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经验及启示

来源 :重庆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了“小康”的提出到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阶段。在这一历程中,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保持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等宝贵的经验,为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金项目: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形式主义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研究”(2020CDSKXYMY010);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习近平外交强国思想研究”(2017ZDMK01)。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11-0030-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11.00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头等大事。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勠力同心,以小康社会为标志的人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即将实现。明确提出小康社会的建设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正式探索。在党的十三大所确立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目标就是要在20世纪末实现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自此,“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最终的建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奋斗目标,能否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入小康社会,也就成为评判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个指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人民的溫饱问题得以解决,大体上实现了小康的奋斗目标。鉴于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1]。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目标提高,速度加快。
  解决温饱,即小康,其所指并不是全社会,因而只是解决部分人的生活问题,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小康社会则不然,它所指是全社会,包含每一个人,不是现象,而是事实。这种事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2]到了党的十六大,党中央明确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即“到 2020 年实现 GDP 比 2000 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3]党的十八大时党中央再次肯定,必须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成”与“建设”,一字之差,含义完全不同:“建设”,只要在建就行,没有时间限制;“建成”,不但要建设,而且有时间限制,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党的十九大重申:“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4]19从解决贫困问题,到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再到建设小康社会,最后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最终胜利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这当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学界研究进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以及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圆满实现和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开启。因此,学界对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重点关注和研究。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秦宣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四: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惠及的人口广泛、建设布局是“五位一体”、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梅燕京等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式民主不断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6]。田克勤等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7]。张占斌等认为,小康社会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转型、民主进程、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等[8]。肖贵清认为,核心是小康社会、重点在于“全面”、关键是“建成”、落脚点在于人民[9]。韩喜平等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需要,大力发展民生[10]。郝潞霞等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聚焦于社会现存问题的解决上,落脚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不仅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要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1]。
  (二)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顾海良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有三个阶段: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及实践、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推进[12]。李建国则概括为两部分:邓小平赋予“小康”以“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内容;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13]。齐卫平认为可分为:20 世纪末的两个十年是建成总体小康社会的阶段;21世纪初的两个十年又可以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14]。李桂花等分为四个阶段:“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小康之家”到“总体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5]。韩保江等认为,小康社会建设共经历了四次飞跃:“小康”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从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6]25-27。   (三)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力量。经过长期探索,党对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李君如认为,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之道有:坚持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现代化追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结合[17]。徐志栋认为,要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必须要有担当有作为,必须要保持战略定力,必须要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必须要集中优势兵力,必须要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18]。韩保江等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主要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循序渐进的目标导向、坚持改革开放[16]25。宋林飞认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的秘密在于能够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共赢[19] 。张金才认为,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20]。田鹏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和保障[21]。
  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补齐短板,也是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条宝贵经验。刘儒等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短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足民生领域短板,强化底线思维,着力增强重大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22]。党领导的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经验[23]。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还包括要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尊重农民发家致富意愿,做好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一体体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24]。
  李春认为,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对今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认清基本国情,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25]。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的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中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这十年的工作重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这十年里要实现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达的是一种不容失败、志在必得的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26]830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辞海》将其定义为: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小”是有,但不大、不多;“康”是健康、慷慨。二字连接,组成“小康”一词,其意思同《辞海》的定义十分接近。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农业社会之中,贫穷是其首要特点,因此,摆脱贫困、追求“小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通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方法论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发现,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其解决办法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标志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初心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在我国长期存在的贫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脱贫减困事业的巨大成就。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6]822。不过,这时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温饱的小康。“小康社会”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即越来越多的人解决了温饱的问题,其中也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向着富裕前进;今日之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已经解决的基础上更高、更好地发展的问题。在总体小康实现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在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要“如期”,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党的十六大的提法,到2020年时所建成的小康社会是“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描述,小康社会是这样的社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4]19-20,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显然,这才是“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真正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27]。“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主题。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经过历代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关键步骤必将实现。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建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所表达的内容,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建设”的意思是只要在建就行,表达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只要存在并且在延续就行;“建成”则不只是在建,不只是有过程就行,而必须是要有结果且是成功的结果,既要有过程,同时还必须有终点且终点同预期目标要一致。
  按照上述关于“建成”的涵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点是“建成”。这一重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地区、民族间差异极大,因而要在这样一个国情复杂且基础薄弱的国度里明确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共同表明:小康社会由建设已经逐渐接近建成。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全面”
  1949年之前的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水平太低,仍然是农业社会,贫穷是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增加物质产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之下,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断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也就是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问题[26]83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有三层含义。第一,领域覆盖的全面性。小康社会的起点是解决温饱问题,是脱贫减困,因此,在这一任务进行到相當程度时,就需要精准扶贫,就需要打赢“啃硬骨头”的攻坚战,完成这一艰巨的工作,就实现了全领域覆盖。到了这时,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按照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就是在经济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也要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都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二,人口覆盖的全面性。小康社会是人人都达到小康状态,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一定是人口覆盖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两不愁三保障”“六保”“六稳”工作要求的提出和实现,为小康社会的全人口覆盖划定了基础。第三,区域覆盖的全面性。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客观历史因素,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尽相同,距离小康社会的目标差距各不相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消除差距,做到全国全社会一致。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28]。新中国成立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社会主义在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证明了一点: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党仍然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是精准扶贫中“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实现,还是“六保”“六稳”工作的完成,无一不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并实现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精准扶贫的最后关头,只有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才能得以完成。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
  经过30年的探索建设和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终于从一穷二白的贫困状态发展到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国得以确立,而且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也越来越近。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奔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小康”的提出到总体小康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小康”的提出到总体小康的实现
  “小康”概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有密切的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但整个国家却仍然处于“一穷二白”的贫穷状态。为此,开展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后的首要任务。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稳步地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9]。在过渡时期,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0]316。1954年,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30]350。周恩来同志明确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31]。这是“四个现代化”构想的最初表述。1957年,毛泽东同志将“现代科学文化”纳入现代化构想之中,提出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三化”构想[32]。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提出把“国防现代化”纳入国家现代化之中[33]。1960年,周恩来同志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并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34]。至此,“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思想正式形成。“四个现代化”主要着眼于国家发展,完全符合当时我国具体国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以及脱离贫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9年,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的发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四个现代化”定义为“中国式现代化”[35]496 。同年12月,邓小平同志首次用“小康”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以回应中国现代化蓝图构想的问题[35]582。1981年,邓小平同志正式宣布:要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用差不多20年的时间,在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36]。至此,“小康社会”及其建设,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富裕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以来,逐步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37]。其中“第二步”就是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目标如期实现[38],总体小康的目标也如期实现。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总体小康目标实现后,中国共产党本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为人民谋划了更美好的蓝图。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十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从2000年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勠力同心,奋勇前进,使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正确的,是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小康社会的建设及其所积累的成就和经验,对于党在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根据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39]。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开端。为完成这一宏大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等战略策略。经过五年的奋斗和努力,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时,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1。
  党的十九大之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就成为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如期完成这一任务,时间上,只有3年多时间,非常紧迫。要求上,要得到人民認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做到实打实、不掺水分。任务上,抓重点、补短板、过难关,特别要打好三大攻坚战[28]147。在脱贫攻坚领域,从精准扶贫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 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 000万人以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40]。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点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环境保护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切关联,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必须提高斗争本领和能力,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28]219。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党在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梳理与总结。
  (一)发挥“中国制度”的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28]119。在我国,制度优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努力而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集中力量办大事、民族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创新、人才优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一国两制”、和平外交等[41]3-4。在这些制度优势中,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民为中心、人才优势、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始终发挥这些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海神针”。
  (二)凸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又一宝贵经验。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独立存在,长期执政,是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解决贫困,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把党的建设纳入治国理政理念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党在领导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建立起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包括: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等[28]151。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号召力,是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所以深受人民爱戴,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强大的号召力。正是这种力量的存在,使得当党需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社会各个方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义无反顾地听从党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保证了到2020年年底如期完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执行力,是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保证。脱贫攻坚进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方向不偏离,信心不动摇。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强化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保证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真正落实。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4]15。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动力和源泉;人民群众的参与以及所发挥的力量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全党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完美地诠释了这一要求。脱贫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落下,让每一个中国人共享发展成果,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并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尊重每一个群众,让每一个群众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充分发挥、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贫困人口因为经济地位偏低而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不要说创造性受到尊重,许多时候、许多地方,甚至连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得不到保障。于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善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精准解决方法,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真正体现。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推行公平正义。给予并保障人人平等,人的存在和发展才会受到真正的尊重,小康社会所要实现的人民自由、有尊严地活着的美好图景才能完成;公平正义辐射到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和财产都受到法律的严密保护,这正好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全力保障公平正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
  (四)坚持走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新”是最突出的工作重点。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前30年的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进行,正是靠着一项接着一项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才得以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成就,并最终走向胜利。坚持改革创新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41]3。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取得胜利的关键点。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面对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形势,中国要强大的时代呼声,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上,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上,都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始终围绕改革创新,在制度上,在实践上,通过不断创新,为中国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局面,不但让中国富起来,也为中国强起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摆在中国人面前,中国将何去何从成为必须抉择且必须正确选择的选择题。面对这一世纪题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空前的定力和坚定的勇气做出了完全正确的选择:无论世事国事怎么变化,中国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绝不改变,绝不动摇。不仅如此,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不惧怕“深水期”,敢于“啃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为此,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既纲领性地提出了要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进行,也具体地列出了300多项需要在改革进程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推动和完善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实践证明,坚持走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同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条宝贵经验。
  (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十分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学习和应用。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表明了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重视。这些重视中也包含对解决贫困,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分析和认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更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认识、分析、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描述,对小康社会的论述等。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去面对和解决前进道路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党中央抓关键,找重点,补短板,打赢三大攻坚战,为新时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提供了参考。在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既注重总体规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既重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安排,又强调将工作落实到具体层面,并且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宣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因此要以全新的工作方法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中的全新问题。
  (六)保持彻底的自我革新精神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自我革新,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4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时刻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发挥先锋队的作用。这就要求党要始终拥有革故鼎新、自我革新的能力,保持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变幻不断的国际形势,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了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一段时间里因为把主要精力用在抓经济建设而对党的自身建设有所忽视的情况下,恢复到既抓经济建设,也抓党的建设,两手抓,两手同时都硬,使党的精神面貌和组织纪律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贏得了人民的广泛赞誉。正是这种有错必纠,有错敢纠的精神和态度,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4]。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执政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党将面临长期的、复杂的执政考验。为此,全党将牢记初心,同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各种因素作坚决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5]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勇于并敢于自我革命,刮骨疗毒以使自身更加强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也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显著优势,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的经验,作为“中国智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46],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在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经验中提出问题,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再回到经验中检验[47]。这些成就和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一刻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作为领导十四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作为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必须要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在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形势面前,要有清醒的头脑,能够对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以保持方向的正确,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定力。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必须要有强大的组织保障能力。组织机构健全,党员遵守纪律,懂规矩,作风顽强,执行得力,使得各项政策从顶层设计到中层布置、基层落实、个人执行,每一环节都能圆满完成。党的各项政策是通过各级干部亲自示范,各位党员模范带头来完成的,这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执行力。要保证强大的执行力,除了广大干部及党员个人的能力外,在政治素质上还要求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唯物史观有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牢牢践行这一观点,并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人民的根本利益即是党的根本利益,维护并不断提高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最高目标。正是有此目标,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党群关系的融洽,保证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其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翻身得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当家作主,获得民主自由,自己解放自己。如此,人民都会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所号召的各项事业都能赢得人民的赞同并广泛参与。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努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奋斗精神。党在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深化改革、精准扶贫进而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全面开启,也必须集中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动员全国的力量。
  (三)经济发展要注重“质”与“量”的结合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衡量幸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生活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中显而易见的就是数量,所以,小康社会的建成,必须建立在经济相当发展的水平上。于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经济工作的主要方法。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发展成果举世瞩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一方面随着GDP基数的增大,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另一方面“大”有“大”的问题,以速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
  经过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保持经济适度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质”与“量”相结合的推动经济发展方法。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依据这一新常态,转变发展思路,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跨过发展“瓶颈”。这对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增强全党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风险、地区风险和国家发展风险增多增大,因此,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要做好这两件工作,需要全党高度警惕,练就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能力,学会和掌握斗争本领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从自身建设做起,由内及外,无论党风、政风,还是社会风气,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28]222 。在面对风险和挑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表明,增强自身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至为重要。唯有如此,方能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一,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各种重大風险,至关重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二,坚持党对国家安全的绝对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也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切实做好维护政治安全、健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等。在这一工作中,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第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斗争中求生存,斗争中求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面对此种情况,除了迎接挑战,展开斗争,别无选择。中国共产党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斗争,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勇拼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69.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5.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  秦宣.“四个全面”:形成发展、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4-8.
  [6]  梅燕京,张广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路径和挑战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5(14):30-32.
  [7]  田克勤,张泽强.准确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5(5):4-9.
  [8]  张占斌,高丽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衡量标准与科学内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8):6-16.
  [9]  肖贵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战略地位和制度保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62-67.
  [10]  韩喜平,柳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民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3):5-12+2.
  [11]  郝潞霞,郝建新.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35-41.
  [12]  顾海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进程与决胜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13-18.
  [13]  李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J].学术探索,2016(12):7-11.
  [14]  齐卫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和开启新征程的时代使命[J].江汉论坛,2020(7):5-10.
  [15]  李桂花,张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阐释[J].理论学刊,2017(2):34-40.
  [16]  韩保江,邹一南.中国小康社会建设40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0(1):25-36+231.
  [17]  李君如.“全面小康”思想史笔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3):1-12+107.
  [18]  徐志栋.以新担当新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党建,2020(4):18-20.
  [19]  宋林飞.新中国70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经验[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10+17.
  [20]  张金才.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1):27-30.
  [21]  田鹏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制度”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3):13-20.
  [22]  刘儒,王媛.着力补齐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J].红旗文稿,2019(11):26-28.
  [23]  尹成杰.关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4-10.
  [24]  颜英,何爱国.中国农民小康之路: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5):5-15.
  [25]  李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历程及现实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20(6):167-171.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
  [2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9.
  [2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26.
  [3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3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3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88.
  [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34-1035.
  [3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57.
  [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3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
  [40]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
  [4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2]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4-8.
  [4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60.
  [44]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前进,2020(2):4-8.
  [45]  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3.
  [46]  杨长福,马小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65-175.
  [47]  贺雪峰.构建具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饱和经验训练的视角[J].改革,2019(12):37-43.
其他文献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源,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工业化时代,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内部控制度规范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内部控制基本
2014年,在线教育成为最火爆的一个关键词。当许多教师对这一教育发展趋势还未察觉之时,我们就注意并勇敢地进行了实践,逐渐形成“一体两翼四平台”的发展格局。由于我校海宁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核裂变能)的广泛的应用。以电力为例,随着能源危机和使用传统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仅靠煤炭和石油为主的传统能源发
从中共“一大”到“二大”,党在战略策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二大”第一次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通过了党的第_个章程,决定正式加入共产国
本研究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中老年甲状腺手术镇痛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90例需要
利用PISO算法对多分支共轨管道的非稳态流动进行了三维模拟计算,并对共轨喷射系统进行了测试,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计算结果反映了共轨内压力场的基本情况.计
目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国的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这就迫使企业对人力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对人力的需求量增大,就会发生人力的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如果想要使人力的素
伴随着人们对环境生存条件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开始聚焦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系列问题及影响,借助环境诉讼手段维护切身利益,实现环境诉求已成为重要途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作为环境诉讼重要的证据架构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现出的多样性、复杂性迫使我们不得不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如何让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为环境受害者提供准确、合理、有效的司法鉴定意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