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的潮流。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生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同理,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不以单一标准去统一要求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水平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标准的弊端,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建立感情,积极鼓励,增强学生的创新品质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对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影
响着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教师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要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感情。师生感情好,可以使学生由于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平时注意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上尤其对后进生不讽刺挖苦,而是满怀希望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有所进步,获得初步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信心,领略创新的意义,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品质。
三、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四、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千奇百怪的生物世界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转化为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我也竭力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如用生物标本及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以生物史实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等。例如,17世纪的解剖学家,为了分离人的颅骨,他向颅骨腔装满干燥的种子,然而让种子吸水膨胀,巧妙地将颅骨分离开来。让学生明白这种简易的做法,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五、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肤浅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再如在设计“鸟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经验,先让学生观看视频“观察鸟的飞行”,再让学生思考:鸟有哪些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当学生不得要领时,向学生提出了思考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飞行需要哪些条件?鸟类是否具备这些条件?沿着这一思路,学生虽然回答了许多,但大多都不在要点上。于是我又提出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提示:一张纸能在空中飘飞,为什么?如果把这张纸折成纸飞机,它可以飞得较远,原因何在?而动力模型飞机,可以飞得更远,这里的奥秘又在哪?通过提示,学生得出了飞行必需的条件:“轻”、“有翼”、“减小阻力”、“有动力”等。然后,通过大家进一步观察、讨论,自然而然就理解了鸟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一系列特点。又如,在进行“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培育的小麦幼苗,并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光照下培养的小麦幼苗呈绿色,而在黑暗环境下培养的小麦幼苗是黄白色的呢?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六、 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实验中,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机会。对实验内容,我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的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CO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许多实验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亲自观察记录、调查统计,最后再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我在讲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节内容时,讲到秋天叶子由于叶绿素被破坏而成黄色时,有一位同学就联想到秋天叶子落下。他观察发现一般叶子落地总是背面向上,而自己对此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课后就来问我。作为教师,我充分肯定了他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优点,并且积极鼓励他是否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课题,和班里同学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其原因呢?课上我提出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学生们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纷纷讨论起此问题。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先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然后在下一节课一起去实验室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全体学生都获得了探究的成功体验和乐趣,从而增强了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探究、创新能力。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智能潜力得到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我认为,通过改革与探索,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法,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同理,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不以单一标准去统一要求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水平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标准的弊端,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建立感情,积极鼓励,增强学生的创新品质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对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影
响着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教师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要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感情。师生感情好,可以使学生由于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平时注意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上尤其对后进生不讽刺挖苦,而是满怀希望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有所进步,获得初步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信心,领略创新的意义,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品质。
三、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四、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千奇百怪的生物世界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转化为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我也竭力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如用生物标本及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以生物史实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等。例如,17世纪的解剖学家,为了分离人的颅骨,他向颅骨腔装满干燥的种子,然而让种子吸水膨胀,巧妙地将颅骨分离开来。让学生明白这种简易的做法,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五、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肤浅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再如在设计“鸟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经验,先让学生观看视频“观察鸟的飞行”,再让学生思考:鸟有哪些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当学生不得要领时,向学生提出了思考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飞行需要哪些条件?鸟类是否具备这些条件?沿着这一思路,学生虽然回答了许多,但大多都不在要点上。于是我又提出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提示:一张纸能在空中飘飞,为什么?如果把这张纸折成纸飞机,它可以飞得较远,原因何在?而动力模型飞机,可以飞得更远,这里的奥秘又在哪?通过提示,学生得出了飞行必需的条件:“轻”、“有翼”、“减小阻力”、“有动力”等。然后,通过大家进一步观察、讨论,自然而然就理解了鸟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一系列特点。又如,在进行“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培育的小麦幼苗,并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光照下培养的小麦幼苗呈绿色,而在黑暗环境下培养的小麦幼苗是黄白色的呢?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六、 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实验中,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机会。对实验内容,我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的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CO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许多实验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亲自观察记录、调查统计,最后再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我在讲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节内容时,讲到秋天叶子由于叶绿素被破坏而成黄色时,有一位同学就联想到秋天叶子落下。他观察发现一般叶子落地总是背面向上,而自己对此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课后就来问我。作为教师,我充分肯定了他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优点,并且积极鼓励他是否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课题,和班里同学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其原因呢?课上我提出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学生们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纷纷讨论起此问题。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先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然后在下一节课一起去实验室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全体学生都获得了探究的成功体验和乐趣,从而增强了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探究、创新能力。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智能潜力得到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我认为,通过改革与探索,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法,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