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上音乐课时要认真分析音乐要素在描绘形象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听懂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美、想象美、创造美。通过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领会、体验、感受、想象,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审美兴趣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审美客体产生浓厚兴趣,并受到审美客体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一、培养审美兴趣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焕发学生对审美客体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二度创作能力,即有感情的歌唱能力和有表现力的演奏能力。教师的音乐表现力直接影响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范唱时要心中有曲,即音乐的潜象,也就是说,头脑中要闪现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脸上有曲,即表现出歌曲的情趣,特别是要用眼传神,也就是音乐的视像。如此,学生才爱听老师唱的歌,爱唱老师教的歌。这就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音乐教师,其课堂用语要音乐化,要善于运用描述性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色彩上有明亮的、有暗淡柔和的,教学手势犹如起伏跌宕的旋律线,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因素。简而言之,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才能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没有情音乐将不复存在。
  我们常常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让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舞蹈的美,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和兴趣,我们还常常在音乐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朗诵歌词,弹奏优美的曲调,用悦耳的声音唱学生能理解的歌曲,跳一些舞蹈,做一些有节奏的动作,配上自然的表情,给学生欣赏,吸引他们的注意,并启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学生看了,听了以后,也跃跃欲试,想跟老师学,有时还把歌词编成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再把故事唱出来,如歌曲《袋鼠妈妈》、《闪烁的小星》、《小树叶》等。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喜欢音乐和渴望学习的愿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兴趣,学生越想唱,就越能唱得好,同时增长技能技巧。
  二、培养审美能力
  学生审听音乐美的能力,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共鸣。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将技、情、趣融为一体,杜绝枯燥的说教,还原音乐的本体,不能以教师对歌曲情绪的阐述取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要引导学生表述,有时学生对歌曲情绪的表述出现近义词,诸如欢快活泼、兴奋热烈,再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认真探究,准确地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只有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他们的情操才能受到音乐美的陶冶。
  如我让学生试唱《春江花月夜》中的一、二主题音乐,进一步感知旋律美,逐段欣赏,逐段分析。学生在老师指点下有了“江楼钟鼓”、“月上东山”、“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在这些富于诗情画意的小标题的显示下,通过视角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从乐曲中感受并辨别出各种乐器所描绘的各种音响,加深理解各段主题内容,真正感受到祖国江南的秀丽风姿,像一幅幅画工精细、色彩柔和、淡雅媚丽长卷山水画。它用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和精致细腻的配器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形象地展示了我国江南地区春江花月夜的旖旎风光,十分引人赏爱,使学生在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中,体会到“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之中,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生心灵的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爱我大好河山的每一寸土地”的种子。
  三、培养表现美的能力
  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歌唱时要有声有情,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然而唱歌时却严肃有余,有声无情,缺少表现力,关键在于音乐没有拨动他们的心弦。中小学教材歌曲题材广泛,体裁不一,中外歌曲兼有,但各类歌曲都蕴含特有的情。这就需要教师探究音乐作品“情”的因素,自己先受到作品的感染,再认真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唱出情,最后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在唱游课中的歌表演,必须先有情地唱歌,在音乐声中培养学生即兴表演的能力,动中有美,美中有情,才能体现出学生表现美的能力,机械式的模仿动作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要激发想象,表现美,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允许而且要全面调动欣赏者的创造性想象,正是这种想象,使学生能对原有形象的意蕴加以新的发挥和开掘。在学生理解了音乐语言之后,应该启发学生广泛联想。
  如再一次欣赏《春江花月夜》乐曲时,让学生看着挂图,师生共同填写的表格,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从高图画中的景物色彩明暗、静动、画外音乐,进入再造性想象。学生由“悦目”到“赏心”,唤起对美的歌颂和创造,自己仿佛就在画中,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照着平静的江面,水波荡漾,波光粼粼,多么恬静的夜晚。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渔民满载而归,满船的鱼被月光映照下发出银白色的光泽,像白花花的银片。”一首好的乐曲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想象,唤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的美好。
  总之,学生歌唱时、表演时对美的表现绝不仅仅是摇摇头、拍拍手,而是要表现出歌曲的真情,这才不失为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本来主要靠学生自身。但是,学生本身的阅历有限,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和主动性。因此,教育中的关爱与惩罚,是教育过程中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合理选择惩罚的方法,又要拥有宽容的态度。作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处理方法  一、增强教师的教育能力  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摘 要: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上找到契合点,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民族心态的之根本,做到有针对性,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社会心态培养成为中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态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
摘 要: 本文从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入手,指出影响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因素,提出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教育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新世纪之初,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有识之士提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更不是经济发
摘 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样改变课堂评价模式,是每一名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改革 评价模式 考试创新  “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这是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的一段话,其中“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