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85733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课堂引导的方式达到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作者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并针对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效果做相应教学反思。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探究性教学 应用效果
  引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相应的概念和原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提出假设和问题,并合作解决和发现相关原理的过程就是探究性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逐步开放,探究性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当下的高中教学中,取得的教育效果显著,加强对其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化学知识纷繁复杂,诸多问题在实际解答应用中很难理清头绪,对于一些稍微有难度的习题无从下手,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思维惰性,丧失对化学继续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跟着下滑。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需及时发挥自身探究性教学优势,努力想办法唤起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高中生,对于兴趣的追求势必是勇往直前的。高中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再加上作图法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更加便捷地探究课程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获取方式。
  1.1实例一
  本文对于探究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首先以新课程标准选修四第三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的一个课题“Ag■和Cl■真的能进行到底吗?”为例进行说明,从必修一中学过的离子反应我们知道Ag■和Cl■是不能大量共存的,但二者能否百分百完全沉淀呢?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订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1:
  ①盛有1mL0.1mol/LAgNO■溶液的試管1中滴加1.1mL0.1mol/LNaCl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思考:为什么NaCl溶液要稍过量?
  学生:可以使Ag■充分反应。
  ②固液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只洁净的试管2中,思考:假设Ag■和Cl■能够沉淀完全,那上层清液中还是否存在Ag■?学生:如果能沉淀完全则没有Ag■,否则还有Ag■。思考: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验证上层清液中是否含有Ag■?(提示:Ag■很容易与S■结合成黑色的Ag■S沉淀)
  学生:可以通过往上层清液中加入含Na■S溶液,看是否有黑色物质析出。
  ③往试管2中逐滴加入0.1mol/LNa■S溶液。现象:颜色逐渐变深,有黑色小颗粒物析出。思考:从这个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果呢?
  学生:Ag■和Cl■在溶液中并不能沉淀完全,反应后溶液中仍然存在少量的Ag■,再与Na■S电离出的S■结合成了沉淀。
  方案2:
  取两只洁净的小烧杯,编号1和2,其中烧杯1中加蒸馏水,取1mL0.1mol/LAgNO■溶液的试管1中滴加1.1mL0.1mol/LNaCl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白色沉淀洗涤数次后,置于小烧杯2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分别以电源、电流表、导线及电极插入烧杯液体下方组成闭合回路,观察电流表。
  现象:连接盛蒸馏水的烧杯的电流表指针几乎无偏转,而连接装有AgCl固体的烧杯的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说明Ag■和Cl■在溶液中并不能沉淀完全。老师:
  我们还能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一个什么重要结论呢?最后通过分析讨论建立溶解平衡。
  结论:沉淀、溶解之间这种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Cl■不能反应完全。
  1.2实例二
  方案1:
  在托盘天平的两端各放一只盛有等量稀硫酸(均含nmolH■SO■)的烧杯,此时天平平衡,向一只烧杯中加入ag铁,向另一只烧杯中加入bg铝,充分反应后,一只烧杯中金属有剩余,此时天平仍保持平衡,则a与b的关系是()。
  解析:金属铁、铝与H■SO■反应只能生成氢气,则将硫酸反应完需金属的质量分别为56n、18n,利用上述数据建立坐标轴,再结合金属与酸反应对应的量的关系,画出图像如图所示。
  结合图像有:在OA段,2种金属均剩余,不合题意;在AB段,包括B点,不包括A点,剩余1种金属,符合题意,所以18n  方案2:
  根据图示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得知A是H■,CO中的一种或二者混合物,CuO和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是甲装置中的黑色粉状物,
  (1)若黑色粉末是纯净物,甲、乙、丙装置中的固体或溶液依次出现红色、蓝色、浑浊,则气体A是( ),黑色粉末为( )。
  (2)若A为纯净物,反应现象与(1)同,则A是( ),黑色粉末为( )。
  解析:红色固体是甲试管呈现的现象,因为黑色粉末是纯净物,所以红色固体应该是Cu,CuO是黑色粉末。乙装置变为蓝色,是无水CuSO■和H■O反应生成CuSO■·5H■O,所以气体A含有H■而丙装置浑浊,则是生成了CO■气体和Ca(OH)2反应生成了沉淀,所以气体A含有CO。因为反应现象和1呈现的一样,说明同样生成了H■O;而丙装置出现浑浊,说明生成了CO■,那么只能是碳粉和CuO发生了反应,生成了CO■。由此说明探究法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探究性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操作证明实验假设,不仅要掌握实验最后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探究未知问题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才是创新力培养的源头。一名合格的以探究性教学为主的教师,将以引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为动力,帮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解惑释疑。高中生正是青春的黄金时期,好奇心是高中阶段学生最强的心理特征,对于化学课本的学习并不单单着眼于社会需求或家庭背景因素,更多是来源于好奇心驱动的兴趣使然。教师自身的敏锐直觉和日常行为举止也是对其专业素质的考量,挖掘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而非扼杀制止。探究性教学的核心驱动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一定规则内的出格之举,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也大有裨益。
  结语
  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学科,老师应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根据化学本身的一些特点对教案进行适当改进,让整个化学课程内容成为实验案例、解题原理、基本知识的综合体,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性教学法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龚宇.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4(02):33-35.
  [2]葛永云.浅谈作图法和实验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时代.2012(05):83-84.
  [3]袁善军.中学生数理化[J].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化探索,2011(04):115-117.
其他文献
摘 要: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大力普及和应用大大增强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传统教学法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使用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使用策略,合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实际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物理教学 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正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和好处。如今,教
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员都是层层选拔出来的高质量人才,尤其是近年来大学毕业人数增多国企的选拔制度逐渐严苛.随着现在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国企管理中一些制度存在的问题也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涉及到单位业务的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和各项环节,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科学开展内控绩效评价,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健全内部绩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变革着传统内控工作的开展方式与工作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创新与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企业的科学经营而言十分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信息化技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误区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并且归纳提炼科学的物理作业设计方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作业设计 评价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适量的物理作业既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能力,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获取知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四种方法:熟练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认真审题,进行一题多解,注意总结、反思,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旨在能有效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解题习惯 培养方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每次考试或测验之后,总会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这个题我怎么没看到有这个条件,我会做的,可我做错了!”“我没看清题目的要求,这样的题我怎
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的需要,一线物理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同学们为主体,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习意识和兴趣,让同学们在小组里自主探索物理,发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及获取更多物理知识,进而不断提升自主探索能力,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对“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认识和看法,供同行们参考和指正。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学充满活力  新教学理念要
一、木材定产定销招投标的特殊性rn木材定产定销的含义就是通过招投标,林场将伐区内的所有木材指定由中标人进行生产,并将所生产的木材全部销售给中标人的一种招投标行为.木
期刊
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阐述了煤炭营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煤炭营销努力的方向,提出做好转型对接的重点,研究做好配套优化的对策,为煤炭营销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