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要把学生培养成符合这一时代要求的人才,教育是关键,教和学是教育实践中最基本的两个环节,又是关系学生成长的主要方面。只有通过师生的协同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而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而且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师生之间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不仅是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而且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学生完成任务汇报成果时,共同分享快乐,师生在这样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感情逐渐加深,这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成长。
“兴趣是做好每项事的基础”,学生学习历史也一样。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学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的学生不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已逝去的年代中感受和体验。因而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对历史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我们上课时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它可以把字、声音、图形、影像综合的表现出来,也可以制作有动感的图,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穿越时空,走进浩罕的“史海”中尽情的邀游,用身心去感受,体验。例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可以播放《汉武帝》,要了解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时,可以播放《南京大屠杀》,影视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那些风雨苍茫的岁月,更为直观,效果很好。除了影视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讲历史典故、名人趣事,编顺口溜,唱有关反映历史事件的歌曲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去品味,去探究。
在学生学习历史中,教师引导他们用联系和对比的方法。认识历史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各知识点进行对比后的异同点,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在学习《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当讲到“郑和下西洋”时引导学生联系唐朝的对外交往史,认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帮助的,然后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严重后果与之对比,使学生对历史的前因后果有了较深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讨论: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呢?这一问题又使学生把古今联系起来,也让学生认识到“以史为鉴”的学习目的,体现了学习历史的作用。
历史来源生活,学习历史必须注重对生活的调查与资料的搜集。教师制定或引导学生制定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为学生将来步人社会,适应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调查自己家所在地的古建筑古民居,了解它的存在年代,风格特点等方面,或调查本地人口迁移情况,帮助学生形成了时空观念,又教会他们获取历史信息手段,同时让他们也认识到历史就在身边。
学习历史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古人说:“宁信书不如无书”,孔子也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因此要让学生要敢于表达,敢于争论,敢于质疑。当学生质疑书本知识时,师生之间应相互启发、补充、探究。学生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如:学习山顶洞人时,学生会问“那么久了我们怎么知道山顶洞人是人工取火而还是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懂得人工取火吗?”等问题。这时教师应当表扬学生勇于提问和质疑,然后发动大家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智”就包含有创新思维。历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也就是有独特见解,有独创思路。如:在学习林则徐禁烟运动时,学生就会想到“毒品”再引导学生讨论:当今中国也面临毒品的危害,我们做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各抒已见,答案有很多种,这就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又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通过举办《历史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分组代表:原告(中国人民),被告(英、法、美、俄),审判长、审判员,观众等,通过各方举证,辩论,然后法庭宣判,不仅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培养了爱国情感,也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更新、创新的历史。历史上的“创新”经验十分丰富,如:政治经济改革的有商鞅变法、罗斯福新政,科学技术的发明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同时也应当知道创新这些新思想,新技术的人,认识他们是怎么创新的,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又是怎么面对,有没有学习借鉴的地方,这就要在课堂中适时引导不断启迪学生思维。
历史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也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在历史学科中蕴藏着大量的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因素,如: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引导学生学习和发扬红军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当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阻力时,能用长征精神来鼓励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样学生在历史知识增长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责任感。
师生之间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不仅是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而且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学生完成任务汇报成果时,共同分享快乐,师生在这样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感情逐渐加深,这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成长。
“兴趣是做好每项事的基础”,学生学习历史也一样。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学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的学生不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已逝去的年代中感受和体验。因而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对历史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我们上课时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它可以把字、声音、图形、影像综合的表现出来,也可以制作有动感的图,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穿越时空,走进浩罕的“史海”中尽情的邀游,用身心去感受,体验。例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可以播放《汉武帝》,要了解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时,可以播放《南京大屠杀》,影视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那些风雨苍茫的岁月,更为直观,效果很好。除了影视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讲历史典故、名人趣事,编顺口溜,唱有关反映历史事件的歌曲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去品味,去探究。
在学生学习历史中,教师引导他们用联系和对比的方法。认识历史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各知识点进行对比后的异同点,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在学习《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当讲到“郑和下西洋”时引导学生联系唐朝的对外交往史,认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帮助的,然后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严重后果与之对比,使学生对历史的前因后果有了较深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讨论: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呢?这一问题又使学生把古今联系起来,也让学生认识到“以史为鉴”的学习目的,体现了学习历史的作用。
历史来源生活,学习历史必须注重对生活的调查与资料的搜集。教师制定或引导学生制定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为学生将来步人社会,适应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调查自己家所在地的古建筑古民居,了解它的存在年代,风格特点等方面,或调查本地人口迁移情况,帮助学生形成了时空观念,又教会他们获取历史信息手段,同时让他们也认识到历史就在身边。
学习历史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古人说:“宁信书不如无书”,孔子也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因此要让学生要敢于表达,敢于争论,敢于质疑。当学生质疑书本知识时,师生之间应相互启发、补充、探究。学生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如:学习山顶洞人时,学生会问“那么久了我们怎么知道山顶洞人是人工取火而还是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懂得人工取火吗?”等问题。这时教师应当表扬学生勇于提问和质疑,然后发动大家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智”就包含有创新思维。历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也就是有独特见解,有独创思路。如:在学习林则徐禁烟运动时,学生就会想到“毒品”再引导学生讨论:当今中国也面临毒品的危害,我们做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各抒已见,答案有很多种,这就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又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通过举办《历史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分组代表:原告(中国人民),被告(英、法、美、俄),审判长、审判员,观众等,通过各方举证,辩论,然后法庭宣判,不仅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培养了爱国情感,也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更新、创新的历史。历史上的“创新”经验十分丰富,如:政治经济改革的有商鞅变法、罗斯福新政,科学技术的发明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同时也应当知道创新这些新思想,新技术的人,认识他们是怎么创新的,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又是怎么面对,有没有学习借鉴的地方,这就要在课堂中适时引导不断启迪学生思维。
历史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也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在历史学科中蕴藏着大量的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因素,如: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引导学生学习和发扬红军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当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阻力时,能用长征精神来鼓励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样学生在历史知识增长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