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中的舵手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i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夜日记》是叶利钦继《我的自白》、《总统笔记》之后最新的一本自传。这本厚厚的自传,记述了1996年到1999年叶利钦执政后半期风风雨雨。这一时期,俄罗斯的社会结构持续突变,政治事件频频发生,经济危机险象环生,党派斗争如火如荼,车臣战争烽烟四起。而身处漩涡中心的“舵手”叶利钦,居然临危不乱、从容自如,带领着俄罗斯这架庞大而破旧的马车,安全行驶到了20世纪最后的一个驿站。
  这本“绝对主观”的“个人纪录”,与官方历史和媒体报道相比,更接近于事件真实的内核,也更接近于主人公心灵的感受。对于俄罗斯民众来说,书中第一次公开呈现的许多高层决策,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对于那些异国的观察者来说,这本回忆录是重要的历史文献,每一章节都富于传奇性。它对中国这样同处变革中的国家来说,则更具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镜鉴意义。因此,在这本自传热销俄罗斯之后不久,它的中文版本就在中国出版了——这一次,中国出版界展示出了罕见的高效率。
  
  最后的忏悔
  
  20世纪的最后一天,叶利钦抢占了世界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这次,不是惊天动地的政变消息,不是宣布总理和内阁的更换,而是叶利钦自己真正急流勇退了。
  在尚未结束总统任期的时刻,在新千年对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叶利钦却毅然决定提前辞职,将权力交给年轻一代领导人。自古以来,没有不热爱权力的领袖,叶利钦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他深思熟虑之后,还是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们以及那些已经当政多年的人们应该引退”。他希望、并且实际也是如此:对于制度逐渐完善的俄罗斯来说,最高领导的去留将不再引发一场地震。就好像在一艘素质优良的轮船上,舵手的更换并不影响其航向一样。在极权主义体制下,领袖的去留、生死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令整个国家陷入动荡的危机之中;而在民主体制下,领袖的变动是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政府照常运转,百姓照常生活。叶利钦改变苏俄“人治”的历史,尽管他本人堪称一名“政治强人”。
  新世纪的俄罗斯需要新的面孔。
  这一天,叶利钦向全国人民发表了辞职的电视讲话。这个讲话既没有总结自己的历史功绩,也没有炫耀自己的巨大贡献;既没有辱骂长期仇视的政敌,也没有对未来提出宏大的展望。那么,他讲话的重点是什么呢?
  是歉意,是真诚的歉意。
  是忏悔,是最后的忏悔。
  叶利钦在电视讲话中说:
  “我想请求你们原谅,因为有许多我们共同的愿望都没有实现。那些我们曾认为很容易的事情完成起来实际上却十分艰难。我请求你们原谅我,因为我没有实现某些人的愿望,他们相信我们可以轻易地从灰色、停滞、极权的过去,一跃而进入光明、富裕、文明的未来。我自己也曾相信一切都可以一蹴而就,仿佛轻松一跃就可以越过所有困难。
  事实上没能一跃而过。在这一点上我太幼稚。有些问题极其复杂。我们是在不断犯错误和经历失败的同时向前迈进的。在这一时期许多人都受到了震荡。
  你们每个人的痛楚都引起了我心中的苦楚。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心力交瘁,我总在考虑,为了让人们能够过得更轻松一点、更好一点,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对我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任务。”
  叶利钦请求他的人民原谅他。也许,依然会有不少人不会原谅他——那些在叶利钦时代失去权力和财富的人,以及生活质量有所下降的人。然而,更多的人会原谅他、会理解他、会支持他——那些不再生活在恐惧之中的人,那些呼吸着自由的空气的人。我相信,后者的人数会是前者的若干倍。希望回到那个一听见夜半的敲门声便跳楼自尽的时代去的人,是极少数。
  忏悔需要勇气,忏悔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呼唤。毕竟,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叶利钦是第一个公开忏悔并请求谅解的领导人。在长达70年的苏联政权中,每一代领导人都是全能的独裁者,他们或者牢牢掌握权力直到死亡,或者在阴谋诡计中丧失权力、甚至丧失生命。他们被官僚机器吸去了灵魂,他们本人也成为绞肉机上的一颗螺丝钉。
  权力来自于阴谋,而不是来自于选举和宪法。以斯大林为代表的独裁者们,不必对空洞的“人民”负责——“人民”像鱼网中的鱼儿一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无所不在的克格勃特务们监控着。一旦哪个“人民”有了不听话的倾向,专政机器立刻便将他送进集中营。从此,他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消失了。古拉格群岛遍布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索尔仁尼琴的巨著所描述的,仅仅是它冰山的一角。因此,领袖是不会害怕“人民”的,只有“人民”害怕领袖。“人民”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都把领袖的头像挂在厅堂里——很久以前,那儿是悬挂上帝圣像的地方。
  当人间的领袖僭越了天上的上帝地位,将自己塑造成为无所不能的“神”的时候,老百姓的灾难也就降临了。差点成为神职人员的斯大林,残害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众,至死也不曾忏悔。他死去的那一刻,双目圆睁,似乎还想紧紧抓住那被鲜血浸透的权力宝杖。他带着他的罪孽直入地狱的最底层。
  相比之下,叶利钦的讲话让我深受感动。叶利钦将自己恢复到一个有限的“人”的地位上。既然总统也是一个普通的人,那么他也会犯错误,他也有自己的盲点和误区。叶利钦“退却”的这一步、“还原”的这一步,是平凡的一步,也是伟大的一步。这一步,在俄罗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有人说,叶利钦玩弄的是政治家的手腕,他是在作秀。也有人说,叶利钦以退为进,目的是让自己执政期间的失误不被追究。对于这些说法,我都不敢苟同。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成功依靠的是胸襟和气魄,而不是权谋与机巧。作为俄罗斯第一任民主选举的总统,叶利钦深刻地意识到,他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宪法,来自于荣耀的上帝。因此,他避免了像那些独裁者一样,“一不小心”就自我无限膨胀了,就把自己当作人民的恩人和父母了。
  那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了叶利钦讲话的场面。他因为悔过而自信,他因为坦率而真诚。他的眼神温和,他的银发“一丝不苟”。他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他的愧疚也正是他的光荣。我想起了《圣经》中所说的:
  凡事受了责备,就是被光显明出来,因为一切能显明的就是光。
  是的,作为一个领袖人物,要让民众恐惧,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要让民众爱戴,却难于上青天。后者,叶利钦部分地做到了——至少,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没有一个领袖能够做得像他这样好。
  
  俄罗斯的将军们
  
  叶利钦在书中写到了若干名俄罗斯的著名将领,有褒有贬,评价不一。像列别德、科尔扎科夫等身兼将军和政治家两重身份的高级官员,与叶利钦之间时亲时疏,有分有合,关系错综复杂。对那些已经分道扬镳的朋友和部下,叶利钦试图心平气和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一直维持着一种政教合一的、军事独裁的权力体制。沙皇要保持绝对的权威,首先必须获得军队的效忠。而那些被推翻的沙皇,十有八九都是因为没有跟军队搞好关系,而被自己豢养的近卫军拉下马、甚至处死了的。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也是首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军队的哗变开始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由逊位到被幽禁,由被流放到被枪杀,这样的命运,事前他岂能有所预料?
  在斯大林时代,独裁者对待将军们的政策是“恩威并施”。对斯大林个人无限忠诚的、没有野心的将军,即使平庸和愚昧,也能够平步青云,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比如伏罗希洛夫;而那些个性鲜明、独当一面的将军,即使战功赫赫,也会招来功高震主之嫌,最后惨遭处死,比如图哈切夫斯基。
  军队与特务机关之间,相互独立而对立。两大势力都争着向斯大林献媚。就好像两个淘气的孩子,争先恐后地向大人撒娇、告状。斯大林正是通过这种巧妙的平衡术,有效地控制住了军队、控制住了桀骜不训的将军们。他让克格勃监视军队,又让军队威慑克格勃。斯大林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或者听从军队的汇报,削减克格勃过度膨胀的权力;或者听从克格勃的汇报,将叱咤风云的将帅投进监狱。总而言之,宪法是一纸空文,选举也是走走过场,这个庞大的帝国,根基却是军队和特务的暴力统治。
  叶利钦在书中谈到一部俄罗斯著名影片《太阳灼人》。这部影片以冷峻的风格,细致入微地反映了斯大林时代对人性残酷的戕害,也揭示了斯大林“平衡术”的秘密。叶利钦特意描述了影片中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一位红军将领被送往克格勃总部,他已经被打得鼻青脸肿,鼻梁骨也断了。就在半个小时前,此人还是一个民族英雄,可是现在什么都不是了:精神完全崩溃,禁不住地嚎啕大哭,鲜血、鼻涕、眼泪。这是谁干的呢?不过是三个克格勃人员。
  叶利钦追问道:“怎么会这样?这是什么时代?一个勇于指挥千军万马、不畏世界大战,甚至期望这场世界大战的强人居然在瞬息之间变得一钱不值,消失了,而他的全部希望就是给斯大林打电话!”
  原因在哪里呢?叶利钦有自己的回答:“如果颇有名望的红色将领不枪杀平民、不宣布对造反的农民和哥萨克采用全面的恐怖手段、不将某些社会阶层整个儿连根清除,也许,而后他们也不会可耻地被送上囚车?”说到底,还是将军们自作自受。他们背弃了人民,他们自己也沦落为独裁者的玩偶。
  那么,在新的俄罗斯,将军们应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1991年的“八月政变”,是一次企图将苏联拖回旧时代去的、不得人心的尝试。军方的高级将领们正是策划、支持与实施这次政变的主力。政变失败以后,军队逐渐退出国家的政治生活。在新宪法的规定中,军队成为一只真正的国防力量,而不再是国内权力斗争中的关键砝码。
  叶利钦指出,在90年代初期,万能的克格勃垮台了,政治自由在俄罗斯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于是许多戴着肩章的人各自采用自己的方式利用了这种自由。叶利钦揭示说:“90年代初确实存在着军事叛乱、国内战争的危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避免了这种危险呢?
  还是叶利钦解开了这个谜底——“是社会的内部稳定性起了阻碍的作用”。军人干政是专制制度自身孕育的一颗毒瘤,专制制度本身无法克服它。它将与专制制度相伴始终。而它的天敌正是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一道牢固的“防火墙”,正像叶利钦所说的那样:“年轻的民主国家很快就具有了抵制将军‘病毒’的内部免疫力,这些病毒就是骚乱、笼络平民的手段、立即成为众人统帅的欲望。新俄罗斯的言论自由和政策法规,的确构成了对这种危险真正的抗衡。”
  适应新时代的新政治家,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坚定的民主理念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旧日在权术运作中成长起来的将军们。叶利钦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政治家,需要具备的品质不是善于跟踪敌人和把政界分为‘自己人’和‘异己人’的这种能力。”
  当民主制度逐渐巩固之后,将军们回到了他们自己的岗位上。人民安居乐业,将军和士兵也各居其位。而叶利钦所期望看到的具有“高尚的气度、文化修养、某种内在的精神支柱”的新型的将军们,正出现在俄罗斯的地平线上。
  
  透明的账户
  
  在这本回忆录中,叶利钦公开了自己的私人账户。据我所知,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公开自己的财政状况的国家元首。
  在沙皇时代,“朕即国家”,沙皇的私人财产与国库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沙皇可以随心所欲地挪用国库的存款为自己修建巨大的宫殿。没有人敢于“说不”。给“家国不分”的沙皇当财政大臣,是一件真正的苦差使。
  在斯大林时代,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斯大林简朴而严肃。这样一位领袖,大概不会有“贪污腐败”的行径。因此,有人说,斯大林的性格固然残酷而冷漠、斯大林的政策固然有过失误与偏差,但是斯大林本人是廉洁的、朴素的,他的个人生活是值得起推敲的。然而,许多曾经接触过斯大林的人士撰写的回忆录有力地否认了这一点。斯大林其实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即使在大饥荒年代里,斯大林在别墅里举办晚会,场面简直就是“酒池肉林”,连西方国家的来客也叹为观止。难怪受到斯大林热情接待的英国作家萧伯纳,回国之后会对媒体说:“谁说苏联饿死人了?苏联比英国还要富有。”
  而在斯大林死后,警卫打开他的保险柜,发现里面有天文数字般的巨款。这笔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领袖拿它又有什么用处,人们不得而知。这一细节充分说明:对于斯大林这样的独裁者来说,国库与他私人的财产没有什么分别。苏联领土上所有的一切,都归他所有、都由他裁决。制度的不透明,使得帷幕背后、保险柜之中,都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贪污腐败之风到处盛行,被揭发出来的人也很少丢官,因为最高领袖本人就是一个腐败分子。有一次,勃列日涅夫同助手讨论普通公民工资过低的问题,他说:“你们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没有任何人是靠工资过活的。我记得年轻的时候,为了上学去卸火车挣钱。知道我们是怎么干活的吗?卸下三个麻袋或箱子的货扔到那边,一个麻袋留给自己。全国的人都这样干的嘛。”勃列日涅夫用以维系各级干部的不是理想和信念——他自己也不相信“共产主义”有实现的那一天,而是现实利益——也就是贪污腐败的机会。他知道,官员们越贪污,他通过克格勃掌握了他们贪污的证据之后,他们惟一的选择就是对自己忠心耿耿。
  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加琳娜,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腐败风气。与热爱名车的父亲不同,她喜爱黄金、钻石和名贵的古董。她常常跟内务部长的妻子一起,到商店购买大批贵重首饰。她们的“买卖”闻所未闻地奇特,她们交给商店的不是钞票,而是两张纸条,上面写着保证近日来还账,还有她们的签名。商店的经理吓得瑟瑟发抖。这个“近日”恐怕是遥遥无期的。
  民主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即使是最高领导人,也必须像普通公民一样申报财产、依法纳税。在欧美国家,政府首脑这样做,不会得到人民的赞美——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那些在正在经历制度转型的国家,领导人这样做了,却能够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对法治的完善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比如在实行“阳光政策”的韩国,比如在与腐败作斗争的俄罗斯。
  官员们财产状况的透明度与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度,两者是同步的。研究腐败问题的专家斯蒂芬•莫尔指出:“民主依赖于消息灵通的民众能够参与公共政策,而又不担心回受到法律惩罚,除非他们的指责是恶意中伤,这取决于民众不在过度保密造成的无知状态中受到严重伤害。”在苏联时代,没有多少公民会积极参与投票等政治生活,因为高层人物的所作所为完全在黑幕背后。公众的冷漠是独裁者们逼迫的。因此,对于叶利钦来说,恢复公众的信任和信心,首先就得从自己做起。
  叶利钦在书中坦诚地写道:
  “我没有有价证券、股票和期票,没有位于国外的不动产和私人地皮,没有外国账户,没有宝石,没有油井,也没有游艇、飞机和直升机。我的妻子和女儿们从未在瑞士、英国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银行里开过账户,从未买过外国公司的股票,也没有位于国外的城堡、别墅、地皮、工厂和矿井。所有一切都从未有过,现在也没有。”
  “那么我有多少钱呢?在这里应该用准确到戈比的数字来说话,为此我拿出我最后一次的收入申请表。截至1999年1月1日,在俄罗斯银行里我共有存款八百四十三万六千卢布。”
  叶利钦也承认自己的富有,他不是一个虚伪的“仇富主义者”。作为总统,他有一份丰厚的薪水;作为作家,他有高额的稿费收入。“我的书在全世界出版。俄罗斯总统的存款全在俄罗斯银行里,这是应该的。”人性的本质就是避穷就富,只要财富的获得是通过合法的途径、是通过自身智力和体力的付出,那么富有就是无可厚非的。我一向厌恶那些描写某某高级领导如何勤俭节约的文字和影视作品。连国家元首也要穿打补丁的袜子,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他在作蹩脚的表演——他无比虚伪地在公众面前作“朴素秀”;二是说明他的无能和愚昧——把国家的经济搞到如此困窘的地步,难道还很光荣吗?
  因此,叶利钦的“敢于言利”,恰恰表明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理性的人、一个世俗的人。同时,他也公开宣布:“我和我的家庭从未在私有化过程中得到过任何收入,也从未利用我的职务或‘影响’在任何一笔交易中获过利。”有多少国家元首敢于问心无愧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两位总统的恩恩怨怨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而叶利钦则是俄罗斯第一任民选的总统。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是旧世界的终结者,那么叶利钦就是新时代的开拓者。这两位总统,各自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就好像接力赛中两名交换接力棒的运动员。
  可以说,没有戈尔巴乔夫也就没有叶利钦。正因为戈尔巴乔夫的青睐,叶利钦才得以从地方官员飞速上升到首都莫斯科第一把手的职位上;也正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打压,叶利钦才真正下决心迈出苏共,成为党外的政治中心和民主的精神象征。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叶利钦也就没有戈尔巴乔夫。正因为叶利钦的振臂高呼、应者云集,才得以挫败保守派的“八月政变”,使戈尔巴乔夫开创的改革事业急速向前推进;否则,戈尔巴乔夫很可能重蹈当年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的覆辙,一生功业也就烟消云散。
  俄罗斯资深作家索尔•舒尔曼在《权力与命运》一书中写道:“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几乎是同龄人,尽管他们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类型的人。戈尔巴乔夫富于灵活性,善于望风使舵;叶利钦则恰恰相反,比较耿直,甚至有些单纯,然而充满强烈的激情和旺盛的精力。”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性格的不同,历史分别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了他们;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性格的不同,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亲密的战友”。
  当叶利钦走出叛逆的一步时,戈尔巴乔夫对他毫不留情。在戈尔巴乔夫的授命下,党内组织了暴风骤雨般的批判。这种严酷的批判,让叶利钦心脏病严重发作,并被送进了医院。第三天,戈尔巴乔夫打来电话,命令无法起床的叶利钦去办理撤销其党内职务的手续。在苏共党史上,从来还没有出现“自愿退出”神圣的政治局的情况——这表明铁板已经裂开了一道缝隙。戈尔巴乔夫绝对不允许出现这种事情,“休想讲什么自动辞职,只能是被可耻地赶下台!”
  短短四年之后,主客之间就发生了戏剧性的易位。叶利钦成了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而戈尔巴乔夫则黯然离去。叶利钦也得意地报了昔日的一箭之仇:他规定了苛刻的期限,让戈尔巴乔夫立即离开象征着最高权力的总统办公室。
  但是,叶利钦毕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仅仅逞一时之气,最后受到侮辱的还是自己。于是,他严肃地考虑起前苏联总统的命运来。必须给戈尔巴乔夫及其家人依法提供个人保障。叶利钦写道:“我们有必要开创一个对下台的重要政治人物采取尊敬而公正态度的先例。我尽力去做我所能够做到的一切——这不仅对于某些个人,而且对于国家也是有必要的。”
  于是,戈尔巴乔夫获得了国家官邸、别墅、小轿车、退休金以及医疗保障。从此,在俄罗斯,失去权力不再意味着失去生命、失去自由、失去尊严、失去幸福。权力对于权力的拥有者来说,不再是生命的全部内容。戈尔巴乔夫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并以一名国际关系学者的身份出现在国内外的讲坛上。他比被放逐到遥远的水电站的马林科夫幸运,也比在监控中郁郁而终的赫鲁晓夫幸运,他拥有完整的公民权利。戈尔巴乔夫在新的时代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以后,叶利钦也将在民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种制度的建立,给俄罗斯年轻的民主制增添了一道保护色。
  叶利钦当政的时候,他的桌子上曾经不止一次两次地出现过报告,称戈尔巴乔夫在国外旅行时以及在其所写的书中总是批评新俄罗斯的政策,总想利用对叶利钦的批评捞取政治分数。也有人想鼓动叶利钦对戈尔巴乔夫进行“惩罚”。但叶利钦坚决地拒绝了。尽管叶利钦“坦率地说,心里感到非常恼火”,但他更意识到:“戈尔巴乔夫是否具有正常生活的条件,是否能够自由表述他的观点,是否可以参加1996年的总统竞选,这一切对于他自己、对于整个俄罗斯以及新的民主进程都非常重要。”
  叶利钦对戈尔巴乔夫公民权利的保护,其实也是对自己公民权利的保护,他自己也将有退休的那一天,也将有成为普通公民的那一天,也将面临着怎样处理与继承者关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权利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利是一致的——如果今天受到伤害的是戈尔巴乔夫,那么明天受到伤害的就有可能是叶利钦自己。而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俄罗斯还不稳固的民主制度。
  八年没有见面了,这对交织着恩恩怨怨的总统。在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去世的时候,叶利钦的夫人奈娜去参加了葬礼,代表丈夫表达对这一痛苦事件的同情。奈娜与戈尔巴乔夫一起度过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这次关系中断很久以来的第一次会面,是真切而诚挚的。叶利钦充满真情地写道:“今天,公众对戈尔巴乔夫的看法有所变化。人们原谅了他的许多所作所为。而且,在赖莎过早离开人世以后,这么多年以来人们第一次对前任国家领导人表现出了朴实而温暖人心地同情和理解。”人心都死肉长的,在长期的相互敌对之后,两位总统的关系终于开始有所缓和。“无情未必真豪杰”,比政治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人天生的同情心、爱心和怜悯。
  是的,如果有同情、有理解、有爱、有信心、有真诚、有勇气,领导人和他的公民们,舵手、船员和乘客们,终将与国家民族的巨轮一起,驶过历史与现实的惊涛骇浪,抵达一个安全与温馨的港湾。
其他文献
在当前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结合县域经济实际需求,缩小经济发展中金融供需的不平衡,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县域经济金融工作的重点。    历史沿革和经济体制等诸多制约因素造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于总体经济发展,但是,在当前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金融支持力度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为此,结合县域经济实际需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期刊
昆明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部分地具备现代商业银行的成功要素——管理、创新与价值创造,让行长杨槐璋与他的同事们对实现三步走战略充满信心。    2007年4月9日,昆明市商业银行杨槐璋行长陪同云南省领导前往东南亚考察归来。虽然疲惫,但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喜悦的神情,因为此行他更加坚定了昆明市商业银行的“三步走”战略。此前杨槐璋就曾多次出访东南亚,并早已将昆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瞄准了东南亚,然而此次他却有着从未
期刊
主持人语:2007年三月“两会”的召开使得诸如设立外汇投资公司、利率调控、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升值、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等问题复又成为人们当前议论的焦点。在中国金融改革中,银行业改革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一点早已毋庸置疑。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已经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再发展到分业和混业的高级阶段—专业化经营相比,中国银行业刚刚处在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过渡阶段。这也预示着中国银行业未来在参
期刊
同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负责人,從他们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出两国中央银行层面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  笔者:副行长先生,我们了解到巴西中央银行以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此我们很感兴趣。您知道,我们中国人民银行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各国在货币政策操作上,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还不多,能不能就这一点谈谈您的看法。  斯瓦茨曼:的确,目前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
期刊
长期备受关注的中国农村金融问题,随着中央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又成为当前中国金融改革中最热门的话题。2007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银监会也为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出台相关政策,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所有这些都表明政策面正在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进行努力。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实际取得的成果显得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未能
期刊
2006年,全国人民都很高兴:免除农业税使得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GDP年增速超过10%,制造业居功甚伟,也直接提升了城市就业水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涨工资,涨得不多,但收入总算增加了一些;金融系统平稳走过加入WTO后的五年过渡期,不但没有出什么事而且形成了境外投资者倾力追逐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现象;最值得一提的是股票市场结束了近五年的低迷徘徊终于由“长熊”转为“劲牛”,且“牛气冲天”;外汇储备突破
期刊
2005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正式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s)一词,拉托将此概念概括为这样一种现象:一国拥有巨额的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全球经济失衡是由各参与国的经济失衡所共同造成的,作为重要参与国的中国,目前也正饱受内外不平衡之苦,面临一系列新挑战。2006年12月15日,来北京参加首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美联储主席伯
期刊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需要重塑,陈四清行长站在一线管理者的角度,认为在此过程中应该妥善处理好四大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涉入银行产权改革的深水区,主要商业银行通过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IPO走向资本市场的“三步曲”,将产权的单一化彻底转变为产权的多元化和规范化,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对管理者的约束大大增强,使资本对银行经营行为的约束大大强化。我国商业银行股东之间、股东与
期刊
1990年,中国是世界排名第十位的经济大国,而今,是第四位。15年间,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了四倍,令世人惊叹。虽然成绩显著,但中国经济目前还是到了一个重要关口:继续追逐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不仅会动摇自身的发展目标,也会给全球化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从国内来看,中国开放式的投资热潮面临过度和通缩的危险,更有甚者,城市化和工业化爆炸式发展所带来的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滋生了对石油和其他工业原材料的大量需求,既提高了
期刊
从所有者的角度看,考察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重点是衡量银行是否真正为股东创造了价值,看看银行的绩效是否得以改进,而经济利润指标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手段。    评判银行竞争力的标准之一就是银行的绩效如何,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出现了一批以股东价值为中心的绩效评价指标,其中由思腾斯特(Stern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推出的经济增加值指标(EVA),即本文所指的经济利润(EP)最具影响力。经济利润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