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我国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却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如何在外生比较优势一定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内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提升农业际竞争力需要加强教育。
【关键词】农业国际竞争力 内生比较优势 技术创新 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莫过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这五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居世界前列,是同他们教育事业的繁荣密不可分的。在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发展各类教育,因此,研究分析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借鉴发达国家在教育投入上的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单纯依据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逐渐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组织员工学习相关的规定和准则,使员工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关于农产品质量检验的标准,与此同时,鼓励员工创新,开发新产品,或产品生产的新工艺,鼓励员工搞发明。21世纪国际间产品的竞争其实也是一种产品文化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在进行生产的同时认识到文化的影响作用,做出自己的特色,这也要求我们掌握足够的知识,因此,与其说是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知识的竞争。
一、国内外农业教育的比较
在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中,在刘春香提出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中,农业劳动者素质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见图1)。
我国拥有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但是,如何将这些人力储备转换为人才资源,将左右着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舒尔茨认为,教育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主要形式。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教育作为富国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经费呈现递增趋势。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规模已经有了显著的增长,投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总体来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NP的比重却是逐年递减的,见表1。
居民文化程度高的国家,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从而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就高,比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法国、德国和日本。在法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的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而我国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市、区)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比重高达87.8%,初中以上程度的劳动力仅占12.2%,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仅80%的劳动力没有特别的技能,只有14%的劳动力掌握了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2.8%掌握了驾驶技术,3.2%掌握了农业技术。
二、我国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讲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不是仅仅多增加几台设备,它更多的是需要员工素质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识不到位,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农业人才知识更新滞后。人才聚集,环境是吸引力,但我国的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效率低,农业产业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但不能吸引外部人才进入,甚至本来就稀缺的农业人才资源还逆向流出。没有把职工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认为培训工作是走形式,走过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财力、物力、人力。与此同时,作为受训人员,对于培训过程也没有给予重视,学习不主动,不积极,甚至把培训过程作为交朋友、联络感情的过程,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第二,在培训投入方面,国家规定的“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一般没有落实,而目前国家投资实施的涉农项目,基本是对设施、设备、仪器等硬件方面的投入,而没有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面的支出,尽管如此,对设施、设备、仪器的投入也不能做到完全覆盖全部乡村,一些地方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差、设施陈旧、很少组织教学活动,在西部地区,村级农民技术学校几乎还是空白,经费的短缺,也严重影响了各类培训的正常进行。
第三,培训员工不能做到“按需培训”,培训内容与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脱节,对农业人才的培训,在内容上仍然比较落后,不能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对于一些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管理和经营的新方法、新理念等适应时代要求的业务知识培训没有跟上。另外,在培训时,方式过于单一,形式不够灵活,仍然采取“满堂灌”、“填鸭式”培训,不能够根据农业所需的不同人才的各自特点和需求制定分门别类的培训方案。
第四,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没有或很少受过高等教育,在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与国外管理人才存在相当的差距。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不能够有效地把握。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因循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依靠经验,只顾眼前,没有长远的眼光,这一系列弊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训的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农民技术教育,当前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农民所显出来的问题实质是农村人力资源如何更好的开发的问题,其中许多都是如何加强农民技术教育问题。建立农业系统全员教育和终生教育体系,不断更新观念,认识到教育培训不是消费,而是一种积极性投资。
第二,针对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方法单一,形式不活的情况,应积极探讨培训新思路,创新培训新方法。根据职业年龄、文化心理特点和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和经营知识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讲授、客座、咨询、专题研讨、考察、案例分析等相结合,改变原来的灌输式教育,同时,鼓励学员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提出来,与专家、老师共同探讨,他们或者把同类问题的农民召集起来办短训班,或者接受咨询和登门指导,从而能够使其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速成性、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加强基础教育建设以及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基于政府特殊的地位,政府在政治博弈、制度安排、资源动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针对目前一些地方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差、设施陈旧、很少组织教学活动,在西部地区,村级农民技术学校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投资,多方面筹措经费,对于投资于教育设施的各种项目给予大力的支持,逐步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乃至社会共同投资的多元化人才培训投入格局,加大对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
第四,加强农业中观经营主体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和组织能力。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农业在市场上采取何种竞争策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组织员工参加培训的同时,也可不定期的组织公司管理人员学习,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自身领域最新的技术及信息,合理安排组织生产。
第五,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成立各类农业团体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荷兰全国有39个农技推广站,每站有工作人员25-30个专家,丹麦、美国、日本也有类似的组织,日本还专门设置了“经营传习农场”,帮助农民获得独立经营能力。
四、结论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很多,教育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通过教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能够使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匡远配、曾福生、刘战军:经营主体创新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激励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6).
[2]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体制改革,2002(4).
[3]董海英: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路艳娇:发达国家开展农民技术教育的主要经验及借鉴[J],成人教育,2006(3).
[5]辰安:农产品如何与“狼”共舞[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31).
[6]刘春香: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农村经济,2006(5).
[7]沈明其、姜立辉:WTO“绿箱”政策与中国农民教育培训[J],甘肃农业,2005(6).
[8]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2003(1).
[9]易钢、游珍、戴育滨、刘月秀、张家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关键词】农业国际竞争力 内生比较优势 技术创新 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莫过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这五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居世界前列,是同他们教育事业的繁荣密不可分的。在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发展各类教育,因此,研究分析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借鉴发达国家在教育投入上的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单纯依据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逐渐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组织员工学习相关的规定和准则,使员工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关于农产品质量检验的标准,与此同时,鼓励员工创新,开发新产品,或产品生产的新工艺,鼓励员工搞发明。21世纪国际间产品的竞争其实也是一种产品文化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在进行生产的同时认识到文化的影响作用,做出自己的特色,这也要求我们掌握足够的知识,因此,与其说是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知识的竞争。
一、国内外农业教育的比较
在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中,在刘春香提出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中,农业劳动者素质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见图1)。
我国拥有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但是,如何将这些人力储备转换为人才资源,将左右着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舒尔茨认为,教育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主要形式。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教育作为富国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经费呈现递增趋势。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规模已经有了显著的增长,投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总体来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NP的比重却是逐年递减的,见表1。
居民文化程度高的国家,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从而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就高,比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法国、德国和日本。在法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的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而我国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市、区)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比重高达87.8%,初中以上程度的劳动力仅占12.2%,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仅80%的劳动力没有特别的技能,只有14%的劳动力掌握了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2.8%掌握了驾驶技术,3.2%掌握了农业技术。
二、我国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讲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不是仅仅多增加几台设备,它更多的是需要员工素质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识不到位,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农业人才知识更新滞后。人才聚集,环境是吸引力,但我国的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效率低,农业产业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但不能吸引外部人才进入,甚至本来就稀缺的农业人才资源还逆向流出。没有把职工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认为培训工作是走形式,走过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财力、物力、人力。与此同时,作为受训人员,对于培训过程也没有给予重视,学习不主动,不积极,甚至把培训过程作为交朋友、联络感情的过程,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第二,在培训投入方面,国家规定的“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一般没有落实,而目前国家投资实施的涉农项目,基本是对设施、设备、仪器等硬件方面的投入,而没有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面的支出,尽管如此,对设施、设备、仪器的投入也不能做到完全覆盖全部乡村,一些地方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差、设施陈旧、很少组织教学活动,在西部地区,村级农民技术学校几乎还是空白,经费的短缺,也严重影响了各类培训的正常进行。
第三,培训员工不能做到“按需培训”,培训内容与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脱节,对农业人才的培训,在内容上仍然比较落后,不能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对于一些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管理和经营的新方法、新理念等适应时代要求的业务知识培训没有跟上。另外,在培训时,方式过于单一,形式不够灵活,仍然采取“满堂灌”、“填鸭式”培训,不能够根据农业所需的不同人才的各自特点和需求制定分门别类的培训方案。
第四,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没有或很少受过高等教育,在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与国外管理人才存在相当的差距。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不能够有效地把握。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因循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依靠经验,只顾眼前,没有长远的眼光,这一系列弊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训的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农民技术教育,当前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农民所显出来的问题实质是农村人力资源如何更好的开发的问题,其中许多都是如何加强农民技术教育问题。建立农业系统全员教育和终生教育体系,不断更新观念,认识到教育培训不是消费,而是一种积极性投资。
第二,针对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方法单一,形式不活的情况,应积极探讨培训新思路,创新培训新方法。根据职业年龄、文化心理特点和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和经营知识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讲授、客座、咨询、专题研讨、考察、案例分析等相结合,改变原来的灌输式教育,同时,鼓励学员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提出来,与专家、老师共同探讨,他们或者把同类问题的农民召集起来办短训班,或者接受咨询和登门指导,从而能够使其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速成性、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加强基础教育建设以及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基于政府特殊的地位,政府在政治博弈、制度安排、资源动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针对目前一些地方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差、设施陈旧、很少组织教学活动,在西部地区,村级农民技术学校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投资,多方面筹措经费,对于投资于教育设施的各种项目给予大力的支持,逐步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乃至社会共同投资的多元化人才培训投入格局,加大对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
第四,加强农业中观经营主体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和组织能力。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农业在市场上采取何种竞争策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组织员工参加培训的同时,也可不定期的组织公司管理人员学习,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自身领域最新的技术及信息,合理安排组织生产。
第五,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成立各类农业团体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荷兰全国有39个农技推广站,每站有工作人员25-30个专家,丹麦、美国、日本也有类似的组织,日本还专门设置了“经营传习农场”,帮助农民获得独立经营能力。
四、结论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很多,教育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通过教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能够使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匡远配、曾福生、刘战军:经营主体创新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激励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6).
[2]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体制改革,2002(4).
[3]董海英: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路艳娇:发达国家开展农民技术教育的主要经验及借鉴[J],成人教育,2006(3).
[5]辰安:农产品如何与“狼”共舞[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31).
[6]刘春香: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农村经济,2006(5).
[7]沈明其、姜立辉:WTO“绿箱”政策与中国农民教育培训[J],甘肃农业,2005(6).
[8]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2003(1).
[9]易钢、游珍、戴育滨、刘月秀、张家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