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英被动式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重要语法结构,但是,汉语和英语中的被动式在使用范围以及使用语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等。本文拟将对汉语和英语中带标记被动式和无标记被动式这两种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从意合和形合这两个思维角度对造成汉英被动式的不对等原因进行探析,旨在启发汉英被动式的互译。
关键词:被动式 形合 意合 不对等 思维方式
一、引言
所谓被动式即主语为受事主语的句子。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被动式一直是其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原因在于英语的被动式是显性的,其特征是明显的;而汉语则相反,许多句式虽然没有明显标志,但实际上是被动式,在学习时,需要克服对形式的依赖,揭示其隐藏的被动特征。本文将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生长背景对被动式的不对等进行对比,揭示其不对等的原因。总体来说,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式都存在两种类型,即带标记被动式和无标记被动式,但二者并非完全对等。从其形式及其语用等角度来看,汉英两种语言的被动式是不对等的。
二、汉英带标记被动式的不对等性
(一)汉语带标记的被动式
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靠语法和虚词作为语法的表现形式。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通过借鉴西方语法体系才建立起属于汉语的语法体系。汉语被动句的标记体现在功能词语上,带标记的被动式指主语是受事,带有被动意义介词的句子。而“被、让、叫、教、给”等所谓被动式标志所起的作用则是引出该句式中的施事者。根据使用的语境我们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带“被”字的被动式
(1)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
(2)润叶和她爸都被逗笑了。
(3)不久,他这种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就被人给班主任揭发了。
(4)门中人就这个一把,那个一把胡拉扯着,这个被叫作憨牛的娃娃也就长大了。(路遥《平凡的世界》)
介词“被”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在其本义“披”的基础上引申为“蒙受、遭受”之义。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是“被”字句在被动意义的用法之上又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有所损害的语义色彩。因此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被叫作憨牛”“行为被揭发”等,其实在感情色彩上都是在表达说话者这种不愉快、有所损害等消极情感倾向,比如人们常说“这幅画被我画坏了”,通常带有沮丧的消极情感倾向,但是一般却不说“这幅画被我画好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被××”句式,正是基于“被”字这一消极的语义色彩,如“被平均”“被就业”“被和谐”,这些流行于网络的语言充分体现了“被”字具有消极语义色彩。受西方语言影响,这种用法才有所改变,现也存在少量“被”字句式诸如“被录取”“被逗笑”等表达“愉快、积极”的语义色彩。根据统计,《平凡的世界》前100页中共出现42句以“被”为标记的被动句式,但是其中只有6句表达的是积极语义色彩。
2.带“让、叫、教、给”等标记的被动式
这一类的被动式是基于“被”字句式使用时常带有消极语义色彩,但实际上人们在口语中更多地使用“让、叫、教、给”。例如:
(5)这个问题很复杂,姑且让她们调查去吧!
(6)特等奖叫小刘抽走了。
(7)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8)马上就要高考了,给我复习去。
和带“被”标记的被动式相同,带“叫”“让”标记的被动式的被动结构都必须带上宾语,如(5)和(6)分别以“她们”和“小刘”作为宾语,并且这类句式中的动作或者行为对受事者是有害的或者会让受事者不高兴。相比之下“给”字标记被动式由于受到方言影响,因此在南方地区用的频率更高,并且带“给”字标记的被动式不一定要带上宾语,如“我都给他气死了”“花瓶给打破了”。
(二)英语中的“be/get+passive(be/get+过去分词)”形式
“be+passive”是英语被动式的最基本形式,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使用频率比汉语的高。英语中凡不必说出施事者、不愿说出施事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便于连贯上下文时都用被动态:
(9)They were born in 1987.
(10)Was the apple eaten by Lily?
(11)Who are not invited to the party?
(12)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
(13)A new museum will be built in Fuzhou.
汉语带“被”标记的被动式大部分都带有表示“不如意、不愉快”等消极语义色彩。然而,英语中的“be+passive”形式的被动仅是英语众多语法范畴之一,不存在表义功能。不论是积极的语义色彩还是消极的语义色彩,只要是出于强调动作受事者或者是在不出现施事者的时候,英语就可以使用被动式进行表达。而“get+passive”则是新兴的被动语态形式,“They got punished yesterday.”但其使用频率不如“be+passive”广泛,一般在口语和非正式书面语中使用。
三、汉英无标记被动式的不对等性
(一)汉语中的意念被动式
与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因而在被动式中存在这么一类句式,它们虽然没有“被、让、叫、给”等词语作为明显的判定标志,但是这类句式以动作行为的受事客体充当句子的主语,汉语语法界将这一类句式归纳为意念被动式。
(14)这本小说终于出版了。
(15)这点儿困难他们克服得了。
(16)衣服我洗好了。
(17)该复习的我都复习了,能不能考上就看临场发挥了。
从句类上看,例(14)~(17)都是陈述句,虽然没有“被、让、叫、给”等标志,但是上述例子的主语都是受事客体:出版的是“小说”,克服的是“困难”。在上述例子中,这四个受事客体从句法成分上看,起到的却是主语的作用。例(16)和(17)两例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句型,它们的特点在于谓语是主谓短语结构。因为汉语更注重意义上的连贯,当没有必要强调被动意义的时候,只要不致发生误解,一般多用受事主语句:“自行车我骑走了/水果他都卖光了”。
(二)英语中的无标记被动式
古代英语中存在大量无标记被动式的表达形式,现代英语保留下的形式上主动但意义上被动的无标记被动式则极少。现代英语中这类无标记被动式主要用来叙述动作发生前后或是伴随动作发生的有关情况。一般来说,英语的无标志被动式大致如下分类:
1.以动词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无标记被动式
据统计,英语中可用于做无标记被动式的动词有100个:act,bake,cook,count,cut,damage,feel,fill,kill,let,look,make,peel,read,sell,taste,wash,write,等等。这类动词能以主动态表示被动意义,且其后可以用“easily、well”等副词进行修饰:
(18)What happened yesterday?
(19)The door opened.
(20)The flowers smell sweet.
(21)Corn is selling well.
(22)Popular songs seem to catch on in China.
上述例句中的主语“door/flowers/corn/songs”都是动作的受事者。这类句式只需要主语和动词就可以完整地表达意义,而这类句式注重主语的性能、特征表述,不必表达出施事者是谁、是何种物品。现代汉语中的意念被动式不仅明确表达施事者,而且施事的位置相对固定,一般在受事者之后、动词之前。这一点,汉语中的主谓谓语句句型最能说明问题。
2.以动词进行时态表示被动意义的无标记被动式
有少部分动词,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时,其动词一般采用进行时,即“be+V-ing”的形式。这类句式多以作为动作对象的事物为主语,一般不以“人”为主语。如:
(23)The dinner is cooking.
(24)The newspaper is printing.
四、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英汉被动式的不对等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亦是文化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形合”和“意合”这对概念是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意合指“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和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
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言重形合,这起源于古希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形成其特有的重客观、轻主观的逻辑思辨的哲学思想,而这一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各国多方面的发展,表现在语言上便是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的逻辑性。英语的“时、态、格、数”明确,条理分明,系统性强,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汉语语法则以人的认知图式和行为模式去理解和建立世界的图式,这是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最经典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仅仅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而没有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就描绘出一幅萧索的乡村画面,反应在语言上,更注重意义上的连贯。这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习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由这种思维方式所制约的语言系统表现为重意合,属语义型语言。
五、结语
作为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使用范围最广的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有其各自的语言环境。在不同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语言发展也呈现不同的特点。英汉被动式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对等,因此在翻译时必须重视它们的差异,减少因为认识不清而导致的翻译失误。对于汉语或者英语学习者来说,分清二者的不对等性,有助于条理清晰地学习第二语言,防止产生语言负迁移现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2]叶昕媛,颜爱梅.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9,(1).
[3]李大忠.外国文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
版社,2007.
[4]王志平,史心等.现代汉英被动句比较[J].内汇科技,2006,(3).
[5]柯贤兵.英汉被动句式的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5,(1).
[6]王跃洪.英汉被动句之比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7,(2).
[7]焦晓婷,窦琴.英、汉意念被动句比较研究[J].西北农林科学技
术大学学报,2002,(2).
[8]彭明强.从形合与意合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及翻译策略[J].
科技信息,2008,(1).
[9]余义兵,张乐民.意合与形合[J].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6).
(王文慧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50007)
关键词:被动式 形合 意合 不对等 思维方式
一、引言
所谓被动式即主语为受事主语的句子。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被动式一直是其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原因在于英语的被动式是显性的,其特征是明显的;而汉语则相反,许多句式虽然没有明显标志,但实际上是被动式,在学习时,需要克服对形式的依赖,揭示其隐藏的被动特征。本文将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生长背景对被动式的不对等进行对比,揭示其不对等的原因。总体来说,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式都存在两种类型,即带标记被动式和无标记被动式,但二者并非完全对等。从其形式及其语用等角度来看,汉英两种语言的被动式是不对等的。
二、汉英带标记被动式的不对等性
(一)汉语带标记的被动式
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靠语法和虚词作为语法的表现形式。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通过借鉴西方语法体系才建立起属于汉语的语法体系。汉语被动句的标记体现在功能词语上,带标记的被动式指主语是受事,带有被动意义介词的句子。而“被、让、叫、教、给”等所谓被动式标志所起的作用则是引出该句式中的施事者。根据使用的语境我们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带“被”字的被动式
(1)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
(2)润叶和她爸都被逗笑了。
(3)不久,他这种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就被人给班主任揭发了。
(4)门中人就这个一把,那个一把胡拉扯着,这个被叫作憨牛的娃娃也就长大了。(路遥《平凡的世界》)
介词“被”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在其本义“披”的基础上引申为“蒙受、遭受”之义。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是“被”字句在被动意义的用法之上又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有所损害的语义色彩。因此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被叫作憨牛”“行为被揭发”等,其实在感情色彩上都是在表达说话者这种不愉快、有所损害等消极情感倾向,比如人们常说“这幅画被我画坏了”,通常带有沮丧的消极情感倾向,但是一般却不说“这幅画被我画好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被××”句式,正是基于“被”字这一消极的语义色彩,如“被平均”“被就业”“被和谐”,这些流行于网络的语言充分体现了“被”字具有消极语义色彩。受西方语言影响,这种用法才有所改变,现也存在少量“被”字句式诸如“被录取”“被逗笑”等表达“愉快、积极”的语义色彩。根据统计,《平凡的世界》前100页中共出现42句以“被”为标记的被动句式,但是其中只有6句表达的是积极语义色彩。
2.带“让、叫、教、给”等标记的被动式
这一类的被动式是基于“被”字句式使用时常带有消极语义色彩,但实际上人们在口语中更多地使用“让、叫、教、给”。例如:
(5)这个问题很复杂,姑且让她们调查去吧!
(6)特等奖叫小刘抽走了。
(7)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8)马上就要高考了,给我复习去。
和带“被”标记的被动式相同,带“叫”“让”标记的被动式的被动结构都必须带上宾语,如(5)和(6)分别以“她们”和“小刘”作为宾语,并且这类句式中的动作或者行为对受事者是有害的或者会让受事者不高兴。相比之下“给”字标记被动式由于受到方言影响,因此在南方地区用的频率更高,并且带“给”字标记的被动式不一定要带上宾语,如“我都给他气死了”“花瓶给打破了”。
(二)英语中的“be/get+passive(be/get+过去分词)”形式
“be+passive”是英语被动式的最基本形式,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使用频率比汉语的高。英语中凡不必说出施事者、不愿说出施事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便于连贯上下文时都用被动态:
(9)They were born in 1987.
(10)Was the apple eaten by Lily?
(11)Who are not invited to the party?
(12)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
(13)A new museum will be built in Fuzhou.
汉语带“被”标记的被动式大部分都带有表示“不如意、不愉快”等消极语义色彩。然而,英语中的“be+passive”形式的被动仅是英语众多语法范畴之一,不存在表义功能。不论是积极的语义色彩还是消极的语义色彩,只要是出于强调动作受事者或者是在不出现施事者的时候,英语就可以使用被动式进行表达。而“get+passive”则是新兴的被动语态形式,“They got punished yesterday.”但其使用频率不如“be+passive”广泛,一般在口语和非正式书面语中使用。
三、汉英无标记被动式的不对等性
(一)汉语中的意念被动式
与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因而在被动式中存在这么一类句式,它们虽然没有“被、让、叫、给”等词语作为明显的判定标志,但是这类句式以动作行为的受事客体充当句子的主语,汉语语法界将这一类句式归纳为意念被动式。
(14)这本小说终于出版了。
(15)这点儿困难他们克服得了。
(16)衣服我洗好了。
(17)该复习的我都复习了,能不能考上就看临场发挥了。
从句类上看,例(14)~(17)都是陈述句,虽然没有“被、让、叫、给”等标志,但是上述例子的主语都是受事客体:出版的是“小说”,克服的是“困难”。在上述例子中,这四个受事客体从句法成分上看,起到的却是主语的作用。例(16)和(17)两例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句型,它们的特点在于谓语是主谓短语结构。因为汉语更注重意义上的连贯,当没有必要强调被动意义的时候,只要不致发生误解,一般多用受事主语句:“自行车我骑走了/水果他都卖光了”。
(二)英语中的无标记被动式
古代英语中存在大量无标记被动式的表达形式,现代英语保留下的形式上主动但意义上被动的无标记被动式则极少。现代英语中这类无标记被动式主要用来叙述动作发生前后或是伴随动作发生的有关情况。一般来说,英语的无标志被动式大致如下分类:
1.以动词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无标记被动式
据统计,英语中可用于做无标记被动式的动词有100个:act,bake,cook,count,cut,damage,feel,fill,kill,let,look,make,peel,read,sell,taste,wash,write,等等。这类动词能以主动态表示被动意义,且其后可以用“easily、well”等副词进行修饰:
(18)What happened yesterday?
(19)The door opened.
(20)The flowers smell sweet.
(21)Corn is selling well.
(22)Popular songs seem to catch on in China.
上述例句中的主语“door/flowers/corn/songs”都是动作的受事者。这类句式只需要主语和动词就可以完整地表达意义,而这类句式注重主语的性能、特征表述,不必表达出施事者是谁、是何种物品。现代汉语中的意念被动式不仅明确表达施事者,而且施事的位置相对固定,一般在受事者之后、动词之前。这一点,汉语中的主谓谓语句句型最能说明问题。
2.以动词进行时态表示被动意义的无标记被动式
有少部分动词,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时,其动词一般采用进行时,即“be+V-ing”的形式。这类句式多以作为动作对象的事物为主语,一般不以“人”为主语。如:
(23)The dinner is cooking.
(24)The newspaper is printing.
四、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英汉被动式的不对等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亦是文化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形合”和“意合”这对概念是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意合指“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和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
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言重形合,这起源于古希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形成其特有的重客观、轻主观的逻辑思辨的哲学思想,而这一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各国多方面的发展,表现在语言上便是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的逻辑性。英语的“时、态、格、数”明确,条理分明,系统性强,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汉语语法则以人的认知图式和行为模式去理解和建立世界的图式,这是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最经典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仅仅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而没有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就描绘出一幅萧索的乡村画面,反应在语言上,更注重意义上的连贯。这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习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由这种思维方式所制约的语言系统表现为重意合,属语义型语言。
五、结语
作为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使用范围最广的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有其各自的语言环境。在不同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语言发展也呈现不同的特点。英汉被动式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对等,因此在翻译时必须重视它们的差异,减少因为认识不清而导致的翻译失误。对于汉语或者英语学习者来说,分清二者的不对等性,有助于条理清晰地学习第二语言,防止产生语言负迁移现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2]叶昕媛,颜爱梅.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9,(1).
[3]李大忠.外国文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
版社,2007.
[4]王志平,史心等.现代汉英被动句比较[J].内汇科技,2006,(3).
[5]柯贤兵.英汉被动句式的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5,(1).
[6]王跃洪.英汉被动句之比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7,(2).
[7]焦晓婷,窦琴.英、汉意念被动句比较研究[J].西北农林科学技
术大学学报,2002,(2).
[8]彭明强.从形合与意合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及翻译策略[J].
科技信息,2008,(1).
[9]余义兵,张乐民.意合与形合[J].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6).
(王文慧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