一切都变得不清晰起来。她思想中所存的只有忧伤情绪罢了,又怎么会有清晰的与父母团聚的愿望呢?
香菱在诗中是化用了一些前人的诗句,也引用了典故,但这都是为了自己这首诗的意境描绘,为了自己情感的表达,已经脱离开前人诗句、典故的意思了。
三、香菱学诗的作用
作者安排香菱学诗的情节,是颇具匠心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至少有以下三点作用。
1.揭示人物的心理
作为小说中人物所写的诗歌,应该看作是这个人物的语言。这人物的语言是能够揭示人物的心理的。
香菱诗的第三稿,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我们看看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孤零零的一轮圆月悬于空中,月光下,远近的物景阴冷、昏暗、模糊,模糊的远方有妇人的砧衣声在静夜里断断续续地传响着,大概在月下的高楼上正有美妇人椅栏望月吧。这阴冷、昏暗、模糊的意境,正是多年来香菱久居于心的情感情绪的真实写照,读到此处怎不令人潸然泪下。
2.完善人物形象
对香菱学诗作诗的描述,也是为了突出香菱这一人物完美的形象。在此回前的情节中,作者曾直接或间接地对香菱美丽的外形作过较详尽的描绘。但只有外在的美还不能称作完美者,还需有内在的灵秀、聪颖,那才够得上完美。香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领悟到诗的滋味、真谛,能写出意境旷远、情感深邃的好诗来,可见她的聪慧、灵秀。外形美丽、内心聪慧,香菱的美,无可挑剔。
3.彰显人物的悲剧人生
就是这样一支人间罕见的“并蒂荷花”,这样一位天仙一样的灵秀好女,却为妾为婢,深陷污浊渠沟内,“风刀霜剑严相逼”,“菱花空对雪澌澌”,最后被摧残致死。“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香菱的悲剧人生,至此,更显得鲜明突出了。这悲惨的人生,不只香菱想来堪伤,读者想来也着实堪伤。
理解香菱的诗,只有结合香菱这一人物的形象、小说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意图去思考,我们才会少犯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