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材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记事写人的课文,都有许多观察精细、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关观察方面的练习题也很多,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生活体验大都少得可怜,当然也就无从选择鲜活的写作素材,因而对作文“望而生畏”。
【关键词】资源;素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88-01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能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是重头戏,看现在的考试更倾向习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所占分值也越来越高。教得久了,越来越感觉到基础、阅读、都是在为习作服务,学语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里面就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即习作)。叶圣陶先生说:“好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生活体验大都少得可怜,当然也就无从选择鲜活的写作素材,因而对作文“望而生畏”,写的文章不是“流水账”,就是“假大空”,内容味同嚼蜡,千篇一律。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创新素养呢? 我将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与语文习作课进行了资源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在玩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真切地观察、体验、感悟、思考,无拘无束地表达,从而让作文课堂“活”起来!
一、持续性观察与习作的有效结合,激发习作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植物和动物知识的教学,大部分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部分学习只有学生亲自饲养这些动物,种这些植物才能感知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规律。作文教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写动物、写植物的。如:在教三年级科学时,整个单元都是研究蚕的。我和科学老师共同布置在家养蚕,我指导学生写作,科学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科学课上老师指导学生确立一些观察的目标:蚕的一生经历哪些变化?蚕宝宝它是怎么样长大的?是怎么蜕皮的?什么时候开始吐丝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茧里面的蚕是什么样子的?每天从蚕的颜色、形态、身长以及身体变化等方面进行记录。这样的观察进行一段时间后,我再来布置学生写有观察蚕的作文。
二、培养学生对科普读物的阅读兴趣,提高习作水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证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从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和成才的桥梁,从对某门学科的“兴趣”走向成为社会某种需要的“人才”,这仅是第一步,未来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丛书”讲科学家故事的开展,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做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揭开身边的谜等活动。
第一,儿童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学习为中心,包括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也不例外,只有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活动才更有意义。为此需要结合教学,及时地向学生推荐报纸上的一些科普短文及科普杂志、读物。
第二,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购买的文摘卡印有摘录项目、摘录“规范”,要求每天一张,负担不重;摘抄好就上交,又便于及时批改指导。
三、课后延伸,演绎科学与作文更多的精彩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因此我认为科学的舞台不应局限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将科学中的各种实验与猜想带进学生生活的大舞台,这样学生就能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文教学也将得到更多新鲜的材料——在科学的世界里生活,获得精妙;在科学的世界里著作,能写出更多精彩。鼓励学生在家里动手制作,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家长也能参与到过程中,指导实验或制作,家长也能有所收获。
創新是习作的灵魂所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显而易见,小学作文教学孕育着创新的因素,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如果能将小学作文教学与科学课堂的整合引上创新之路,我认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同时,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充分运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才能发挥教育效益。
【关键词】资源;素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88-01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能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是重头戏,看现在的考试更倾向习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所占分值也越来越高。教得久了,越来越感觉到基础、阅读、都是在为习作服务,学语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里面就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即习作)。叶圣陶先生说:“好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生活体验大都少得可怜,当然也就无从选择鲜活的写作素材,因而对作文“望而生畏”,写的文章不是“流水账”,就是“假大空”,内容味同嚼蜡,千篇一律。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创新素养呢? 我将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与语文习作课进行了资源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在玩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真切地观察、体验、感悟、思考,无拘无束地表达,从而让作文课堂“活”起来!
一、持续性观察与习作的有效结合,激发习作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植物和动物知识的教学,大部分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部分学习只有学生亲自饲养这些动物,种这些植物才能感知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规律。作文教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写动物、写植物的。如:在教三年级科学时,整个单元都是研究蚕的。我和科学老师共同布置在家养蚕,我指导学生写作,科学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科学课上老师指导学生确立一些观察的目标:蚕的一生经历哪些变化?蚕宝宝它是怎么样长大的?是怎么蜕皮的?什么时候开始吐丝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茧里面的蚕是什么样子的?每天从蚕的颜色、形态、身长以及身体变化等方面进行记录。这样的观察进行一段时间后,我再来布置学生写有观察蚕的作文。
二、培养学生对科普读物的阅读兴趣,提高习作水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证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从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和成才的桥梁,从对某门学科的“兴趣”走向成为社会某种需要的“人才”,这仅是第一步,未来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丛书”讲科学家故事的开展,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做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揭开身边的谜等活动。
第一,儿童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学习为中心,包括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也不例外,只有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活动才更有意义。为此需要结合教学,及时地向学生推荐报纸上的一些科普短文及科普杂志、读物。
第二,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购买的文摘卡印有摘录项目、摘录“规范”,要求每天一张,负担不重;摘抄好就上交,又便于及时批改指导。
三、课后延伸,演绎科学与作文更多的精彩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因此我认为科学的舞台不应局限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将科学中的各种实验与猜想带进学生生活的大舞台,这样学生就能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文教学也将得到更多新鲜的材料——在科学的世界里生活,获得精妙;在科学的世界里著作,能写出更多精彩。鼓励学生在家里动手制作,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家长也能参与到过程中,指导实验或制作,家长也能有所收获。
創新是习作的灵魂所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显而易见,小学作文教学孕育着创新的因素,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如果能将小学作文教学与科学课堂的整合引上创新之路,我认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同时,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充分运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才能发挥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