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创始人旷伏兆将军传奇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大家都耳熟能详。这种被日军惊呼为“奇幻战争”的游击战术,以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效用,成为我军军史、战史上的光辉典范,也一直为国人津津乐道。然而,作为这种战术的创始人,旷伏兆将军却一直鲜为人知。旷伏兆将军的一生,和神秘的地道战一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参加革命,长征路上显神威
  
  1914年,旷伏兆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埠前镇心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6月,红军来到永新,永新的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十四岁的旷伏兆怀着满腔热情参加了革命,并被推选为乡工会委员,先后担任了乡工会副主任、少年先锋队队长等职。1932年3月,年满十八岁的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带领8名共青团员集体参加了红军。入伍后,旷伏兆被分配到红三军团教导队,经过为期5个月的军事训练后调到湘赣苏区红八军担任班长。10月,由于旷伏兆作战勇敢,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拔到湘赣红军第四分校学习。4个月后调入红十八师卫生部任政治指导员,先后参加了湘赣苏区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8月,旷伏兆随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在一次攻打侯坪的战斗中,旷伏兆所部与湖南军阀李觉的部队遭遇,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到黄昏,一颗子弹击穿旷伏兆的右肩胛骨,他当即晕了过去。当时红军药材奇缺,所幸旷伏兆自幼体质好,经过医生奋力抢救,他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10月底,旷伏兆返回部队任新兵营营长,不久,又被调任龙(山)桑(植)独立团政委。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当时旷伏兆担任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十六师四十六团副政委。一次,旷伏兆和团参谋长戴桂林率领一个营执行断后任务,顽强地打退了敌人的追击。他们略事休息。正要追赶已经翻过一座大山的四十六团主力,不幸遭到敌人的伏击。旷伏兆眼睛高度近视,又没有条件配眼镜,平时看东西都很吃力。待他发现敌人时,距离已经很近了。他掏出二十响驳壳枪,振臂一挥,果断地带领全营冲锋突围,忽被一颗流弹将左肩打穿,血如泉涌,肩胛像被撕裂般地疼痛……那颗子弹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取出,永久地留在了旷伏兆的体内。这样,旷伏兆的身上共留下了三朵枪花:一朵在右脸颊,那是一颗子弹从脸颊上穿颅而过,使右耳的听力几乎完全丧失:另两朵是从两肩分别穿身而过,这三朵枪花,使旷伏兆成了我军的二等甲级残废。
  突围后,旷伏兆离开四十六团,随师部继续长征。他不让战士用担架抬,强忍着伤痛乘坐打土豪缴获来的牲口。为了把龙云追剿红军的人马“调回”昆明,部队佯攻龙云的老巢昆明,旋即又急行军半个月,以一天一百多里地的速度赶到金沙江畔。他们刚刚渡过了江,敌人就追到了,在江彼岸望江兴叹。
  一天,旷伏兆与总参谋长刘伯承一道行军。经过从前线到保安的急行军,到达罗家堡附近的一条大沟时,刘伯承和旷伏兆一行人都累得汗流浃背,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不料此时敌机呼啸而至,投掷下一颗炸弹。未及卧倒,“轰”的一声,炸弹就在他们身边爆炸了。正在沟里吃饭的一个班的战士当即全被炸死。刘伯承和夫人汪荣华也不幸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碰伤,鲜血咕嘟咕嘟地冒个不停。旷伏兆冒着生命危险,跑上前去帮助刘伯承夫妇止血,又和担任马夫的一名四川籍战士飞快地跑向山沟边的山崖。他们背着沉重的行李,攀着刀切斧劈般的悬崖,朝着那道狭窄凌空的峭岩,飞快地攀登着。不一会儿,汗水就把他们全身都湿透了,但他俩顾不上擦,用皮带和绑腿迅速地系成一条绳索。绳索伸到沟底,在下面几名战士的帮助下,费了很大劲儿才把刘伯承夫妇拉上了山崖。刘伯承看到战友急得要哭的模样,忙安慰他们:“负点伤有啥子要紧!莫急。打仗哪有不流血的。”
  敌机狂轰滥炸了一通,自以为大获全胜,扬长而去。这时,旷伏兆才感到浑身酸麻,仿佛刚刚从肩头上卸下了一座沉重的大山。
  刘伯承虽然负了伤,但丝毫也未惊慌失措,依旧谈笑风生,真乃大将风度。事过多年之后,刘伯承还没有忘记旷伏兆的这次“救命之恩”。而刘伯承的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旷伏兆,鼓舞着他为革命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征战冀中,烽火沙场结良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正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旷伏兆同几位团职干部主动请战,要求到前线去,中央军委批准了他们的请战要求。旷伏兆被派往山西太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担任了中共方山县委书记,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权,扩大了统一战线,建立了人民武装,进行了减租减息等工作,推动了当地抗战形势的发展。
  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后,主力回师华北,对中共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的“扫荡”,妄图摧毁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为巩固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和已经发展起来的冀中武装,以便长期坚持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特派程子华到冀中军区任政治委员,旷伏兆奉命跟随程子华到冀中担任冀中军区第一分区政治委员。
  旷伏兆到达所辖部队后,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冀中地区地处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因此,要尽快使习惯打山地游击战的八路军适应这个不利地势;冀中军区部队新成立,官兵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军事战略战术教育都亟待加强。如果不解决这两个摆在面前的迫切问题,我军就会在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夹击下,限于被动的不利境地。旷伏兆当即决定重点抓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问题,从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人手,对部队进行各种游击战训练,加速部队向正规化、“八路军化”迈进。根据地各级领导干部遵照旷伏兆的指示,狠抓部队的整训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不久,在反击国民党顽固势力张荫梧侵扰根据地的斗争中,我军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战果。除张荫梧带领30余名骑兵逃走外。余部皆被歼灭。
  不久,旷伏兆调任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委员,由冀中腹地开往太行山区。
  1940年3月5日。旷伏兆的警备旅发动了反击国民党反共顽军朱怀冰部第二十七军的战斗。遵照战前部署,警备旅为右纵队的第二梯队,担任战役的预备队。不料战情中途有变,旷伏兆胸怀全局,当机立断,命第二梯队改任中央突破的重任。战斗中,旷伏兆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部队登上山头后,却久久攻不下敌人的碉堡,旷伏兆通过观察后发现是因为火力不够猛烈。于是当即命令调来部队为数不多的机关炮。向敌人碉堡射击。炮弹准确落入敌军碉堡,敌军一个个狼狈钻出碉堡,旷伏兆见状,立即下令采取“步炮协同”战术。逐步歼灭敌军。他命令将各团的重武器集中在一起,以炮火开路,掩护部队向敌军纵深,以营为单位分割、包抄敌人。
  旷伏兆情急之中想出的这种“步炮协同”的作战方法,即打一阵炮,收拾一片敌人,攻克一批碉堡,一层层推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顽战斗从早晨打到中午,朱怀冰部苦心经营的由100多座碉堡组成的防线。被逐 一摧毁。经过7个多小时的战斗,警备旅共歼灭顽军3000余人。随后又奉命攻击地方重镇姚村,与兄弟部队夹击敌人,俘虏了朱怀冰部第九十四师参谋长以下大批军官和士兵,两次战斗总计歼灭顽军1万多人。
  战役结束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特意发来贺电,称赞旷伏兆的警备旅:“这次战斗打得好,完成任务突出,立了功。”
  战争是残酷的。爱情却是甜蜜的。驰骋冀中战场的旷伏兆和夫人许更生的爱情,就是在战争中产生,在战争中孕育并开花、结果的。
  1938年8月,冀中军区在武强县北代村召开政工会议。会议期间,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张仁槐、青年科长赵辛培和团长张庆泰牵线搭桥,旷伏兆认识了东北战地服务团的女战士许更生。当时许更生年仅十九岁,虽然旷伏兆比她大六岁,却以忠厚朴实的言谈和英气勃勃的气概深深吸引了她。旷伏兆也被许更生的温柔和美丽所打动。两人一见钟情。按照有关规定,男方二十六岁的团级以上干部才能结婚,旷伏兆当时才二十五岁,还不能结婚,因此,会议一结束,旷伏兆就告别许更生,依依不舍地返回一分区。直到1940年8月旷伏兆从太行到晋察冀边区开会,才见到了当时在冀中军区民运部工作的许更生。百团大战前夕,两人在一间老乡的土屋里结了婚。
  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婚纱、喜酒、喜糖:旷伏兆和许更生的恋爱和结婚就是这么简单。婚后第三天,他们就通过正太路踏上百团大战的征程。他们相约,把百团大战的每一个胜利作为他们新婚的贺礼。这以后,旷伏兆与许更生相濡以沫,携手走完了他们的人生路程。
  
  地下长城,“奇幻战争”震敌胆
  
  1940年8月开始的百团大战引起日军的极大恐慌,日军惊呼“损失巨大”、“对华北应有再认识”。1942年,随着正面战场的日益稳定,日军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规模越来越大。日军采取“铁壁合围”、“梳篦拉网”、“剔块清剿”,实行所谓的据点、碉堡、壕沟、修路、筑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使大多数抗日政权被摧毁,大批的革命干部惨遭杀戮。一时间,“家家有哭声,无村不带孝”,平、津、保三角地带成了人间地狱。加上八路军战术战法和武器装备的落后,根据地军民常常在对日伪军的反“清剿”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旷伏兆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任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第十军分区所辖的地域包括霸县、永清等几个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地带,因此,反“扫荡”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
  就在旷伏兆到达第十军分区的第二天。他正在杨庄和地委书记杨英谈工作时,突然遭到数百名日军的包围。当时,旷伏兆带领的十几个工作人员临时住在一户群众的大院里。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伤亡,旷伏兆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分散突围。在杨英的安排和群众的掩护下,旷伏兆匆匆钻进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人的,设在鸡窝下的小地洞里(群众称之为“蛤蟆蹲”),而且一呆就是三个小时。
  在这个狭小的洞中,旷伏兆精神高度紧张,他手持短枪对准洞口,准备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与敌人同归于尽。好在敌人进村后,村党支部书记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主动向敌军指挥官大献殷勤,招呼敌人喝酒、吃饭,消除了敌人的敌意,旷伏兆等才有惊无险。
  就是这短短几个小时的地洞经历,让旷伏兆萌生了一种天才的军事构想。从洞中出来后,旷伏兆对这种以“蛤蟆蹲”躲过敌军“扫荡”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分析,觉得这种消极被动的躲藏方式,一旦被敌人发现,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军分区政治部的王锡珍、段清俊等人,就是因为被敌军发现而活活打死在洞里的。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他在召集分区领导人开会时说:“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只靠‘蛤蟆蹲’被动躲避是不行的,必须另想能藏、能打的有效办法。”
  怎样变被动为主动呢?旷伏兆沉思良久,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既然“蛤蟆蹲”可以藏人,那为什么不能将各“蛤蟆蹲”连接起来成为地道呢?一个村里的可以连接。几个村里的也可以连接。一个村里遭到敌人袭击,完全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里去;敌人发现了一个,还有很多个,有百个、千个;地道既然可以藏人,那也完全可以做运兵、储藏弹药、作战等其他用途……
  旷伏兆立即和分区司令刘秉彦等分区领导研究。很快,他的构想得到了分区领导人的一致支持。分区即决定派作战参谋任子木和熟悉本地状况的高荣到二连县米南庄,进行挖掘地道的试点工作。旷伏兆不知道,就是他这一个“天才的构想”,后来几乎改变了冀中甚至整个敌后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态势。
  任子木和高荣到达二连县后,得到了中共二连县委书记朱泽民的大力支持。朱泽民指示米南庄党支部书记魏树华立即组织党团员、民兵和广大群众配合特派工作人员挖掘地道。他们根据村庄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还修筑了防烟、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设施。
  旷伏兆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地道的挖掘工作。对于修筑地道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他都一一予以解答,还亲自设计地道挖掘图:将地道挖下一段后,再往下挖1米多深,又向前挖1米多长,再往上拉,形成“凹”字形状;往下挖的洞口,是用坚实的“预制构件”木匣子制作成的,预制的木匣子里装满和地道一样颜色的土作为伪装,游击队员只要从下面一推,既可以爬出来,也可以让外面的人进入地道;若敌人发现洞口,进入地道,地道内的人可以利用内部设置的观测系统,通过枪眼观察敌人的动向,找机会消灭敌人,让进入地道内的敌人无路可逃。
  在具体挖掘时,旷伏兆还指示任子木等基层领导,要他们经常向有经验的群众请教,集思广益,取得更大的效果。遵照旷伏兆的指示,任子木等在广大军民的支持下,筑成了结构复杂、功能齐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下长城”。
  在修筑过程中。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气和饮水难题,负责地道设计的人员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自然物。如烟囱、水井、墙顶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村边、街道、院落一些有利于发挥火力的角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并将其与地道连接起来。遇到敌情,能将敌人全歼的就全歼,不能全歼的,消灭一部分敌人后,再进入地道与敌人斗争,直到把敌人拖垮、拖死,最后达到歼灭的目的。
  为了配合地道作战,更有利地打击敌人,有的游击队员想出了更好的办法。他们在村庄通往村外的路口,用砖和土坯砌成了留有错缝的两道影壁墙,如果顺着道路平视,像是墙将道路堵死了,实际上还有一米多宽的间隙,不仅人可以通过,马车也可以通过,在墙上设置有多处隐蔽的射击孔,只需派一个战斗小组据险坚守,就可大量杀伤敌人,让村内的人有充分进行抵抗和撤退的时间。
  有的村庄在临街的建筑物和敌人必经路口附近设置了很多射击孔,平时当作伪装不用,一旦发现敌情,将之一推即开。各射击孔可以互相策应,组成交叉的火力网。在一些大点的院落里,用地道将其连接起来,可以互 相支援。有的房顶与房顶之间用梯子搭成桥连接起来,成了房连房、街连街,地上、空中都可以互相通过、互相支援的立体防御体系。
  随着地道战实战经验的积累,旷伏兆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了不断的试验、改进,许多村庄都修筑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战斗地道。这样,根据地形成了一个村村是阵地,被誉为“天(房顶上)、地(地面)、阴(地下的)三通”的杀敌堡垒。而这些地道设施,一旦在进行作战时,又成了军政机关领导人指挥作战的临时场所。
  短短几个月,一套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作战方略,在足智多谋的旷伏兆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得以迅速贯彻实施。整个第十军分区的辖区内,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作战系统。这种被称作“地下长城”的地道网,成了八路军与敌军进行斗争的重要依托。
  地道战开展起来,地雷的埋设也一天比一天普遍起来,给敌人增加了更大的威胁。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游击队员和民兵埋设了自制的地雷:有的是“踩雷”,敌人一踩就响:有的是“拉线雷”,游击队员躲在暗处观察,一旦敌军进入雷区的杀伤范围内,就迅速拉响地雷,并发起攻击,让敌人躲不及、跑不掉……我军撤人地道后,地雷没有随着撤退,还埋在很多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当时有的院子里设有假门,敌人推了一扇,是个死的,旁边又一扇门,再推时,门开了,地雷也响了;敌人到鸡窝里抓鸡,地雷从鸡窝里响了;到柴禾垛里抱柴禾,柴禾垛里的地雷又响了……
  根据地军民的这种新的反“扫荡”战术,开始并没引起日军多大的重视。后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扫荡”中,日军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地道和地雷的完美结合,令日军心惊胆颤,每次进入根据地的村子内时,常常会禁不住地产生畏惧心理:有的到了村前侧足而立,不敢向前迈进:有的见到村里交错的房屋、建筑就不知所措,乱了方寸:有的指挥官气急败坏,督促士兵前进,用刺刀逼着士兵进院、下井、下地道……日军官兵纷纷惊呼遇到了“奇幻战争”。
  就这样,旷伏兆第十军分区的“地道战”威名迅速传遍冀中乃至整个中国,令日军闻风丧胆。各革命根据地纷纷仿效。一时间,冀中地道纵横交错,组成了复杂的地下长城。旷伏兆所在的冀中警备旅,也因擅长地道作战被称为“地道部队”。在后来的北阳堡战斗中,警备旅充分发挥了地道战的威力,一天之内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日伪军的连番进攻,被群众称为“神兵”。当地人将这次战斗编成《神兵》快板书,几十年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并成为佳话。
  
  鞠躬尽瘁,为革命死而后已
  
  解放战争期间,旷伏兆先后参加了正太、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的指挥工作,配合兄弟部队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1949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六十七军政治委员。4月,他率部参加了攻克太原的战役。
  1950年底,旷伏兆与时任军长的老乡李湘率六十七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旷伏兆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政治委员兼第六十七军政治委员。
  朝鲜战场上,旷伏兆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天赋,克服了巨大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951年,旷伏兆领导的六十七军先后粉碎了美韩军队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歼敌17000余人;随后在朝鲜金城战役中又多次粉碎美军的进攻,战果辉煌。1954年,旷伏兆升任十九兵团政委。
  在1955年共和国首次授勋仪式上,旷伏兆以其为共和国建立所做出的卓著功绩,被授予中将军衔。旷伏兆时年41岁,成为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之一。
  1958年3月旷伏兆回国后进入高等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中共党史和军事学。1960年3月转到地方,担任地质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在组织领导地矿、石油开发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1968年,他遭到林彪反党集团的打击迫害,被下放到江西省峡江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5年春,被中央军委任命为空军副政委。1978年5月,旷伏兆调任铁道兵第二政委,主持铁道兵党委的日常工作,为我军铁道部队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83年,积劳成疾的旷伏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仍念念不忘人民军队的发展和祖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96年6月4日,旷伏兆将军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责任编辑 晏蔚青
其他文献
[1]Goodman R E Method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 Discontinuous Rocks[M].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1976[2]Cundall P A. A computer model for simulating progressi
期刊
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法,研究了露天台阶爆破中不同台阶高度情况下岩体位移及炸药爆炸能量分布特点,讨论了台阶高度增大可能出现的生产爆破问题.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台阶高度,可以
30多年前一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在一夜之间响彻全国城乡,霎时就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狂潮。有人说那是一场洗礼,有人说那是一场灾难。对那场运动的是非功过现
针对传统的BP网络学习算法的缺陷,研究一种动态学习算法.依据人工神经网络的一般原理,利用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功能,实现了综放回采巷道的锚杆支护设计.结果表明,网络的设计结果
将多种来源粳稻恢复系杂交选育的新恢复系与野败型粳稻不育系进行配组,筛选出了一批育性良好的组合,其每株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多于对照,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