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学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艺术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不只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新音乐课程标准里指出并强调,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要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素养 艺术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76-03
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其本质是审美教育,它具有整和人格力量的作用。音乐教学就是使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在学习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音乐素养。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大使命,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培养幼儿素质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从客观上对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音乐素养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需要長时间的坚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幼专生的音乐素养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提高幼专生对音乐素养的认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你选择的音乐的类型,演唱的歌曲的风格,会感染你的情绪,陶冶你的情操,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美妙的音乐对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净化心灵,使人健康向上。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艺术是优美动听的声音及精美绝伦的音乐形式完美结合,是有规律的乐音体系,要依靠听觉来感知所运用的声音。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熏陶与教育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情感,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对“音乐素养”是这样定义的:“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而音乐素养是多维的有效理解,而后者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的和处于情境中的”。
音乐素养是一门音乐基础课,是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必须掌握的,就如同写作里不可或缺的汉字、词语及语法结构。音乐教学中音乐素养的体现是音乐的基石。众所周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想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学才不会显得被动、盲目,才能提高认识。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好音乐理论知识,才能顺利打开音乐的大门,通往音乐的殿堂,学好音乐。对事物的认知要从本质上理解学习,从而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音乐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并学习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忽略教授音乐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仅用唱歌、弹奏音符的形式来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是微不足道的,应在理论的学习基础上去拓展音乐的空间,展现音乐的魅力,创造音乐,使之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学习音乐素养的学生,具备听辩、即兴视唱、视奏、理解、表现音乐四项能力,如果缺乏音乐素养就不能学好音乐。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具备音乐素养就只能机械地弹奏和歌唱,就无法真正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所以,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具备音乐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音乐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是音乐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与挖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功能,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来进行对学生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一)编配有代表性的节奏型,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要为歌曲编配好的伴奏,就要改掉过去简单反复的机械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尝试。我们要求学生配奏的儿歌都具有创造表性,不能一味地照搬。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节奏,选择创作相对固定和典型的节奏型运用于所编配的歌曲。
例如:在歌曲《嘀哩嘀哩》这一课中,曲子的第一部分的节奏主干是:
笔者让学生用这一句型创造伴奏音型,要求一边打拍子一边说出自己创造的音型,引导学生用节奏及力度对比来体现这一想象中的情节。节奏伴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节奏的组合运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节奏的能力。通过身体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充分运用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来体现春暖花开的情景。这样,情感也充分表达出来了,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除了编配伴奏音型,也可以是乐器伴奏、由人声或其他声源形成的伴奏。学生模仿火车呜呜呜的声音或是有效地利用一些瓶盖等资源来分组表演,他们的创造具有个性。在丰富的伴奏形式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升,并且促进了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形成,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与愉悦。
(二)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幻灯、诗歌等多样的、灵活的歌唱教学方法,将想象和联想融入学生的音乐感受与生活体验。教师的讲解力求简洁、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在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到感受与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例如:在学唱“五线谱带词视唱”《谁会这样》这首歌曲时,笔者将学生分成三组,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即兴创编歌词,通过创编表演的动作来表现歌曲意境,要求不改变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在表演中,学生边唱边跳,大胆地表现出了对歌曲的独特理解,音色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着实地渲染了课堂的气氛,充分领略到了音乐的魅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音乐创作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在学习和体验别人作品的同时,学会运用音乐的基本要素去形象的表达自身的音乐思想。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在音乐学习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音乐表现的实践性较强,能够体现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歌唱自信心的培养,提升学生演奏能力及艺术表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感受到情感的陶冶。
课堂教学是学生音乐学习及表现的一个主要场所,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通过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使学生正确而完美地表现出一首歌曲的情感。例如训练正确的呼吸、科学的发声、自然而美妙的声音等。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让他们在参与表现时充分体会到愉悦感,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对音乐审美趣味的感受体验。例如:一年级声乐作品《大海啊故乡》的这首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对大海的热爱,进而延伸到對故乡、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在教学中,当学生初步掌握好这首歌曲,把握好音准和节奏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有了自信,提高了演唱的积极性;深入学习这首歌曲时,笔者让学生带着对大海、母亲、故乡深深的爱,真诚的感谢及回报来演唱,体会的自然美妙的声音带来的享受,此时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的审美趣味都得到了升华。
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聆听与鉴赏
音乐能让人产生美感,丰富人的精神境界。好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朝气蓬勃,具有鲜明、美好的音乐艺术形象,能够振奋人心、弘扬好风气。健康的、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能丰富人生,也可以深刻地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风貌。学生灵魂塑造的重要手段是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高尚优雅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力量,能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提升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逐渐形成良好的修养、性格、情操等。久而久之,爱憎分明的道德信念和情感便由衷地产生了。例如:《祖国,慈祥的母亲》《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抒情、优美的旋律里,结合播放有关歌颂国家的一些画面,学生欣赏美丽富饶的祖国,感受优美动听的音乐,看到人民的勇敢、勤劳,使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情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他们建设祖国,回报祖国的使命感。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鉴赏健康、高雅的音乐,使其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提高音乐素养。
四、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俗话说:“环境可以造就人”。好的环境可以塑造出好的人才。虽然音乐课堂教学是提升幼专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但是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课外的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在生活中感受音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健康、情感高雅、艺术魅力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不同场合中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编一些健康又有意义的文艺节目及开展一些专业的比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艺术联想和胆识。这些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的积极性,检验学习成果的很好的途径。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具备了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在公开场合为别人表演,就成为其音乐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经常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师评委听完后评头论足,也让学生之间自己检查对照,学生们兴趣极高。实践证明,这也是个极好的办法,既锻炼了学生上台表演的能力,又培养了自信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其实,不同教师的学生之间也可采取这种办法,检查教学效果、加强信息交流、切磋培养方法等,好处甚多。
总之,音乐教育的过程也是智育教育的过程,音乐素养的提高,还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作支撑。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才能顺利的、更好的完成音乐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幼专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周旷怡.幼师专业中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初探[J].音乐时空,2013,(07):187.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意何.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中国音乐学,2008,(01).
[5]许革平.增强自身感染力,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J].河南教育,2009,(12).
关键词:音乐素养 艺术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76-03
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其本质是审美教育,它具有整和人格力量的作用。音乐教学就是使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在学习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音乐素养。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大使命,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培养幼儿素质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从客观上对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音乐素养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需要長时间的坚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幼专生的音乐素养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提高幼专生对音乐素养的认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你选择的音乐的类型,演唱的歌曲的风格,会感染你的情绪,陶冶你的情操,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美妙的音乐对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净化心灵,使人健康向上。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艺术是优美动听的声音及精美绝伦的音乐形式完美结合,是有规律的乐音体系,要依靠听觉来感知所运用的声音。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熏陶与教育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情感,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对“音乐素养”是这样定义的:“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而音乐素养是多维的有效理解,而后者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的和处于情境中的”。
音乐素养是一门音乐基础课,是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必须掌握的,就如同写作里不可或缺的汉字、词语及语法结构。音乐教学中音乐素养的体现是音乐的基石。众所周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想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学才不会显得被动、盲目,才能提高认识。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好音乐理论知识,才能顺利打开音乐的大门,通往音乐的殿堂,学好音乐。对事物的认知要从本质上理解学习,从而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音乐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并学习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忽略教授音乐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仅用唱歌、弹奏音符的形式来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是微不足道的,应在理论的学习基础上去拓展音乐的空间,展现音乐的魅力,创造音乐,使之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学习音乐素养的学生,具备听辩、即兴视唱、视奏、理解、表现音乐四项能力,如果缺乏音乐素养就不能学好音乐。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具备音乐素养就只能机械地弹奏和歌唱,就无法真正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所以,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具备音乐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音乐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是音乐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与挖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功能,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来进行对学生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一)编配有代表性的节奏型,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要为歌曲编配好的伴奏,就要改掉过去简单反复的机械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尝试。我们要求学生配奏的儿歌都具有创造表性,不能一味地照搬。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节奏,选择创作相对固定和典型的节奏型运用于所编配的歌曲。
例如:在歌曲《嘀哩嘀哩》这一课中,曲子的第一部分的节奏主干是:
笔者让学生用这一句型创造伴奏音型,要求一边打拍子一边说出自己创造的音型,引导学生用节奏及力度对比来体现这一想象中的情节。节奏伴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节奏的组合运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节奏的能力。通过身体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充分运用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来体现春暖花开的情景。这样,情感也充分表达出来了,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除了编配伴奏音型,也可以是乐器伴奏、由人声或其他声源形成的伴奏。学生模仿火车呜呜呜的声音或是有效地利用一些瓶盖等资源来分组表演,他们的创造具有个性。在丰富的伴奏形式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升,并且促进了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形成,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与愉悦。
(二)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幻灯、诗歌等多样的、灵活的歌唱教学方法,将想象和联想融入学生的音乐感受与生活体验。教师的讲解力求简洁、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在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到感受与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例如:在学唱“五线谱带词视唱”《谁会这样》这首歌曲时,笔者将学生分成三组,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即兴创编歌词,通过创编表演的动作来表现歌曲意境,要求不改变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在表演中,学生边唱边跳,大胆地表现出了对歌曲的独特理解,音色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着实地渲染了课堂的气氛,充分领略到了音乐的魅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音乐创作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在学习和体验别人作品的同时,学会运用音乐的基本要素去形象的表达自身的音乐思想。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在音乐学习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音乐表现的实践性较强,能够体现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歌唱自信心的培养,提升学生演奏能力及艺术表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感受到情感的陶冶。
课堂教学是学生音乐学习及表现的一个主要场所,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通过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使学生正确而完美地表现出一首歌曲的情感。例如训练正确的呼吸、科学的发声、自然而美妙的声音等。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让他们在参与表现时充分体会到愉悦感,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对音乐审美趣味的感受体验。例如:一年级声乐作品《大海啊故乡》的这首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对大海的热爱,进而延伸到對故乡、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在教学中,当学生初步掌握好这首歌曲,把握好音准和节奏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有了自信,提高了演唱的积极性;深入学习这首歌曲时,笔者让学生带着对大海、母亲、故乡深深的爱,真诚的感谢及回报来演唱,体会的自然美妙的声音带来的享受,此时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的审美趣味都得到了升华。
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聆听与鉴赏
音乐能让人产生美感,丰富人的精神境界。好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朝气蓬勃,具有鲜明、美好的音乐艺术形象,能够振奋人心、弘扬好风气。健康的、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能丰富人生,也可以深刻地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风貌。学生灵魂塑造的重要手段是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高尚优雅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力量,能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提升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逐渐形成良好的修养、性格、情操等。久而久之,爱憎分明的道德信念和情感便由衷地产生了。例如:《祖国,慈祥的母亲》《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抒情、优美的旋律里,结合播放有关歌颂国家的一些画面,学生欣赏美丽富饶的祖国,感受优美动听的音乐,看到人民的勇敢、勤劳,使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情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他们建设祖国,回报祖国的使命感。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鉴赏健康、高雅的音乐,使其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提高音乐素养。
四、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俗话说:“环境可以造就人”。好的环境可以塑造出好的人才。虽然音乐课堂教学是提升幼专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但是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课外的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在生活中感受音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健康、情感高雅、艺术魅力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不同场合中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编一些健康又有意义的文艺节目及开展一些专业的比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艺术联想和胆识。这些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的积极性,检验学习成果的很好的途径。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具备了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在公开场合为别人表演,就成为其音乐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经常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师评委听完后评头论足,也让学生之间自己检查对照,学生们兴趣极高。实践证明,这也是个极好的办法,既锻炼了学生上台表演的能力,又培养了自信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其实,不同教师的学生之间也可采取这种办法,检查教学效果、加强信息交流、切磋培养方法等,好处甚多。
总之,音乐教育的过程也是智育教育的过程,音乐素养的提高,还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作支撑。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才能顺利的、更好的完成音乐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幼专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周旷怡.幼师专业中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初探[J].音乐时空,2013,(07):187.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意何.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中国音乐学,2008,(01).
[5]许革平.增强自身感染力,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J].河南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