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堂;情感;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以及减负增效政策的推行,教师们都在探索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围绕着教学的各个环节,钻研教材、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在反复的教学实践—检验—实践中,教师们在反思中改进,提出了很多提高课堂实效性的观点,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借鉴。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改的洪流中我也在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以及道德素养的形成?怎样的课堂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这两个问题困扰着我,让我沮丧过,也让我兴奋过。在思索中,我将自己作为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班级中的学生,怎样的课堂会引起我的兴趣、调动我的思维?怎样的教学会使我印象深刻?思考将我带回自己的中学时代,在那个只有粉笔和黑板的年代,有些课堂依旧让我回味无穷,有些老师依旧让我经常怀念。
记得初中一次几何课堂上,刚上课,老师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说明题目要求,之后便要求我们自己解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全班同学都在努力攻克这道题,但是快下课时,仍旧没有同学找到解题方法,老师一连问了几个成绩好的同学,他们都没有找到思路。当时数学成绩优秀的我,渐渐变得焦躁,挫败感开始袭来,以往解开难题的成就感毫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沮丧和失落。这时,老师在三角形上画了一条线,说,“这节课我要向同学们介绍‘辅助线’,你们再试试。”“哦,原来这么简单!”同学们恍然大悟。这堂课已经过去近20年了,可是我仍旧记忆犹新,“辅助线”这一几何术语也深深烙在了我的记忆中。如果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介绍辅助线这一新知识,然后再让我们解题,我想我会解出来,但记忆肯定不会如此深刻。老师的课堂设计很简单,但就是这简单的设计,却让我们思索,让我们体验了心情的变化。与其说我对这堂课记忆深刻,不如说让我难以忘怀是我在课堂中的感受。
还有一次,在高三的语文鉴赏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余秋雨的《听听那冷雨》。事隔多年,那雨声、雨景还经常在心间驻留,文人的忧思似乎还在时空中弥漫。为什么这堂课会让我印象如此之深?回忆带我回到多年前的那个深秋时节,窗外恰好淅淅沥沥下起了秋雨,泛黄的树叶在雨中不断凋零,在秋风中显得更冷寂,而老师就是在这种意境中带领我们赏析《听听那冷雨》。我们在听雨,在听余秋雨的诉说,可想而之,我们被触动了,我们沉思、我们感怀,我们理解了“秋景寂寥”就如作者当时的处境。
因此,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有效的。情感可以是某种情绪,比如快乐、兴奋、紧张、无助、沮丧等,也可以是某种感情,比如对美的感受、爱国之情、挫败感、同情心、自豪感、成就感等。学生在学习时如果体验到某些情感,他们的记忆效果会明显增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情绪记忆”,即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Keith Payne的研究发现,情绪记忆是最难刻意忘掉的,情感丰富、深刻,记忆会稳固持久,情感肤浅、淡漠,记忆便模糊短暂。因此,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知识与情感相联结,不仅能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更能够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内心世界的波澜呢?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这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前提。例如,在思想品德课中,包括学生青春期的教学内容,这个阶段学生对于青春期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他们知道青春期会有小痘痘、会叛逆、会冲动,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遇到矛盾还是会叛逆、冲动,所以,了解青春期知识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培养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不妨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作针对性调查或者进行个别访谈,对调查或访谈中集中出现的现象撰写案例,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问题,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感觉,他们在演绎中感受,在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重建认知,而认知的改变是行为改变的前提,也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的基础。
另外,思想品德课中涉及法律的知识很多,现代传媒的发达使各种社会事件能够及时被报道、传播,学生也经常谈论这些事情,他们能够从道德角度去评论这些事情,但是很少从法律角度去分析。所以,对当前发生的事件与学生一同讨论、分析,学生的法律意识就会萌发,用法律来分析事件的思维也能够得到训练,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对法律产生敬畏感。
第二,以促进学生的体验为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调动学生思维,促进生生、师生互动,让心灵在碰撞中产生体验,激发丰富的情感。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大片阵地,但现代教学所倡导的“体验—反思—认知”方法已经在课堂中广泛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学生体验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成为案例中的主人公,从主体的角度去体会去思考,也可以进行生活模拟,比如在讲授权力知识的课程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课前给学生剧本,让学生自己设置法庭的布局,组织开庭的程序。学生在模拟法庭中成为审判长、审判员、书记、被告、原告、代理人等,不仅可以了解法律知识,而且可以体验法庭的威严和法律的效力。在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对法律相关职业产生兴趣,有的学生会感受到法律的威严而更加敬畏法律,有的学生能够体验到组织活动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以情感体验为评价课堂的标准,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产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考察课程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项重要标准,然而,这项标准往往被排在最后,或者干脆遭到忽视。好的课堂是被学生喜爱的,因为学生在其中能体验到快乐、美好、热情、成就、自豪。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课堂中学生情绪的变化来评价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如果你看到学生饶有兴致地与同学讨论,如果你发现学生若有所思、神情凝重,如果你觉察到学生在言谈间表露出某些情感,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因为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了,他们感受到了课堂带给他们的悸动。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独立思想的人,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要在课堂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体验到真、善、美。若干年后,他们可能忘记了具体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情感可能会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情感是生命的能量,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能让他们的生命在成长中充满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陶行知中学,北京,100088)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
随着课程改革以及减负增效政策的推行,教师们都在探索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围绕着教学的各个环节,钻研教材、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在反复的教学实践—检验—实践中,教师们在反思中改进,提出了很多提高课堂实效性的观点,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借鉴。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改的洪流中我也在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以及道德素养的形成?怎样的课堂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这两个问题困扰着我,让我沮丧过,也让我兴奋过。在思索中,我将自己作为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班级中的学生,怎样的课堂会引起我的兴趣、调动我的思维?怎样的教学会使我印象深刻?思考将我带回自己的中学时代,在那个只有粉笔和黑板的年代,有些课堂依旧让我回味无穷,有些老师依旧让我经常怀念。
记得初中一次几何课堂上,刚上课,老师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说明题目要求,之后便要求我们自己解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全班同学都在努力攻克这道题,但是快下课时,仍旧没有同学找到解题方法,老师一连问了几个成绩好的同学,他们都没有找到思路。当时数学成绩优秀的我,渐渐变得焦躁,挫败感开始袭来,以往解开难题的成就感毫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沮丧和失落。这时,老师在三角形上画了一条线,说,“这节课我要向同学们介绍‘辅助线’,你们再试试。”“哦,原来这么简单!”同学们恍然大悟。这堂课已经过去近20年了,可是我仍旧记忆犹新,“辅助线”这一几何术语也深深烙在了我的记忆中。如果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介绍辅助线这一新知识,然后再让我们解题,我想我会解出来,但记忆肯定不会如此深刻。老师的课堂设计很简单,但就是这简单的设计,却让我们思索,让我们体验了心情的变化。与其说我对这堂课记忆深刻,不如说让我难以忘怀是我在课堂中的感受。
还有一次,在高三的语文鉴赏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余秋雨的《听听那冷雨》。事隔多年,那雨声、雨景还经常在心间驻留,文人的忧思似乎还在时空中弥漫。为什么这堂课会让我印象如此之深?回忆带我回到多年前的那个深秋时节,窗外恰好淅淅沥沥下起了秋雨,泛黄的树叶在雨中不断凋零,在秋风中显得更冷寂,而老师就是在这种意境中带领我们赏析《听听那冷雨》。我们在听雨,在听余秋雨的诉说,可想而之,我们被触动了,我们沉思、我们感怀,我们理解了“秋景寂寥”就如作者当时的处境。
因此,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有效的。情感可以是某种情绪,比如快乐、兴奋、紧张、无助、沮丧等,也可以是某种感情,比如对美的感受、爱国之情、挫败感、同情心、自豪感、成就感等。学生在学习时如果体验到某些情感,他们的记忆效果会明显增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情绪记忆”,即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Keith Payne的研究发现,情绪记忆是最难刻意忘掉的,情感丰富、深刻,记忆会稳固持久,情感肤浅、淡漠,记忆便模糊短暂。因此,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知识与情感相联结,不仅能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更能够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内心世界的波澜呢?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这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前提。例如,在思想品德课中,包括学生青春期的教学内容,这个阶段学生对于青春期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他们知道青春期会有小痘痘、会叛逆、会冲动,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遇到矛盾还是会叛逆、冲动,所以,了解青春期知识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培养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不妨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作针对性调查或者进行个别访谈,对调查或访谈中集中出现的现象撰写案例,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问题,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感觉,他们在演绎中感受,在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重建认知,而认知的改变是行为改变的前提,也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的基础。
另外,思想品德课中涉及法律的知识很多,现代传媒的发达使各种社会事件能够及时被报道、传播,学生也经常谈论这些事情,他们能够从道德角度去评论这些事情,但是很少从法律角度去分析。所以,对当前发生的事件与学生一同讨论、分析,学生的法律意识就会萌发,用法律来分析事件的思维也能够得到训练,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对法律产生敬畏感。
第二,以促进学生的体验为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调动学生思维,促进生生、师生互动,让心灵在碰撞中产生体验,激发丰富的情感。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大片阵地,但现代教学所倡导的“体验—反思—认知”方法已经在课堂中广泛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学生体验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成为案例中的主人公,从主体的角度去体会去思考,也可以进行生活模拟,比如在讲授权力知识的课程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课前给学生剧本,让学生自己设置法庭的布局,组织开庭的程序。学生在模拟法庭中成为审判长、审判员、书记、被告、原告、代理人等,不仅可以了解法律知识,而且可以体验法庭的威严和法律的效力。在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对法律相关职业产生兴趣,有的学生会感受到法律的威严而更加敬畏法律,有的学生能够体验到组织活动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以情感体验为评价课堂的标准,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产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考察课程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项重要标准,然而,这项标准往往被排在最后,或者干脆遭到忽视。好的课堂是被学生喜爱的,因为学生在其中能体验到快乐、美好、热情、成就、自豪。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课堂中学生情绪的变化来评价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如果你看到学生饶有兴致地与同学讨论,如果你发现学生若有所思、神情凝重,如果你觉察到学生在言谈间表露出某些情感,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因为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了,他们感受到了课堂带给他们的悸动。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独立思想的人,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要在课堂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体验到真、善、美。若干年后,他们可能忘记了具体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情感可能会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情感是生命的能量,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能让他们的生命在成长中充满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陶行知中学,北京,100088)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