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歌遗韵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ote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之际,甘肃省武山县太皇山一带是佳木葱郁的天然林场,也是汉族和吐蕃族依山而处的前沿码头。1000年前,当李唐王朝悄然消隐于史书深处时,向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吐蕃族枭波部落跨过太皇山,将牛羊、帐篷和牧歌驻扎在白马峪河周围,揭开了汉蕃民族融和的华彩乐章。
  武山县滩歌镇正处在白马峪河一马平川之地,它在历史上曾是西戎部族的据点之一,吐蕃部族的到来,影响和汇聚了它的文化禀赋,使滩歌在武山乃至陇坂之地拥有独特而眩目的文化品性。千年以降,滩歌古镇已成为武山文化的一面旗帜,以威远古寨、北宋摩崖石刻、滩歌旋鼓和明清街道而遗韵万种。
  在外界看来,滩歌虽处汉蕃边境的锁钥,但毕竟山高路远,人迹罕至,所以长期以来更像是一处秘密的军事要塞。直至明朝中叶,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城市工商业经济在东南沿海一带蓬勃发展时,滩歌才应时而动,大兴商业,发达贸易,成为明清重镇,并形成了今天的“明清一条街”。
  千年滩歌古镇,风物流韵,人情淳朴,是秦州西南原生态的旅游胜地。在滩歌,鼓角铮铮的战争场景和胡笳互动的民族唱和已不见踪影,但登临威远寨古堡,漫步南河、白马峪河之畔,释读北宋摩崖石刻,观礼隋唐名刹万花寺,搜寻《砚谱》中记载的滩歌砚,并在明清街道之中观看粗犷豪迈的旋鼓表演,当是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和精神洗礼。
  滩歌威远古寨原是吐蕃枭波部族用木栅栏所建,1015年,秦州知州兼沿边都寻检使曹玮在吐蕃寨原址上夯筑了威远寨,一直保留至今。曹玮是北宋首席大将曹彬之子,有儒将风度,戎马40余载,从未失手,军民思归。威远古寨雄踞滩歌镇西双龙山东麓,依山环水,视野开阔,易守难攻。由于滩歌处在边防重地,防卫任务十分繁重,1017年,曹玮又在威远寨之西20里处(今武山县袁河乡)修筑了另一军事营寨,取名“来远寨”。“来远”语出《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有体恤民情、安抚边民、招安“远人”(即吐蕃部族)之意,是北宋王朝民族政策的一个注解,足见其良苦用心。资料显示,宋神宗时,来远寨有兵马1500余人,威远寨应与此相当。两寨均选任了蕃官担任正副军主和指挥使等职,并招募了当地弓箭手(即民兵),负责地方安全。
  来远寨、威远寨互成犄角之势,从名字上分析,两寨一守一攻,一静一动,一含蓄一威猛,查阙互补,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平衡原则。从防务上判断,这两个古寨的建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严峻的国防形势——赵宋王朝时,西夏对赵宋的威胁越来越大,宋王朝还要进行其时的西部大开发——开拓西疆。由于威远寨在边区防务和边贸往来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宋廷又于1078年废威远寨为镇,提高了行政建制,归属于宁远管辖。从那时起,威远寨有了双重身份,首先它是军事要塞,像守卫在秦州边境的一只警犬,随时注意着西域各部族的举动。其次它是汉蕃商贸的重镇,边境互市,规模甚大,也奠定了滩歌作为明清重镇的贸易基础和文化背景。
  滩歌镇有一通罕见的北宋摩崖石碑,刊刻于宋徽宗政和年间。政和八年(1118),宋廷重修宣德楼(皇城正门宣德门的标志性建筑)和集英殿(朝廷每年春秋大宴和皇帝御考进士之地),下诏于农历九月初二在威远镇青竹平一漆姓人家的私人牧场伐木,历时三月余,共伐得5~10丈巨木2370本,并循已封冻的南河溜冰送达渭河,次年渭河解冻后筏运至京师。摩崖石碑碑文系巩州通判魏润博所作,熙河路属官刘焘所书。刘是苏东坡弟子,书性圆博,丰润洒脱。碑文版式极其规范,代表了北宋书籍版式的普遍追求,几可视作是一页放大了的北宋书页。甘肃少宋刻,这一点已被学界公认。清代朴学大师钱大昕也曾在《金石文跋尾》中对甘肃省著名学者邢澍先生有此议论。而滩歌北宋摩崖石刻代表了宋代书法和石刻的最高成就,其弥足珍贵不言而喻。
  北宋大肆在滩歌伐木的时候,正是宋徽宗赵佶当朝之际,这个视江山社稷为儿戏却视书画为命根的皇帝艺术家,丹青不撤,弦歌不辍,终于让辽国和金国日益强大,像两把随时进攻的尖刀守在宋的北境。尤其是金国,不几年便南下中原,掳去徽、钦二帝,让他们在北国坐井观天,而大宋偏安一隅,受尽屈辱,惟有岳飞纵横疆场,挽回大宋一丝颜面,却又落了个风波亭的下场!
  坎坎伐檀兮。谁也不曾料到,北宋在滩歌伐木时,竟距其灭亡不足九年!滩歌摩崖石壁言之凿凿,记下了这令人寻味的历史真相,今日看来,它甚至成了一个朝代兴亡的隐喻!
  滩歌镇处秦州西陲边地,西戎诸族长期与滩歌互通有无,尤其是吐蕃族翻越太皇山后,此地胡汉杂居,无论语言、衣饰、民情,都迥然有别于中原。“滩歌”正是藏族踏歌舞和其他民族歌舞的另一种称谓,与傩戏等一样,都是民间祈禳平安吉祥的文化符号。
  滩歌旋鼓不仅有着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更是西戎、氐、羌、绵诸、戎、冀戎等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它是最为本真和原始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山深林茂的滩歌保存在草窠里的一粒原生的珍珠,虽经时光打磨而风采依旧,留下千年遗韵,被今人寻根般时时提起,甚至成了民间歌舞和大型礼仪活动必不可缺的排头兵。
  太皇高踞而松涛万顷的滩歌,古人踏步而舞的滩歌,林草丰美而山清水秀的滩歌,古风盎然而信守遗存的滩歌……她的存在,恰如一朵盛开于太皇山下的莲花,一曲余韵犹存的梵音清韵,使人思之虑之,兴味三匝,不忍离去!
  滩歌,多么像汉蕃融和过程中遗落在秦州的最初和最后的一个音符!
其他文献
我对上里古镇的认识是从侯哥的嘴里开始的。侯哥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却对雅安的上里情有独钟,用他自己的话说:到上里总能找到感觉。上里的水、上里的桥、上里的人、上里的古建筑、上里的古风、上里的古貌、上里的山药炖鸡、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以及农家的老腊肉等,真可谓原汁原味……侯哥对上里的迷恋、对上里的情有独钟,使他常常陶醉在自己的讲述之中,弄得我也蠢蠢欲动。于是,在2006年8月16日,我跟着侯哥,兴致勃勃地
伊州乐是西域六大乐之一。  哈密古称“伊州”。唐时多以地名称谓曲名,如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教坊记》载:“教坊人唯得舞《伊州》、《五天》。”唐朝诗人王建在《宫词》中曾写道:“侧商调里唱伊州。”唐代伊州曲是比较悲凉的,因此王维的诗才有缘与伊州乐舞联姻,最终以一曲《阳关三叠》名动天下,历世不衰。《伊州曲》传入中原的时间是在唐玄宗时,由西凉节度使盖嘉运引进。  宋辽时期流行的伊州曲是“前五叠为歌,后
<正>蛋鸭是水禽,喜在水中寻食、嬉戏和求偶配种。但是,随着规模养鸭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各地都采取了蛋鸭禁止江河放养措施,圈养蛋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生产
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我终于有幸做了一回那“百里画廊”里的画中人。
期刊
粒子群算法原理简单,易于实现,是进化算法中优化效率很高的算法。针对确定环境下的问题优化,提出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其进行优化求解。通过对确定性环境下的Benchmark函数的算法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