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魂”,也就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
關键词:巧、有效;问题情境;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因此,语文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魂”,也就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早就总结过“善问”的经验:“善问者如攻坚木,现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设问向其弟子传授知识。这说明,设问题情的教学法古已有之。尽管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局限,古时的教学设问不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但毕竟由于这种教法行之有效,颇富生命力,所以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它也能被普遍重视、普遍继承、深入发展、广泛应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在此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潜能,谈谈体会。
一、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导入引人入胜的教育内容
在原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要保证教育内容引人入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①新异度。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而新异奇特的东西,最能激起学生兴奋和愉悦。要把新异度定在学生的“似曾相识又陌生”感觉尺度上。这就要用信息优化的观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去掉学生厌烦的旧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新异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难度。给学生提供有适度的难易、坡度的教学内容,才具有挑战性,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够形成一定困难的认识矛盾,才对学生更具吸引性、激励性,学生才能在解难和爬坡中去享受成功的欢乐。③审美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社会美的因素能够深刻展示,从而使教育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善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学习古诗时,适当的加入些诗词名篇,引导学生朗读,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体味其中的韵味,感受其中的美。
二、要有适宜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此处应注重“巧”字,那么如何去巧设问题情境呢?巧设问题的“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教师设计问题方面来看,择其要者可概括为:
求异式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去想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出作文题《雪》让大家讨论立意问题。大部分同学立意“赞雪”赞美雪的洁白无瑕,大公无私,联想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质。教师启发大家“求异”要求以“贬雪”立意。有的同学受到启发,以贬立意:揭露雪的虚伪——以其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揭露雪的穷凶极恶——依仗狂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揭露雪的残酷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写自己不怕雪的顽强意志。这位教师认为,对这样的同学应该表扬鼓励,对这类观点正确,立意新颖,富于创造,独辟蹊径,勇于标新立异,探求新知的文章更应赞赏肯定。
激疑式创设问题情境,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用问号。”古人亦云:“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激疑式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在引导学生象马克思那样大胆“怀疑一切”,对盲目和迷信予以坚决的否定,用思索的眼光去对待前人和他人的一切研究成果与结论,并通过辨析去理解,去区别,这样学生在治学的道路上一定会受益无穷。
引争式创设问题情境,即设计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争论。对课文中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常常是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开启学生思路的极好机会。学生对这样的争论,一般来说,兴趣是很浓的,教师要善于挑起矛盾,并为学生创设论争的机会。
突破式创设问题情境,即设计问题要注意选好调动学生思维的“突破口”,以便层层深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如有的教师在教《听潮》时是这样选择突破口的:本文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观潮”为题?经过这个“口子”,组织学生去领略作者是如何描写听到的潮声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写此文的主要笔力始终用在声音的在现上,这样就体现了、突出了“听”,从而为进入整个教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阶梯式创设问题情境,即阶式提问。提问时要象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也就是提问题先易后难,逐步深入,步步扩大。这样使人人都有思考机会,个个有答问条件,从而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
曲导式创设问题情境,即通过曲折设问去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文似看山不喜平”,“问”也“不喜平”,有波澜,否则难以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全国知名中语特级教师钱梦尤教《愚公移山》时,所设计的问题对我们的启发很大。他在讲“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时,并未直接问学生“孀妻”和“遗男”作何解释;而是采取曲问:“这个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会让他去吗?”学生思考良久,恍然大悟,回答说:“他没有爸爸的呀!”教师又问:“怎么没有爸爸?”学生回答:“他母亲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妇,因此他没有爸爸。”这样的曲问,使学生饶有兴味,记忆深刻。
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即对问题的概括综合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要造就创造型的人才,中语教学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因为它是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为训练联想力而创设问题情境,即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而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这种能力,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桥梁,是使人的知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重要智力品质。
三、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置疑,不拘泥于课本的说教
教师要改变课复一课,年复一年地单调照搬教学参考书,不能越雷池一步的讲解,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杨修之死》中,有关杨修到底该不该杀?本来参考书上是褒杨贬曹的,有学生认为杨修“扰乱军心”这一条确实足以致死,不值得同情,我当即赞同他的说法。讲解《陌上桑》时,学生指出,罗敷是个农家女,为什么能富足到穿绫罗绸缎?她在太守面前居然这么大胆,太守为什么不让手下把她抓起来呢?她的丈夫官高位显,为什么还要让她去采桑呢?这些都是学生大胆置疑的结果,我也都予以肯定,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宋定伯招鬼》的主题,传统认为是赞扬宋的机智和勇敢,并有“人定胜鬼”的结论。学生质疑,世上不是没有鬼吗?这不是宣扬迷信吗?宋定伯的诈骗,显示他其人的狡诈,不是违背了我们为人“诚信”的原则吗?……
经长期训练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辨力会随之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冰融化后变成水”的单纯思维而是“变成春天”这样有创造力的多项思维。
总之,只有在课堂上设置了创造质疑和答问的良好气氛。质疑和答问或讨论才能活跃,标新立异的“出格”的问题与答案才能出现,对于这些问题和答案不论正确与否,都要受到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關键词:巧、有效;问题情境;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因此,语文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魂”,也就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早就总结过“善问”的经验:“善问者如攻坚木,现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设问向其弟子传授知识。这说明,设问题情的教学法古已有之。尽管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局限,古时的教学设问不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但毕竟由于这种教法行之有效,颇富生命力,所以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它也能被普遍重视、普遍继承、深入发展、广泛应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在此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潜能,谈谈体会。
一、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导入引人入胜的教育内容
在原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要保证教育内容引人入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①新异度。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而新异奇特的东西,最能激起学生兴奋和愉悦。要把新异度定在学生的“似曾相识又陌生”感觉尺度上。这就要用信息优化的观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去掉学生厌烦的旧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新异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难度。给学生提供有适度的难易、坡度的教学内容,才具有挑战性,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够形成一定困难的认识矛盾,才对学生更具吸引性、激励性,学生才能在解难和爬坡中去享受成功的欢乐。③审美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社会美的因素能够深刻展示,从而使教育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善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学习古诗时,适当的加入些诗词名篇,引导学生朗读,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体味其中的韵味,感受其中的美。
二、要有适宜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此处应注重“巧”字,那么如何去巧设问题情境呢?巧设问题的“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教师设计问题方面来看,择其要者可概括为:
求异式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去想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出作文题《雪》让大家讨论立意问题。大部分同学立意“赞雪”赞美雪的洁白无瑕,大公无私,联想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质。教师启发大家“求异”要求以“贬雪”立意。有的同学受到启发,以贬立意:揭露雪的虚伪——以其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揭露雪的穷凶极恶——依仗狂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揭露雪的残酷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写自己不怕雪的顽强意志。这位教师认为,对这样的同学应该表扬鼓励,对这类观点正确,立意新颖,富于创造,独辟蹊径,勇于标新立异,探求新知的文章更应赞赏肯定。
激疑式创设问题情境,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用问号。”古人亦云:“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激疑式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在引导学生象马克思那样大胆“怀疑一切”,对盲目和迷信予以坚决的否定,用思索的眼光去对待前人和他人的一切研究成果与结论,并通过辨析去理解,去区别,这样学生在治学的道路上一定会受益无穷。
引争式创设问题情境,即设计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争论。对课文中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常常是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开启学生思路的极好机会。学生对这样的争论,一般来说,兴趣是很浓的,教师要善于挑起矛盾,并为学生创设论争的机会。
突破式创设问题情境,即设计问题要注意选好调动学生思维的“突破口”,以便层层深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如有的教师在教《听潮》时是这样选择突破口的:本文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观潮”为题?经过这个“口子”,组织学生去领略作者是如何描写听到的潮声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写此文的主要笔力始终用在声音的在现上,这样就体现了、突出了“听”,从而为进入整个教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阶梯式创设问题情境,即阶式提问。提问时要象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也就是提问题先易后难,逐步深入,步步扩大。这样使人人都有思考机会,个个有答问条件,从而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
曲导式创设问题情境,即通过曲折设问去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文似看山不喜平”,“问”也“不喜平”,有波澜,否则难以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全国知名中语特级教师钱梦尤教《愚公移山》时,所设计的问题对我们的启发很大。他在讲“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时,并未直接问学生“孀妻”和“遗男”作何解释;而是采取曲问:“这个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会让他去吗?”学生思考良久,恍然大悟,回答说:“他没有爸爸的呀!”教师又问:“怎么没有爸爸?”学生回答:“他母亲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妇,因此他没有爸爸。”这样的曲问,使学生饶有兴味,记忆深刻。
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即对问题的概括综合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要造就创造型的人才,中语教学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因为它是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为训练联想力而创设问题情境,即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而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这种能力,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桥梁,是使人的知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重要智力品质。
三、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置疑,不拘泥于课本的说教
教师要改变课复一课,年复一年地单调照搬教学参考书,不能越雷池一步的讲解,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杨修之死》中,有关杨修到底该不该杀?本来参考书上是褒杨贬曹的,有学生认为杨修“扰乱军心”这一条确实足以致死,不值得同情,我当即赞同他的说法。讲解《陌上桑》时,学生指出,罗敷是个农家女,为什么能富足到穿绫罗绸缎?她在太守面前居然这么大胆,太守为什么不让手下把她抓起来呢?她的丈夫官高位显,为什么还要让她去采桑呢?这些都是学生大胆置疑的结果,我也都予以肯定,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宋定伯招鬼》的主题,传统认为是赞扬宋的机智和勇敢,并有“人定胜鬼”的结论。学生质疑,世上不是没有鬼吗?这不是宣扬迷信吗?宋定伯的诈骗,显示他其人的狡诈,不是违背了我们为人“诚信”的原则吗?……
经长期训练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辨力会随之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冰融化后变成水”的单纯思维而是“变成春天”这样有创造力的多项思维。
总之,只有在课堂上设置了创造质疑和答问的良好气氛。质疑和答问或讨论才能活跃,标新立异的“出格”的问题与答案才能出现,对于这些问题和答案不论正确与否,都要受到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