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是对本国语言系统及语言艺术的掌握。学好语文,不仅是满足个人基本生存需求,更是对个人发展的良好填充。初中阶段是个人基础知识的奠基阶段,培养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学习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6.140
语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而母语的学习更是基础,母语的学习一方面彰显了自身的民族身份,另一方面,母语本身的语言特色也深深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如今,物质社会已相当丰富,人们亦开始注重内在修养,而语文在这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古人政治失意,便投向山水,饮酒作诗,政治上的不得意反而激发了他们内心的赋诗兴致,不仅抒发了他们个人的情怀,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读到一篇篇诗句,我们难免会不为之动容,感叹文学之魅力。但是语文素养并不是像数理化那样有公式的累计,而是在读书与感悟之中升华。进入初中,语文学习难度增加,文言文等加入了学习阵容,但这却是从小学过渡到高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实则难度比较适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尽量培养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高中三年的语文知识积累做准备。本文也就将以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进行一定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
(一)学生大多仅以课本为主
语文学习是一场长久战,即使不是高中语文,初中的语文学习依然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考什么学什么的情况,因而与考试相关的课本内容就显得神圣无比。
然而,我们却发现,相比于数理化这等科目,语文取得高分的人数相当之少,取得低分的比例也不是很高,反而是中等成绩的人占据了多数。这便是教师只通过课本进行讲解的结果。课本上的知识,考试的确都会考到。但是考试考的内容亦不全是来自课本。例如人教版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很多学生只是去看名著导读,不看名著本身,那这种导读也没有任何意义。通常老师也是在名著导读里画画重点,没有画到的便不需要学习。因而在我们的考试中出现一些在课本中找不到答案的题目(通常是作为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从容应对。那么这样的学习,真的是我们所希望的学习吗?学生如果说只背名著导读就可以过关考试,那我们以后是不是完全不需要名著本身了呢?以后只需要出各个名著的导读总编,便可以应付所有相关的题目。这显然是欠妥的。语文素养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而不是通过考试来培养。
(二)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这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他们热衷于小说、影视类书籍杂志的阅读,在那里面他们能找到与他们青春的气质相似的感觉。反而,史诗、名著对他们来说就犹如啃不动的砖头,枯燥、繁重。而当很多老师问及学生为何不喜欢去阅读课外书,学生们不是以时间不足,便是以兴趣不足为由。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学生的价值观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是由于内心尚未成熟造成的。他们认为青春就应该是游戏、偶像,至少也应该是外出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这种样子,而不是窝在家里看书,显得太老气。
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建议
(一)和学生一起做阅读交流
学生既然不想主动去阅读书目,老师也没有办法强制他们,那样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因此应当通过软教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扩展课外知识。
语文的科目不同于数理化,课后习题对语文老说只能说是巩固,起不到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要学好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靠课外书,所以,老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花点心思。比如,不定期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可以安排学生们课后阅读某一本书的某几个片段,然后总结通过阅读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例如人物情感、蕴含的哲理等等。并且最好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在课上进行交流,如此便能调动起全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动机。
这个时候老师也一定要充分参与到其中,不管如何,老师的语文综合素养要优于学生,老师应适当通过文中的只言片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学会思考,其实就是会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另外老师还应该偶尔通过一些趣味讲解,让学生发现文中一些手法以及文风的魅力和独到之处,让学生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艺术。
(二)通过实例使学生领悟读书重要性
语文本就应该是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的学科。如今的帖子、微博等,进行书写的工具都是汉字。再有民国时的徐志摩,为了求爱林徽因,为她写了诸多情诗。以学生们熟悉的一些情景以及人文轶事,进而阐述学习语文与读书的重要性,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喜欢明星八卦,我们便在其中找寻语文的元素并剪切出来作为课堂引导的一部分。学生们喜欢青春懵懂之情,我们便去古往今来的众多情诗当中寻找素材,让学生明白语文素养虽然不一定能完成恋爱的助攻,但对提升个人气质很有帮助。学生们喜欢武侠义气,我们便去金庸古龙小说当中提取片段来启发学生,于行侠仗义中兼修文采。
说到读书,有一个事例想必是相当有说服力。老版《西游记》中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的名字便很有来头,此名为著名词作家闫肃所题,当时他们想的名字叫就是“问路在何方”,只是他们觉得问应该再用一个副词来修饰,“请”、“借”这等词都尝试过,但都觉得意蕴不足,不够能体现《西游记》本身所反映的不惧艰险的勇敢精神。后来闫肃灵光乍现,想起了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过“敢”这个字眼,便将其代入,发现,“敢问路在何方”,既表现出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奋勇前行,又彰显出他们的那种敢作敢为的精神,实为妙哉。闫肃先生在谈这个“敢”字由来的时候,也深刻的指出,读书的重要性。
通过众多实例,让学生们发现他们喜欢的一切,他们生活中所见到的一切,都在运用着语文的智慧。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它没有数学公式那么龐大的系统,但有着灵秀的语言艺术。因为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语文的学习也并不是简单的背诵积累就能取得成效。语文的学习,一方面,要靠日常积累,尤其是课外积累,另一方面,要考悟性,而这两者的提高都有赖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是一种好习惯,青春可以放肆,但放肆不能成为常态,偶尔静下来,去书中寻找一方净土,既能清净自我,又能提升涵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学习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6.140
语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而母语的学习更是基础,母语的学习一方面彰显了自身的民族身份,另一方面,母语本身的语言特色也深深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如今,物质社会已相当丰富,人们亦开始注重内在修养,而语文在这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古人政治失意,便投向山水,饮酒作诗,政治上的不得意反而激发了他们内心的赋诗兴致,不仅抒发了他们个人的情怀,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读到一篇篇诗句,我们难免会不为之动容,感叹文学之魅力。但是语文素养并不是像数理化那样有公式的累计,而是在读书与感悟之中升华。进入初中,语文学习难度增加,文言文等加入了学习阵容,但这却是从小学过渡到高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实则难度比较适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尽量培养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高中三年的语文知识积累做准备。本文也就将以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进行一定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
(一)学生大多仅以课本为主
语文学习是一场长久战,即使不是高中语文,初中的语文学习依然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考什么学什么的情况,因而与考试相关的课本内容就显得神圣无比。
然而,我们却发现,相比于数理化这等科目,语文取得高分的人数相当之少,取得低分的比例也不是很高,反而是中等成绩的人占据了多数。这便是教师只通过课本进行讲解的结果。课本上的知识,考试的确都会考到。但是考试考的内容亦不全是来自课本。例如人教版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很多学生只是去看名著导读,不看名著本身,那这种导读也没有任何意义。通常老师也是在名著导读里画画重点,没有画到的便不需要学习。因而在我们的考试中出现一些在课本中找不到答案的题目(通常是作为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从容应对。那么这样的学习,真的是我们所希望的学习吗?学生如果说只背名著导读就可以过关考试,那我们以后是不是完全不需要名著本身了呢?以后只需要出各个名著的导读总编,便可以应付所有相关的题目。这显然是欠妥的。语文素养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而不是通过考试来培养。
(二)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这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他们热衷于小说、影视类书籍杂志的阅读,在那里面他们能找到与他们青春的气质相似的感觉。反而,史诗、名著对他们来说就犹如啃不动的砖头,枯燥、繁重。而当很多老师问及学生为何不喜欢去阅读课外书,学生们不是以时间不足,便是以兴趣不足为由。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学生的价值观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是由于内心尚未成熟造成的。他们认为青春就应该是游戏、偶像,至少也应该是外出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这种样子,而不是窝在家里看书,显得太老气。
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建议
(一)和学生一起做阅读交流
学生既然不想主动去阅读书目,老师也没有办法强制他们,那样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因此应当通过软教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扩展课外知识。
语文的科目不同于数理化,课后习题对语文老说只能说是巩固,起不到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要学好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靠课外书,所以,老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花点心思。比如,不定期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可以安排学生们课后阅读某一本书的某几个片段,然后总结通过阅读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例如人物情感、蕴含的哲理等等。并且最好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在课上进行交流,如此便能调动起全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动机。
这个时候老师也一定要充分参与到其中,不管如何,老师的语文综合素养要优于学生,老师应适当通过文中的只言片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学会思考,其实就是会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另外老师还应该偶尔通过一些趣味讲解,让学生发现文中一些手法以及文风的魅力和独到之处,让学生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艺术。
(二)通过实例使学生领悟读书重要性
语文本就应该是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的学科。如今的帖子、微博等,进行书写的工具都是汉字。再有民国时的徐志摩,为了求爱林徽因,为她写了诸多情诗。以学生们熟悉的一些情景以及人文轶事,进而阐述学习语文与读书的重要性,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喜欢明星八卦,我们便在其中找寻语文的元素并剪切出来作为课堂引导的一部分。学生们喜欢青春懵懂之情,我们便去古往今来的众多情诗当中寻找素材,让学生明白语文素养虽然不一定能完成恋爱的助攻,但对提升个人气质很有帮助。学生们喜欢武侠义气,我们便去金庸古龙小说当中提取片段来启发学生,于行侠仗义中兼修文采。
说到读书,有一个事例想必是相当有说服力。老版《西游记》中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的名字便很有来头,此名为著名词作家闫肃所题,当时他们想的名字叫就是“问路在何方”,只是他们觉得问应该再用一个副词来修饰,“请”、“借”这等词都尝试过,但都觉得意蕴不足,不够能体现《西游记》本身所反映的不惧艰险的勇敢精神。后来闫肃灵光乍现,想起了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过“敢”这个字眼,便将其代入,发现,“敢问路在何方”,既表现出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奋勇前行,又彰显出他们的那种敢作敢为的精神,实为妙哉。闫肃先生在谈这个“敢”字由来的时候,也深刻的指出,读书的重要性。
通过众多实例,让学生们发现他们喜欢的一切,他们生活中所见到的一切,都在运用着语文的智慧。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它没有数学公式那么龐大的系统,但有着灵秀的语言艺术。因为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语文的学习也并不是简单的背诵积累就能取得成效。语文的学习,一方面,要靠日常积累,尤其是课外积累,另一方面,要考悟性,而这两者的提高都有赖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是一种好习惯,青春可以放肆,但放肆不能成为常态,偶尔静下来,去书中寻找一方净土,既能清净自我,又能提升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