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金蔷薇》读《边城》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蔷薇》和《边城》是中学阶段的指定阅读书目。笔者先请学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金蔷薇》,深入学习了有关文学创作的诸多准则和要素,比如:细节描写、写作积累、作家的使命感、素材整合、环境描写、想象力等。作者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分章阐述得十分生动准确。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不妨来鉴赏接下来需要阅读的《边城》。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如何去获得超越故事情节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美,确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其路径有二:一是依旧从情节、人物的命运选择等常规角度入手,去理解一切创作初衷和合理性;二是尝试打破故事原有的叙述逻辑,以《金蔷薇》提供的解读角度,重组《边城》结构性要素,形成一个具体角度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再进行大约两课时的交流,互通理解上的有无,对《边城》的解读更加全面深入。
  有关路径一。这是一切解读的起始和基础。借鉴备课组老师们的智慧,笔者布置如下四项作业:写下四个有意思的情节(是否有意思取决于你的理解);三句话概括小说的梗概;在大老和二老之间,你觉得翠翠会选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边城》结尾说:“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月下的歌是怎样的歌?为什么能“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
  这四项作业是一种层进式的设计与安排。既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阅读经验展开个性化阅读,在起始阶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又会提纲挈领地规范和引导他们阐发的方式和路径。既要求学生在概括情节时做到指向明确、用语凝练,便于后来的个性化解读,又會灵活地以小说中的“末节”——月下的歌声,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那股引人入胜的“轻盈的气息”。
  作业完成情况令人满意。难度最大的题,也就是对“月下的歌声”的鉴赏题,学生也已经会说:
  一来翠翠此时心中有了爱情,歌中传递的恰好是傩送最真挚的爱意,翠翠自然在梦中被歌声打动,契合了她此时少女甜美的心境;二来在梦中多少有些梦幻的修饰和润色作用,大可做一些平常无法想象的动作,如“飞起来”,恰逢歌声极美,人同此心。
  歌声清亮美妙,包含了二老对翠翠的爱恋、渴慕之情,又软又缠绵……翠翠那天睡前,听祖父讲了母亲的故事,更容易被这歌声打动。
  歌声可能和翠翠记忆中那个黑暗里和善的声音重合了,声音中包含情感,从而给翠翠一个甜甜的梦。歌声还包含着翠翠最纯净、最动人的情感,恰好又是在美丽的夜晚,和着美妙的山野之音,自然融为一体,给美妙的梦配了一曲曼妙的背景音乐。
  歌声滋润了她心中的爱情,让她的灵魂变得轻快。歌声深情款款,带来了一种心灵的感应。
  有关路径二。这是学生们学以致用最关键的环节。学生在完成路径一的作业时,已经大致洞开了《边城》的艺术大门,窥探到里面的概貌。在此时,我们应当带领学生进一步拉近观察的镜头,从具体的切入点入手,描摹出《边城》的艺术面貌。
  比如,《金蔷薇》提及作品人物在塑造好之后,不能完全遵从作者或者读者的意志存活,该各有各的命运,是为“作品人物的反叛”。那么,沈从文并没有按照我们的希望,让翠翠与二老的爱情得以圆满,是不是可以视作最好的例证?《金蔷薇》中说去看“全俄国最好看的霜”,“画家往往能看见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散文一旦臻于完美,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诗歌了”,因此“洞察世界的艺术”也成了创作者必要的认知和能力。那么《边城》中的湘西民歌,能够与人物形象之间交相辉映,是不是也是不同艺术门类间的打通融合?《金蔷薇》又说“没有细节,作品就没有生命……细节只有在性格化的情况下,只有在能够像一道光芒那样立时把黑暗中的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现象照亮的情况下,才有权生存,才不可或缺”,那么“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不声不响,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不着“腼腆”一词却写活腼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最有生命力的细节描写?《金蔷薇》还说要像高尔基那样“到生活中去”,是不是可以启发我们去看看《湘行散记》,尝试从沈从文的创作经验以及他对湘西的情感角度来审视《边城》的艺术风貌?还有“环境描写”“写作积累”“灵感的出现”“想象与联想”“生活素材的整合”等角度呢?
  如此切入,几乎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整本《边城》都会得到反复研读,乃至沈从文全部著作都会引起学生们的关注。
  《金蔷薇》也好,《边城》也好,在我们的阅读经历中的确是一座座丰碑,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甚至会让我们产生模仿和创作的冲动;但是这些丰碑同时更应该是彼此关联,能够指引方向、距离的路标——我们沿着这些路标,不仅可以看到文学创作的各处风景,而且还可以更快地窥得并步入文学那交叉小径的花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在整个五言诗发展史中,《古诗十九首》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素有“五言之冠冕”之称。  本文援引陈几叟的“月落万川,处处皆圆”为题,意在说明《古诗十九首》对于后代五言诗发展的文学意义、历史意义与思想意义,正犹如一轮明月,横亘古今,尤见未来。  一、乾坤一螺寄  1.见微知著  《古诗十九首》中少有奇异物象抑或是罕见之景,然而细腻的描写与抒怀中自有丰富的意涵与情感,正如张叔夏在《清平乐
期刊
叙事作品,尤其是叙事散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的重点。将指向明确的叙事学知识植入实际的读写教学中,无疑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图谱  敘事作品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每个事件都具有自身的叙事功能,功能与功能之间有着逻辑关联。为更好地探索叙事作品的深层结构,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提出了“叙事序列”的概念,并将“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布雷蒙提出的“复
期刊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强调了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一个好的题目不仅能令文章纲举目张,而且能更准确和生动地表情达意。标题一方面凝结着作者的独特用心,另一方面又联系着读者,成为他们感受、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有必要重视标题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标题做点文章。  標题是一篇文章的精要所在,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形象性,因此,合理地发掘课文标题中隐含的语义,梳理作者在课文标
期刊
园林之美,妙不可言。然而,学生在写作中通常对园林之美存在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难点,笔者组织学生总结并运用《苏州园林》中的园林鉴赏方法,自主游览鉴赏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园林,开展审美性的园林鉴赏活动,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做出具体的写作指导,以突破学生在描绘园林的过程中辞不尽意的表达困境。  一、欣赏园林艺术,学习鉴赏方法和观察角度  1.体察园林艺术构思的精妙  在叶圣陶的《苏州
期刊
《台阶》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教材加入了10条批注。一条条批注可以说是教材编者给我们学习课文设置的一个个抓手,笔者在参加某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执教这篇小说时,巧妙运用教材批注,引领学生在文本深处畅游,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运用教材批注,彰显自主阅读特色  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后,笔者这样小结:  刚才大家在概括内容时有一句话十分重要,它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原因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而中学生在60分钟时间里写出一篇出彩的作文实属不易。如果说审题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构思就是要解决“如何写”的问题。在动笔之前,对作文的整体设计和构想,必须有一个清晰的预想思路。“角度”是撇不开的话题,它是写人叙事、描景状物、表情说理的“出发点”。角度
期刊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昨天我们预习了《卖油翁》,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个小故事。  1.全班自由朗读课文。  2.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正音。  3.再自由朗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落实生字词读音,帮助学生熟悉课文。)  二、读通文意  1.重点字词释义。  投影呈现课文,学生依次解释加点字词,老师纠正、强调。  2.复述课文。  投影呈现要求: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ous text)是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于 2000 年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引起国内教学与评价研究领域的持续关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也将非
期刊
宗璞写于1982年的《紫藤萝瀑布》,曾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最近,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又把这篇散文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编排在一个单元,还特意强调了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写法上的相同性。相关的《教师教学用书》则从描摹艺术、作者的思路变化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等角度分析了这篇文章。结论虽有一定道理,但感觉总体还是流于泛泛,所以这里特转换一下思路,从写作的系统性角度加以进一步分析。  一、喻
期刊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灌输呢?笔者尝试了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觉得颇为有效,下面就以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句末语气见高邈  直接讲授语言的妙处,学生只有概念化的印象,难以真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适当变换语词形式与原句做比较来展现语言特点,更直观有趣,也便于学生掌握。  比如,《醉翁亭记》中一处: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