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斗胆直陈“建议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
1948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在原有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战略优势地位,但是在数量上和技术上仍然处于劣势。在中原战场,国民党军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凭借其优势兵力,还可进行攻势防御,中原战局呈现拉锯形势。
1948年4月,鉴于战略反攻的形势,毛泽东在河北城南庄及时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开了10天后,突然接到了粟裕从华东发来的一封电报,要求中央军委重新考虑三个月前电令他率华野一、四、六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指示,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一场大仗。他认为,敌军屡遭歼灭后,兵力大为集中,不易分割,增援又快,战机难寻。必须集中兵力,打大规模歼灭战。中原三军(华野、刘邓、陈谢)忽集忽分,打两三次歼灭战,就可能改变局势。
面对这样一封“抗命”来电,毛泽东感到震惊,立刻召集了周恩来、任弼时、朱德、陈毅、聂荣臻等人一起商讨此事。
在房间里,毛泽东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抬眼问陈毅:“陈老总,你是怎样看这个问题呀?”
陈毅不假思索地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计谋愈出愈奇,仗愈打愈妙。照我看,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们党能有这样的人才,百把个就差不多了……”
“我是说他的这封电报!”毛泽东对在座的人强调说,“三个月前,中央决定将华东野战军的一、四、六3个纵队调去黄河以北的濮阳地区休整,编成一个兵团,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委,渡江南进,继续发展战略进攻,吸引中原国民党军队回防江南,以便减轻刘邓大军在中原的压力。可粟裕他来电不去江南,要留在中原,你们都怎么认识呀?”
周恩来对粟裕的来电也感到震动,但他此时却沉住气、冷静地说:“主席,先不要着急。我的意见是请粟裕立刻来河北,向主席当面汇报,讲清他的想法为好。”
朱德也说:“可以叫他来一趟嘛!”
“那好!”毛泽东当机立断,“立刻发电报,今日是4月28日,请粟裕务必于5月5日以前赶到这里,向中央军委当面汇报。”
5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正在花山村的一间房子里开会,听见外面有人和警卫人员打招呼,毛泽东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惊喜地对大家说:“粟裕来了!”
在大家起身的同时,毛泽东已经迈开大步,跨过炭盆、迎到门外去了。出门迎接下面来的将领,这在毛泽东还是第一次。
两人一见面,毛泽东惊喜地说:“粟裕,我们在等你!”
粟裕立正敬礼,激动地说:“主席,我向你负荆请罪来了!不知我的电报是否干扰了中央的决心?”
毛泽东笑容满面地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何罪之有?你提意见,又不是骂娘,我毛泽东虽算不上大肚弥勒佛,但容你粟裕三五条意见还是没问题的!走,进屋去细细谈么!”毛泽东说着,拍一拍粟裕的肩膀,做出了让粟裕进屋去的手势。
这时,粟裕已经同毛泽东等人进屋坐下来,毛泽东说:“中央的决议如果是正确的,你粟裕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干扰不了的;我们之所以重视你的建议,就是认为你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你现在可以详细谈谈你的理由。”
粟裕侧目看一看周恩来和朱德,见两个人都对他点点头,鼓励他开诚布公地讲出自己的全部想法,便来了勇气。
粟裕慷慨陈词道:“华野渡江南下,自然会给敌人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和牵制,但却未必能够达到吸引蒋介石部队南回的目的。这样就削弱不了敌人优势,难以改变中原战局,将成僵持局面。而我们南下的3个纵队擅长野战,在江南打游击发挥不了长处。这3个纵队已经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其火力已不逊于国民党一般部队,渡江南进重装备只能丢弃,而敌人构筑工事、守备技术有了提高,无重武器很难解决战斗。而且渡江南进没有根据地作依托,弹药补给、兵员补充、粮食供应、伤员安置,都将困难重重。在敌占区转战几省将减员一半,以此代价在中原作战可歼敌3至5个整编师。所以,3个纵队不南下,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更能发挥我军优势,更有利于发展战略进攻……”
粟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着。他讲话激昂,内容严谨、逻辑性强、简洁明了。
粟裕说完,室内依然静静的,只有火盆中的木炭泛着红光。粟裕看看毛泽东,见毛泽东稍侧着身、仰着脸斜视着房屋的左上角,目光游移不定,夹在手中的烟头上留着长长的一截稍触即断的烟灰……
粟裕心绪不安地等候着毛泽东说话,等候着毛泽东对自己的见解做出评判。
好像是过了很长的时间,其实时间并不长—毛泽东转身看一看门外即将西沉的红日,终于站起身来发话说:“今天就谈到这里吧!”
毛泽东并没有表态。粟裕也只好站起身来,眼睛望着毛泽东,希望能听到毛泽东再讲几句话。
毛泽东似乎明白了粟裕的心思,又果断地继续说:“粟裕,今晚我请你吃辣子鸡,明天接着说。”
粟裕不好再期冀什么,只得离开了毛泽东,在聂荣臻和叶子龙的陪同下,去房前的食堂吃辣子鸡了。
当天晚上,在粟裕酒足饭饱之后,聂荣臻受毛泽东的委托,为粟裕安排了由晋察冀文艺剧社演出的专场晚会;江青和韩桂馨带着李讷都去看了,粟裕也干脆放下心来,坐在那里心旷神怡地看起了文艺节目。
这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又坐在一起,通宵未眠,五大书记的中心议题就是粟裕今天下午的那一通发言。
经过一整夜的研究,第二天中央完全接受了粟裕的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以寻歼敌整编第五军为作战目标,力争在4至8个月内歼灭敌军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粟裕深感责任重大,即将进行的战略行动是对自己提出、中央采纳的战略方针的检验,必须以战役胜利实现战略意图。粟裕立下“军令状”,作出了在鲁西南歼敌整编第五军的作战部署。
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决胜豫东战役 在进行战略部署的同时,粟裕反复考虑到,寻歼敌整编第五军虽有一定的条件,但不利因素较多。主要原因是人民解放军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鲁西南地区狭窄,地形不利,不易达到预期目的。粟裕考虑到歼敌整编第五军不是很有把握,搞得不好,还会给自己造成不利的局面。粟裕心想第一个战役必须旗开得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既然寻歼整编第五军不能稳操胜券,他根据战场的情况,考虑其他更有把握取胜的方案。为此,他设想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腹案。
设想这一腹案的主要依据是:第一,开封是当时国民党的河南省会,是中原战略要地,攻克该城,对中原和全国都有重要影响。蒋介石绝不会置开封于不顾,势必调兵增援。这样就打乱了敌人企图在鲁西南和我军决战的部署,为我军在运动中歼灭援敌创造战机。第二,国民党军驻开封仅1个正规师及一些保安部队,战斗力不强,攻占比较有把握。粟裕当时虽未将这一腹案上报下达,但是战略部署还是有所准备,即力求适用于打整编第五军和打开封两个方案,而且侧重于后一个方案。
1948年5月24日,第三、第八纵队按野战军计划向淮阳方向进军,在有利的形势下,粟裕指挥黄河北岸的华野第一兵团等部乘机于5月30日、31日南渡,并前出至菏泽、巨野之线,与中野第十一纵会合。江南游击纵队随主力南渡黄河,待机渡江南进。粟裕率华野一兵团强渡黄河,拉开了豫东战役的序幕。
鉴于敌在鲁西南地区集结了庞大的兵力,我军与之决战的条件尚不成熟,万一打成胶着状态,则于我军不利,在距离敌守备薄弱的开封仅1日行程时,粟裕当机立断,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付诸实施。5昼夜攻克开封,全歼守敌。粟裕又以擅长野战的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围歼在睢杞地区徘徊的区寿年兵团。激战6天,歼灭区兵团,活捉区寿年,重创黄百韬兵团。豫东战役两个阶段歼敌9万,一仗就基本上完成了“军令状”的任务。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阻击和钳制援敌的有力配合下,打了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中原战局顿时改观,国民党军再也没有能力发动战役性进攻,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济南战役之“攻济打援”
1948年7月13日,华野山东兵团攻克兖州,随后,进行济南战役提上了军委的议事日程。7月14日,军委给粟裕等人来电,提出“拟令许谭(指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于攻克兖济(指兖州、济宁)后,休息两星期,即向济南攻击。”与此同时,军委又多次致电许谭,要求他们乘胜夺取济南。许谭研究后报告军委,决定几天后开始“抢占飞机场及攻击济南外围”。
粟裕对军委来电进行了慎重周密的思考研究,他认为济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有10万重兵把守,而且在徐州附近还有3个兵团17万人的机动兵力可伺机北援。以山东兵团的10万兵力攻城在兵力上不占优势,既攻城又打援更难以胜任。因此,粟裕等人复电军委,“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随后,军委批准了粟裕等人的建议,并要粟裕在休整后提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1948年8月10日,粟裕等华野首长向中央军委上报下一步行动的三个作战方案。三个方案各有利弊,他们在报告中更倾向于第三个方案,即“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中央军委经过反复商讨,同意攻济打援,并对“攻济打援”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指出:“我们不是要求你们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这样部署是很危险的。济南战役的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
粟裕根据中央的指示,8月下旬在曲阜主持召开了有纵队以上领导参加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制定了济南战役的具体作战方案,并报军委批准。这个作战方案的基本内容是,以攻济为主要目的,并求歼援敌之一部,坚阻援敌不能迫近济南,以使攻城集团有足够的时间攻占济南。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决定由14万人组成攻济集团,占参战兵力的44%;由18万人组成打援阻援集团,占总兵力的56%。这个方案做到既以足够的兵力攻城,又以主力用于打援,充分体现了攻济打援方针的要求。
1948年9月16日攻城部队经8昼夜激战,攻克济南,全歼10万守敌。国民党军准备北上增援济南的17万大军,慑于强大的打援兵团已严阵以待,迟迟不敢推进。此时此刻担任打援的8个纵队成为粟裕手中的生力军。
提出南线决战战略构想
“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
粟裕不让蒋介石喘口气,不让敌人从济南失守的精神压力下解脱出来。1948年9月24日晨7时,济南城里巷战还在激烈进行,粟裕就向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在筹划和指挥济南战役过程中,粟裕就对下一步作战方向和尔后决战的战场,联系起来思考。粟裕认为在徐蚌决战,比在中原决战有利得多。粟裕打算大军进至陇海路南、徐蚌线东,攻占两淮、海州,采取“攻济打援”战法,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之间,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包括国民党整编五军及豫东战役未予全歼的黄百韬等部。中央军委决议集结在徐州地区准备增援济南的黄百韬兵团,不久将回到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粟裕在紧张组织指挥歼黄作战的同时,密切注视全国和战区的新情况新变化:中原野战军进入淮海战场,两大野战军已由战略配合变为战役协同;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在兵力上、技术上的优势;长期隐蔽在国民党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将在徐州东北地区率部起义,我军可通过其防区切断黄百韬退路,围歼黄百韬已成定局。
鉴于上述情况,粟裕认为南线战略决战条件已趋成熟,在“齐辰电”(11月8日辰时电)中向军委建议,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歼灭之。军委复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统帅部定下了将徐州地区之敌就地歼灭的决心,淮海战役终于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的主要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粟裕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期派出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的态势,隐蔽我军意图,错乱敌人部署。蒋介石的统帅部和徐州“剿总”果然中计,在参谋总长顾祝同主持的部署“徐蚌会战”的会议上,徐州“剿总”各个兵团司令官都说自己防区当面发现共军重兵集结。判断华野部队将由鲁西南南下,而不会在徐州以东发动攻势。因而决定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这一部署正好给华东野战军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作战过程中,根据黄百韬兵团由驻守之敌变为运动之敌,又由运动之敌变为驻守之敌等实际情况,适时转换作战方式。由运动战转换为村落阵地攻坚战,全歼黄百韬兵团,这是前所未有的。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以后,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总兵力还有6个兵团18个军50余万人。分别集中在三处:徐州地区,有徐州“剿总”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8个军30余万人;蒙城地区,有黄维兵团4个军12万人;蚌埠地区,有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6个军10余万人。
三个战场一盘棋。如何确定主要打击目标,如何处理主攻战场与钳制、阻击战场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消灭这三部分敌人,是关系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问题。在“齐辰电”(11月8日辰时电)中,他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步作战“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中共中央军委判断,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徐州之敌有南撤或不撤两种可能。所以中央军委指示:“需待黄(百韬)兵团歼灭以后,依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才能决定作战方针。”
1948年12月上旬,淮海战场态势发生重大变化: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被华野5个纵队阻止于蚌埠以南,杜聿明集团被华野11个纵队围困在陈官庄地区,黄维兵团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为保障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粟裕指挥华野在3个方向上作战。在北线,由大弧形包围徐州,转为以11个纵队追击合围徐州30万逃敌。在南线,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同时先后抽出5个纵队,直接参加中野围歼黄维的作战。战场形势不断变化,华野任务多次变换,粟裕紧张非凡,曾7昼夜未睡。
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以后,华野对杜聿明的包围圈越缩越紧,杜聿明集团已成瓮中之鳖,我军已占绝对优势。问题在于,从战争全局来考虑,什么时间发起总攻最为有利。12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歼灭黄维兵团以后,留下杜聿明集团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以使淮海、平津两大战役互相配合。粟裕认为,中共中央军委的决策给淮海战场造成了极好机会,既可利用这段时间组织部队休整,又可乘机对敌军展开政治攻势。在组织部队休整中,广泛开展立功运动、评定伤亡、溶化俘虏等活动。经过休整,华野部队兵员充实,装备改善,战术提高,士气上升,更加壮大。淮海战役开始时,华野总人数为36.1万人,战役过程中伤亡10.5万人,战役结束时增长到55.1万人。对敌政治攻势更是大放异彩,促使国民党军官兵纷纷携械投诚。到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时,杜聿明集团的30万人马只剩下不足20万人,仅用4天时间就被全部消灭了。粟裕说:“敌人最后被解决得这样快,应该归功于政治攻势的成功。四天四夜还不到,就歼敌10多万,平均每天歼敌四五万人。如果没有政治攻势,最后解决敌人不会这样快,我军的伤亡还要大些,证明攻心为上是正确的。”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是国内战争形势波诡云谲的时期,粟裕凭借着对战争形势的精准分析,从全局考虑,大胆向中央军委建言献策,出奇谋、用奇兵、立奇功。粟裕的谋略和指挥超群拔萃,堪称一代战神。粟裕对南线战略决战的突出历史贡献不会忘记,粟裕的神机妙算长留人间。 (编辑:柳 莎)
1948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在原有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战略优势地位,但是在数量上和技术上仍然处于劣势。在中原战场,国民党军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凭借其优势兵力,还可进行攻势防御,中原战局呈现拉锯形势。
1948年4月,鉴于战略反攻的形势,毛泽东在河北城南庄及时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开了10天后,突然接到了粟裕从华东发来的一封电报,要求中央军委重新考虑三个月前电令他率华野一、四、六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指示,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一场大仗。他认为,敌军屡遭歼灭后,兵力大为集中,不易分割,增援又快,战机难寻。必须集中兵力,打大规模歼灭战。中原三军(华野、刘邓、陈谢)忽集忽分,打两三次歼灭战,就可能改变局势。
面对这样一封“抗命”来电,毛泽东感到震惊,立刻召集了周恩来、任弼时、朱德、陈毅、聂荣臻等人一起商讨此事。
在房间里,毛泽东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抬眼问陈毅:“陈老总,你是怎样看这个问题呀?”
陈毅不假思索地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计谋愈出愈奇,仗愈打愈妙。照我看,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们党能有这样的人才,百把个就差不多了……”
“我是说他的这封电报!”毛泽东对在座的人强调说,“三个月前,中央决定将华东野战军的一、四、六3个纵队调去黄河以北的濮阳地区休整,编成一个兵团,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委,渡江南进,继续发展战略进攻,吸引中原国民党军队回防江南,以便减轻刘邓大军在中原的压力。可粟裕他来电不去江南,要留在中原,你们都怎么认识呀?”
周恩来对粟裕的来电也感到震动,但他此时却沉住气、冷静地说:“主席,先不要着急。我的意见是请粟裕立刻来河北,向主席当面汇报,讲清他的想法为好。”
朱德也说:“可以叫他来一趟嘛!”
“那好!”毛泽东当机立断,“立刻发电报,今日是4月28日,请粟裕务必于5月5日以前赶到这里,向中央军委当面汇报。”
5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正在花山村的一间房子里开会,听见外面有人和警卫人员打招呼,毛泽东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惊喜地对大家说:“粟裕来了!”
在大家起身的同时,毛泽东已经迈开大步,跨过炭盆、迎到门外去了。出门迎接下面来的将领,这在毛泽东还是第一次。
两人一见面,毛泽东惊喜地说:“粟裕,我们在等你!”
粟裕立正敬礼,激动地说:“主席,我向你负荆请罪来了!不知我的电报是否干扰了中央的决心?”
毛泽东笑容满面地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何罪之有?你提意见,又不是骂娘,我毛泽东虽算不上大肚弥勒佛,但容你粟裕三五条意见还是没问题的!走,进屋去细细谈么!”毛泽东说着,拍一拍粟裕的肩膀,做出了让粟裕进屋去的手势。
这时,粟裕已经同毛泽东等人进屋坐下来,毛泽东说:“中央的决议如果是正确的,你粟裕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干扰不了的;我们之所以重视你的建议,就是认为你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你现在可以详细谈谈你的理由。”
粟裕侧目看一看周恩来和朱德,见两个人都对他点点头,鼓励他开诚布公地讲出自己的全部想法,便来了勇气。
粟裕慷慨陈词道:“华野渡江南下,自然会给敌人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和牵制,但却未必能够达到吸引蒋介石部队南回的目的。这样就削弱不了敌人优势,难以改变中原战局,将成僵持局面。而我们南下的3个纵队擅长野战,在江南打游击发挥不了长处。这3个纵队已经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其火力已不逊于国民党一般部队,渡江南进重装备只能丢弃,而敌人构筑工事、守备技术有了提高,无重武器很难解决战斗。而且渡江南进没有根据地作依托,弹药补给、兵员补充、粮食供应、伤员安置,都将困难重重。在敌占区转战几省将减员一半,以此代价在中原作战可歼敌3至5个整编师。所以,3个纵队不南下,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更能发挥我军优势,更有利于发展战略进攻……”
粟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着。他讲话激昂,内容严谨、逻辑性强、简洁明了。
粟裕说完,室内依然静静的,只有火盆中的木炭泛着红光。粟裕看看毛泽东,见毛泽东稍侧着身、仰着脸斜视着房屋的左上角,目光游移不定,夹在手中的烟头上留着长长的一截稍触即断的烟灰……
粟裕心绪不安地等候着毛泽东说话,等候着毛泽东对自己的见解做出评判。
好像是过了很长的时间,其实时间并不长—毛泽东转身看一看门外即将西沉的红日,终于站起身来发话说:“今天就谈到这里吧!”
毛泽东并没有表态。粟裕也只好站起身来,眼睛望着毛泽东,希望能听到毛泽东再讲几句话。
毛泽东似乎明白了粟裕的心思,又果断地继续说:“粟裕,今晚我请你吃辣子鸡,明天接着说。”
粟裕不好再期冀什么,只得离开了毛泽东,在聂荣臻和叶子龙的陪同下,去房前的食堂吃辣子鸡了。
当天晚上,在粟裕酒足饭饱之后,聂荣臻受毛泽东的委托,为粟裕安排了由晋察冀文艺剧社演出的专场晚会;江青和韩桂馨带着李讷都去看了,粟裕也干脆放下心来,坐在那里心旷神怡地看起了文艺节目。
这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又坐在一起,通宵未眠,五大书记的中心议题就是粟裕今天下午的那一通发言。
经过一整夜的研究,第二天中央完全接受了粟裕的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以寻歼敌整编第五军为作战目标,力争在4至8个月内歼灭敌军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粟裕深感责任重大,即将进行的战略行动是对自己提出、中央采纳的战略方针的检验,必须以战役胜利实现战略意图。粟裕立下“军令状”,作出了在鲁西南歼敌整编第五军的作战部署。
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决胜豫东战役 在进行战略部署的同时,粟裕反复考虑到,寻歼敌整编第五军虽有一定的条件,但不利因素较多。主要原因是人民解放军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鲁西南地区狭窄,地形不利,不易达到预期目的。粟裕考虑到歼敌整编第五军不是很有把握,搞得不好,还会给自己造成不利的局面。粟裕心想第一个战役必须旗开得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既然寻歼整编第五军不能稳操胜券,他根据战场的情况,考虑其他更有把握取胜的方案。为此,他设想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腹案。
设想这一腹案的主要依据是:第一,开封是当时国民党的河南省会,是中原战略要地,攻克该城,对中原和全国都有重要影响。蒋介石绝不会置开封于不顾,势必调兵增援。这样就打乱了敌人企图在鲁西南和我军决战的部署,为我军在运动中歼灭援敌创造战机。第二,国民党军驻开封仅1个正规师及一些保安部队,战斗力不强,攻占比较有把握。粟裕当时虽未将这一腹案上报下达,但是战略部署还是有所准备,即力求适用于打整编第五军和打开封两个方案,而且侧重于后一个方案。
1948年5月24日,第三、第八纵队按野战军计划向淮阳方向进军,在有利的形势下,粟裕指挥黄河北岸的华野第一兵团等部乘机于5月30日、31日南渡,并前出至菏泽、巨野之线,与中野第十一纵会合。江南游击纵队随主力南渡黄河,待机渡江南进。粟裕率华野一兵团强渡黄河,拉开了豫东战役的序幕。
鉴于敌在鲁西南地区集结了庞大的兵力,我军与之决战的条件尚不成熟,万一打成胶着状态,则于我军不利,在距离敌守备薄弱的开封仅1日行程时,粟裕当机立断,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付诸实施。5昼夜攻克开封,全歼守敌。粟裕又以擅长野战的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围歼在睢杞地区徘徊的区寿年兵团。激战6天,歼灭区兵团,活捉区寿年,重创黄百韬兵团。豫东战役两个阶段歼敌9万,一仗就基本上完成了“军令状”的任务。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阻击和钳制援敌的有力配合下,打了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中原战局顿时改观,国民党军再也没有能力发动战役性进攻,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济南战役之“攻济打援”
1948年7月13日,华野山东兵团攻克兖州,随后,进行济南战役提上了军委的议事日程。7月14日,军委给粟裕等人来电,提出“拟令许谭(指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于攻克兖济(指兖州、济宁)后,休息两星期,即向济南攻击。”与此同时,军委又多次致电许谭,要求他们乘胜夺取济南。许谭研究后报告军委,决定几天后开始“抢占飞机场及攻击济南外围”。
粟裕对军委来电进行了慎重周密的思考研究,他认为济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有10万重兵把守,而且在徐州附近还有3个兵团17万人的机动兵力可伺机北援。以山东兵团的10万兵力攻城在兵力上不占优势,既攻城又打援更难以胜任。因此,粟裕等人复电军委,“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随后,军委批准了粟裕等人的建议,并要粟裕在休整后提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1948年8月10日,粟裕等华野首长向中央军委上报下一步行动的三个作战方案。三个方案各有利弊,他们在报告中更倾向于第三个方案,即“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中央军委经过反复商讨,同意攻济打援,并对“攻济打援”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指出:“我们不是要求你们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这样部署是很危险的。济南战役的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
粟裕根据中央的指示,8月下旬在曲阜主持召开了有纵队以上领导参加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制定了济南战役的具体作战方案,并报军委批准。这个作战方案的基本内容是,以攻济为主要目的,并求歼援敌之一部,坚阻援敌不能迫近济南,以使攻城集团有足够的时间攻占济南。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决定由14万人组成攻济集团,占参战兵力的44%;由18万人组成打援阻援集团,占总兵力的56%。这个方案做到既以足够的兵力攻城,又以主力用于打援,充分体现了攻济打援方针的要求。
1948年9月16日攻城部队经8昼夜激战,攻克济南,全歼10万守敌。国民党军准备北上增援济南的17万大军,慑于强大的打援兵团已严阵以待,迟迟不敢推进。此时此刻担任打援的8个纵队成为粟裕手中的生力军。
提出南线决战战略构想
“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
粟裕不让蒋介石喘口气,不让敌人从济南失守的精神压力下解脱出来。1948年9月24日晨7时,济南城里巷战还在激烈进行,粟裕就向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在筹划和指挥济南战役过程中,粟裕就对下一步作战方向和尔后决战的战场,联系起来思考。粟裕认为在徐蚌决战,比在中原决战有利得多。粟裕打算大军进至陇海路南、徐蚌线东,攻占两淮、海州,采取“攻济打援”战法,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之间,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包括国民党整编五军及豫东战役未予全歼的黄百韬等部。中央军委决议集结在徐州地区准备增援济南的黄百韬兵团,不久将回到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粟裕在紧张组织指挥歼黄作战的同时,密切注视全国和战区的新情况新变化:中原野战军进入淮海战场,两大野战军已由战略配合变为战役协同;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在兵力上、技术上的优势;长期隐蔽在国民党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将在徐州东北地区率部起义,我军可通过其防区切断黄百韬退路,围歼黄百韬已成定局。
鉴于上述情况,粟裕认为南线战略决战条件已趋成熟,在“齐辰电”(11月8日辰时电)中向军委建议,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歼灭之。军委复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统帅部定下了将徐州地区之敌就地歼灭的决心,淮海战役终于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的主要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粟裕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期派出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的态势,隐蔽我军意图,错乱敌人部署。蒋介石的统帅部和徐州“剿总”果然中计,在参谋总长顾祝同主持的部署“徐蚌会战”的会议上,徐州“剿总”各个兵团司令官都说自己防区当面发现共军重兵集结。判断华野部队将由鲁西南南下,而不会在徐州以东发动攻势。因而决定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这一部署正好给华东野战军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作战过程中,根据黄百韬兵团由驻守之敌变为运动之敌,又由运动之敌变为驻守之敌等实际情况,适时转换作战方式。由运动战转换为村落阵地攻坚战,全歼黄百韬兵团,这是前所未有的。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以后,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总兵力还有6个兵团18个军50余万人。分别集中在三处:徐州地区,有徐州“剿总”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8个军30余万人;蒙城地区,有黄维兵团4个军12万人;蚌埠地区,有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6个军10余万人。
三个战场一盘棋。如何确定主要打击目标,如何处理主攻战场与钳制、阻击战场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消灭这三部分敌人,是关系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问题。在“齐辰电”(11月8日辰时电)中,他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步作战“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中共中央军委判断,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徐州之敌有南撤或不撤两种可能。所以中央军委指示:“需待黄(百韬)兵团歼灭以后,依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才能决定作战方针。”
1948年12月上旬,淮海战场态势发生重大变化: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被华野5个纵队阻止于蚌埠以南,杜聿明集团被华野11个纵队围困在陈官庄地区,黄维兵团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为保障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粟裕指挥华野在3个方向上作战。在北线,由大弧形包围徐州,转为以11个纵队追击合围徐州30万逃敌。在南线,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同时先后抽出5个纵队,直接参加中野围歼黄维的作战。战场形势不断变化,华野任务多次变换,粟裕紧张非凡,曾7昼夜未睡。
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以后,华野对杜聿明的包围圈越缩越紧,杜聿明集团已成瓮中之鳖,我军已占绝对优势。问题在于,从战争全局来考虑,什么时间发起总攻最为有利。12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歼灭黄维兵团以后,留下杜聿明集团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以使淮海、平津两大战役互相配合。粟裕认为,中共中央军委的决策给淮海战场造成了极好机会,既可利用这段时间组织部队休整,又可乘机对敌军展开政治攻势。在组织部队休整中,广泛开展立功运动、评定伤亡、溶化俘虏等活动。经过休整,华野部队兵员充实,装备改善,战术提高,士气上升,更加壮大。淮海战役开始时,华野总人数为36.1万人,战役过程中伤亡10.5万人,战役结束时增长到55.1万人。对敌政治攻势更是大放异彩,促使国民党军官兵纷纷携械投诚。到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时,杜聿明集团的30万人马只剩下不足20万人,仅用4天时间就被全部消灭了。粟裕说:“敌人最后被解决得这样快,应该归功于政治攻势的成功。四天四夜还不到,就歼敌10多万,平均每天歼敌四五万人。如果没有政治攻势,最后解决敌人不会这样快,我军的伤亡还要大些,证明攻心为上是正确的。”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是国内战争形势波诡云谲的时期,粟裕凭借着对战争形势的精准分析,从全局考虑,大胆向中央军委建言献策,出奇谋、用奇兵、立奇功。粟裕的谋略和指挥超群拔萃,堪称一代战神。粟裕对南线战略决战的突出历史贡献不会忘记,粟裕的神机妙算长留人间。 (编辑:柳 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