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国内关于设计伦理及其教育问题的讨论时常出现,大家都关注到现代艺术设计因为伦理的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艺术设计非常有必要针对其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思索,不能总是从“人机”的角度上去思考主体和造物之间的相互适合的关系,应该从设计伦理这样更高层次的维度去引导艺术设计的发展。而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需把设计伦理教育融贯其中,不仅要构建设计伦理教育的课程体系,还应建立培育具有良好设计伦理价值观和设计道德意识的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培养机制。
一、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伦理教育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科只是专注于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艺术设计教育主要还是以“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论”、“设计美学”以及与各个门类相关课程为主干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绝大部分还只是注重于艺术设计的技巧、方法与思维的培养,针对“艺术设计伦理学”的课程并没有涵盖于其内,关于艺术设计伦理教育的体系框架更是没有。
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着注于为学生讲解消费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实用主义和审美原则,对于设计伦理的思考、设计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对薄弱。这也就造成艺术设计完全被消费文化所操纵,反映到学生的设计作品上,体现出只是关注物质而忽视精神的表现和文化的探索。这样完全市场化的教育最终培养的学生思想中伦理道德的意识淡薄,许多年轻设计师的设计目的仅仅是为了推动消费从而获利,设计中伦理道德意识几乎完全被忽视。
再者,审视当下国内围绕设计伦理及其教育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说是相对比较薄弱。相关理论的研究多是围绕“以人为本”、“绿色设计”等口号式的主题展开,流于空泛,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对实践产生较大影响。所以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开展设计伦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其教育实践。
二、设计伦理教育回归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但是伦理缺失下的艺术设计只会无限刺激人类的“物质欲望”,无休止的物欲追求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最终与人的生存发展背道而驰,也导致人类整体道德水平的滑坡。因此,当下艺术设计更需要从用伦理的视角来观照,要追求伦理境界,在设计造物中体现精神意蕴,渗透伦理内涵。
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但要从培养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还要以推动人、自然、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为己任,加强社会、人文、生态等方面学科的渗透,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为人类共同的发展而设计,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培养具备鲜明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设计人才。
设计伦理应该是艺术设计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构建设计伦理课程体系来平衡和协调人、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关系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并进行创造,探讨和研究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艺术设计教育者也应由过去单纯的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将设计伦理学的内容列入艺术设计教育中,把伦理性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态度、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让设计伦理观念真正成为学生专业思想中的自觉意识,并在其指引下寻求有效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三、设计伦理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
从国内来看,设计伦理的专业教育尚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的实践经验也比较欠缺,很多设计伦理课程的建设仍处在思想性的操作层面上。但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不是把设计伦理作为一个纯思想性的东西来建设,而是一个可操作的、制度性的东西来建设。所以,设计伦理的教育我们可以从理论研究、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模式进行发展。
(一)构建课程体系。参照小威廉姆斯·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模体理论可以建立设计伦理学科的课程体系组织结构,主要应包括:学科脉络、价值意义、学科本质、学科原理、实践应用、反思与批判、未来发展等主体部分,在此基础上再细分出具体的分支结构。
(二)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伦理教学除了以专门的设计伦理课程开设外尤其应注重设计伦理的实践性。通过专业设计课程中实际案例的分析讲解,将学习和设计现实、学生兴趣和思考判断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
1.设计思维中具有设计伦理意识。设计意识不仅是设计师对外界事物的感悟,更是其从心得发现向设计行动转化的心理活动。所以,有必要将设计伦理意识纳入到设计教育中去,强化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让设计伦理意识真正成为他们设计工作中自觉的组成部分。
2.设计伦理成为设计理念。采用设计伦理与设计理念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具有伦理观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时关照到人与物、人与自然、物与物以及使用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创造的过程成为社会责任传递的过程,使设计使用的过程成为社会责任感化教育的过程。
3.设计伦理作为设计技能。将设计伦理作为一种设计的“技能”并不是具体的设计章法,引导学生以设计伦理的角度审视人、自然、社会等与人造物之间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并以适宜手段进行合理设计与处理,不仅要顺应自然法则,而且还要顺应人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伦理教育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科只是专注于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艺术设计教育主要还是以“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论”、“设计美学”以及与各个门类相关课程为主干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绝大部分还只是注重于艺术设计的技巧、方法与思维的培养,针对“艺术设计伦理学”的课程并没有涵盖于其内,关于艺术设计伦理教育的体系框架更是没有。
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着注于为学生讲解消费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实用主义和审美原则,对于设计伦理的思考、设计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对薄弱。这也就造成艺术设计完全被消费文化所操纵,反映到学生的设计作品上,体现出只是关注物质而忽视精神的表现和文化的探索。这样完全市场化的教育最终培养的学生思想中伦理道德的意识淡薄,许多年轻设计师的设计目的仅仅是为了推动消费从而获利,设计中伦理道德意识几乎完全被忽视。
再者,审视当下国内围绕设计伦理及其教育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说是相对比较薄弱。相关理论的研究多是围绕“以人为本”、“绿色设计”等口号式的主题展开,流于空泛,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对实践产生较大影响。所以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开展设计伦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其教育实践。
二、设计伦理教育回归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但是伦理缺失下的艺术设计只会无限刺激人类的“物质欲望”,无休止的物欲追求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最终与人的生存发展背道而驰,也导致人类整体道德水平的滑坡。因此,当下艺术设计更需要从用伦理的视角来观照,要追求伦理境界,在设计造物中体现精神意蕴,渗透伦理内涵。
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但要从培养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还要以推动人、自然、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为己任,加强社会、人文、生态等方面学科的渗透,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为人类共同的发展而设计,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培养具备鲜明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设计人才。
设计伦理应该是艺术设计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构建设计伦理课程体系来平衡和协调人、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关系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并进行创造,探讨和研究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艺术设计教育者也应由过去单纯的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将设计伦理学的内容列入艺术设计教育中,把伦理性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态度、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让设计伦理观念真正成为学生专业思想中的自觉意识,并在其指引下寻求有效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三、设计伦理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
从国内来看,设计伦理的专业教育尚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的实践经验也比较欠缺,很多设计伦理课程的建设仍处在思想性的操作层面上。但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不是把设计伦理作为一个纯思想性的东西来建设,而是一个可操作的、制度性的东西来建设。所以,设计伦理的教育我们可以从理论研究、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模式进行发展。
(一)构建课程体系。参照小威廉姆斯·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模体理论可以建立设计伦理学科的课程体系组织结构,主要应包括:学科脉络、价值意义、学科本质、学科原理、实践应用、反思与批判、未来发展等主体部分,在此基础上再细分出具体的分支结构。
(二)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伦理教学除了以专门的设计伦理课程开设外尤其应注重设计伦理的实践性。通过专业设计课程中实际案例的分析讲解,将学习和设计现实、学生兴趣和思考判断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
1.设计思维中具有设计伦理意识。设计意识不仅是设计师对外界事物的感悟,更是其从心得发现向设计行动转化的心理活动。所以,有必要将设计伦理意识纳入到设计教育中去,强化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让设计伦理意识真正成为他们设计工作中自觉的组成部分。
2.设计伦理成为设计理念。采用设计伦理与设计理念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具有伦理观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时关照到人与物、人与自然、物与物以及使用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创造的过程成为社会责任传递的过程,使设计使用的过程成为社会责任感化教育的过程。
3.设计伦理作为设计技能。将设计伦理作为一种设计的“技能”并不是具体的设计章法,引导学生以设计伦理的角度审视人、自然、社会等与人造物之间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并以适宜手段进行合理设计与处理,不仅要顺应自然法则,而且还要顺应人的社会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