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师生关系、教师自身创新素质、学生自身素质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探讨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创新 创新能力
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还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呢?笔者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与研究。
一、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力是开发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启迪创造力的基础。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后进生”的普遍特点是观察力差,因此也缺乏求知欲。观察不能与思维分开,因此观察也叫作“思维的知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体育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活动示范,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其特殊的优势。就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精力不宜长时间集中,但短时的观察记忆又很快。根据这一特点,在引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如观察教师或学生示范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及动作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也可先完整观察,然后分解重点观察,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感官更直接,精力更集中。
二、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中小学生认识事物和驱使探索行动的心理动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提问和变换练习手段,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练习跳远时,为了提高学生越过水平障碍的能力,在踏板前拉一根适度高的皮筋。这样一方面引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由此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拉皮筋。很多学生回答是为了跳得更远,也有的同学回答是为了掌握蹲跨式的技术动作。他们回答得都对,此时教师让学生在不拉皮筋的场地跳的远度与拉皮筋后跳的远度进行比较,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练习兴趣十分濃厚。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不仅应当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如在投掷教学中,我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投掷得更远的问题去进行尝试练习,结果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动作,有用双手撇的、单手肩上抛的、推的、头上双手抛的、背向投的……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和讨论哪种方法最好用力又投得最远。在这节课我充分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体育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探索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投掷的方法,并时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实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体育教学中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符合初中生好玩、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很受学生喜欢。课堂上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了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体育教学中对现有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和改造
1.指导、鼓励学生勇于重组体育器材
在确保师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器材的特点,自行设计练习方法。例如在手榴弹、实心球等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教具重组的方法来训练思维,让学生自主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这样就有学生设计出以实心球为目标、用手榴弹投准的运动游戏,以手榴弹为“球靶”、以实心球作“保龄球”的“土”保龄球运动项目;就会有学生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把实心球、手榴弹作为障碍物的练习。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指导、鼓励学生自制器材
在体育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做沙包——利用废饮料瓶装上沙土,用废报纸作成球,用硬塑料水管、废旧自行车的外胎做呼拉圈,两人加根跳绳就是临时的移动的羽毛球网,两人加一根橡皮筋就是跳高架……通过学生自制简易器材不仅能解决器材匮乏的困难,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中学生用自制的器材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特别兴奋,积极性也特别高。
总之,只有教师不断有创新的行动,学生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达成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创新 创新能力
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还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呢?笔者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与研究。
一、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力是开发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启迪创造力的基础。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后进生”的普遍特点是观察力差,因此也缺乏求知欲。观察不能与思维分开,因此观察也叫作“思维的知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体育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活动示范,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其特殊的优势。就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精力不宜长时间集中,但短时的观察记忆又很快。根据这一特点,在引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如观察教师或学生示范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及动作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也可先完整观察,然后分解重点观察,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感官更直接,精力更集中。
二、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中小学生认识事物和驱使探索行动的心理动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提问和变换练习手段,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练习跳远时,为了提高学生越过水平障碍的能力,在踏板前拉一根适度高的皮筋。这样一方面引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由此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拉皮筋。很多学生回答是为了跳得更远,也有的同学回答是为了掌握蹲跨式的技术动作。他们回答得都对,此时教师让学生在不拉皮筋的场地跳的远度与拉皮筋后跳的远度进行比较,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练习兴趣十分濃厚。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不仅应当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如在投掷教学中,我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投掷得更远的问题去进行尝试练习,结果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动作,有用双手撇的、单手肩上抛的、推的、头上双手抛的、背向投的……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和讨论哪种方法最好用力又投得最远。在这节课我充分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体育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探索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投掷的方法,并时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实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体育教学中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符合初中生好玩、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很受学生喜欢。课堂上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了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体育教学中对现有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和改造
1.指导、鼓励学生勇于重组体育器材
在确保师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器材的特点,自行设计练习方法。例如在手榴弹、实心球等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教具重组的方法来训练思维,让学生自主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这样就有学生设计出以实心球为目标、用手榴弹投准的运动游戏,以手榴弹为“球靶”、以实心球作“保龄球”的“土”保龄球运动项目;就会有学生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把实心球、手榴弹作为障碍物的练习。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指导、鼓励学生自制器材
在体育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做沙包——利用废饮料瓶装上沙土,用废报纸作成球,用硬塑料水管、废旧自行车的外胎做呼拉圈,两人加根跳绳就是临时的移动的羽毛球网,两人加一根橡皮筋就是跳高架……通过学生自制简易器材不仅能解决器材匮乏的困难,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中学生用自制的器材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特别兴奋,积极性也特别高。
总之,只有教师不断有创新的行动,学生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达成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