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蔷薇》和《边城》是中学阶段的指定阅读书目。笔者先请学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金蔷薇》,深入学习了有关文学创作的诸多准则和要素,比如:细节描写、写作积累、作家的使命感、素材整合、环境描写、想象力等。作者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分章阐述得十分生动准确。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不妨来鉴赏接下来需要阅读的《边城》。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如何去获得超越故事情节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美,确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其路径有二:一是依旧从情节、人物的命运选择等常规角度入手,去理解一切创作初衷和合理性;二是尝试打破故事原有的叙述逻辑,以《金蔷薇》提供的解读角度,重组《边城》结构性要素,形成一个具体角度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再进行大约两课时的交流,互通理解上的有无,对《边城》的解读更加全面深入。
有关路径一。这是一切解读的起始和基础。借鉴备课组老师们的智慧,笔者布置如下四项作业:写下四个有意思的情节(是否有意思取决于你的理解);三句话概括小说的梗概;在大老和二老之间,你觉得翠翠会选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边城》结尾说:“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月下的歌是怎样的歌?为什么能“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
这四项作业是一种层进式的设计与安排。既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阅读经验展开个性化阅读,在起始阶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又会提纲挈领地规范和引导他们阐发的方式和路径。既要求学生在概括情节时做到指向明确、用语凝练,便于后来的个性化解读,又會灵活地以小说中的“末节”——月下的歌声,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那股引人入胜的“轻盈的气息”。
作业完成情况令人满意。难度最大的题,也就是对“月下的歌声”的鉴赏题,学生也已经会说:
一来翠翠此时心中有了爱情,歌中传递的恰好是傩送最真挚的爱意,翠翠自然在梦中被歌声打动,契合了她此时少女甜美的心境;二来在梦中多少有些梦幻的修饰和润色作用,大可做一些平常无法想象的动作,如“飞起来”,恰逢歌声极美,人同此心。
歌声清亮美妙,包含了二老对翠翠的爱恋、渴慕之情,又软又缠绵……翠翠那天睡前,听祖父讲了母亲的故事,更容易被这歌声打动。
歌声可能和翠翠记忆中那个黑暗里和善的声音重合了,声音中包含情感,从而给翠翠一个甜甜的梦。歌声还包含着翠翠最纯净、最动人的情感,恰好又是在美丽的夜晚,和着美妙的山野之音,自然融为一体,给美妙的梦配了一曲曼妙的背景音乐。
歌声滋润了她心中的爱情,让她的灵魂变得轻快。歌声深情款款,带来了一种心灵的感应。
有关路径二。这是学生们学以致用最关键的环节。学生在完成路径一的作业时,已经大致洞开了《边城》的艺术大门,窥探到里面的概貌。在此时,我们应当带领学生进一步拉近观察的镜头,从具体的切入点入手,描摹出《边城》的艺术面貌。
比如,《金蔷薇》提及作品人物在塑造好之后,不能完全遵从作者或者读者的意志存活,该各有各的命运,是为“作品人物的反叛”。那么,沈从文并没有按照我们的希望,让翠翠与二老的爱情得以圆满,是不是可以视作最好的例证?《金蔷薇》中说去看“全俄国最好看的霜”,“画家往往能看见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散文一旦臻于完美,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诗歌了”,因此“洞察世界的艺术”也成了创作者必要的认知和能力。那么《边城》中的湘西民歌,能够与人物形象之间交相辉映,是不是也是不同艺术门类间的打通融合?《金蔷薇》又说“没有细节,作品就没有生命……细节只有在性格化的情况下,只有在能够像一道光芒那样立时把黑暗中的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现象照亮的情况下,才有权生存,才不可或缺”,那么“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不声不响,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不着“腼腆”一词却写活腼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最有生命力的细节描写?《金蔷薇》还说要像高尔基那样“到生活中去”,是不是可以启发我们去看看《湘行散记》,尝试从沈从文的创作经验以及他对湘西的情感角度来审视《边城》的艺术风貌?还有“环境描写”“写作积累”“灵感的出现”“想象与联想”“生活素材的整合”等角度呢?
如此切入,几乎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整本《边城》都会得到反复研读,乃至沈从文全部著作都会引起学生们的关注。
《金蔷薇》也好,《边城》也好,在我们的阅读经历中的确是一座座丰碑,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甚至会让我们产生模仿和创作的冲动;但是这些丰碑同时更应该是彼此关联,能够指引方向、距离的路标——我们沿着这些路标,不仅可以看到文学创作的各处风景,而且还可以更快地窥得并步入文学那交叉小径的花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如何去获得超越故事情节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美,确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其路径有二:一是依旧从情节、人物的命运选择等常规角度入手,去理解一切创作初衷和合理性;二是尝试打破故事原有的叙述逻辑,以《金蔷薇》提供的解读角度,重组《边城》结构性要素,形成一个具体角度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再进行大约两课时的交流,互通理解上的有无,对《边城》的解读更加全面深入。
有关路径一。这是一切解读的起始和基础。借鉴备课组老师们的智慧,笔者布置如下四项作业:写下四个有意思的情节(是否有意思取决于你的理解);三句话概括小说的梗概;在大老和二老之间,你觉得翠翠会选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边城》结尾说:“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月下的歌是怎样的歌?为什么能“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
这四项作业是一种层进式的设计与安排。既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阅读经验展开个性化阅读,在起始阶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又会提纲挈领地规范和引导他们阐发的方式和路径。既要求学生在概括情节时做到指向明确、用语凝练,便于后来的个性化解读,又會灵活地以小说中的“末节”——月下的歌声,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那股引人入胜的“轻盈的气息”。
作业完成情况令人满意。难度最大的题,也就是对“月下的歌声”的鉴赏题,学生也已经会说:
一来翠翠此时心中有了爱情,歌中传递的恰好是傩送最真挚的爱意,翠翠自然在梦中被歌声打动,契合了她此时少女甜美的心境;二来在梦中多少有些梦幻的修饰和润色作用,大可做一些平常无法想象的动作,如“飞起来”,恰逢歌声极美,人同此心。
歌声清亮美妙,包含了二老对翠翠的爱恋、渴慕之情,又软又缠绵……翠翠那天睡前,听祖父讲了母亲的故事,更容易被这歌声打动。
歌声可能和翠翠记忆中那个黑暗里和善的声音重合了,声音中包含情感,从而给翠翠一个甜甜的梦。歌声还包含着翠翠最纯净、最动人的情感,恰好又是在美丽的夜晚,和着美妙的山野之音,自然融为一体,给美妙的梦配了一曲曼妙的背景音乐。
歌声滋润了她心中的爱情,让她的灵魂变得轻快。歌声深情款款,带来了一种心灵的感应。
有关路径二。这是学生们学以致用最关键的环节。学生在完成路径一的作业时,已经大致洞开了《边城》的艺术大门,窥探到里面的概貌。在此时,我们应当带领学生进一步拉近观察的镜头,从具体的切入点入手,描摹出《边城》的艺术面貌。
比如,《金蔷薇》提及作品人物在塑造好之后,不能完全遵从作者或者读者的意志存活,该各有各的命运,是为“作品人物的反叛”。那么,沈从文并没有按照我们的希望,让翠翠与二老的爱情得以圆满,是不是可以视作最好的例证?《金蔷薇》中说去看“全俄国最好看的霜”,“画家往往能看见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散文一旦臻于完美,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诗歌了”,因此“洞察世界的艺术”也成了创作者必要的认知和能力。那么《边城》中的湘西民歌,能够与人物形象之间交相辉映,是不是也是不同艺术门类间的打通融合?《金蔷薇》又说“没有细节,作品就没有生命……细节只有在性格化的情况下,只有在能够像一道光芒那样立时把黑暗中的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现象照亮的情况下,才有权生存,才不可或缺”,那么“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不声不响,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不着“腼腆”一词却写活腼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最有生命力的细节描写?《金蔷薇》还说要像高尔基那样“到生活中去”,是不是可以启发我们去看看《湘行散记》,尝试从沈从文的创作经验以及他对湘西的情感角度来审视《边城》的艺术风貌?还有“环境描写”“写作积累”“灵感的出现”“想象与联想”“生活素材的整合”等角度呢?
如此切入,几乎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整本《边城》都会得到反复研读,乃至沈从文全部著作都会引起学生们的关注。
《金蔷薇》也好,《边城》也好,在我们的阅读经历中的确是一座座丰碑,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甚至会让我们产生模仿和创作的冲动;但是这些丰碑同时更应该是彼此关联,能够指引方向、距离的路标——我们沿着这些路标,不仅可以看到文学创作的各处风景,而且还可以更快地窥得并步入文学那交叉小径的花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