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高考语言表达和运用题都可能给考生带来新的体验。在高考备考中我们对此必须有所准备,对可能出现的考试题型有所了解和训练,而且对作文等语言训练也会起到推动作用。本文拟就语言表达的形象与平实转换方法作出探索,供广大考生在备考中参照。
[示例一]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参考答案: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示例二]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参考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以上示例分别是2012年、2013年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的第三题,将一段或一句形象化的语言用平实的语言加以阐述。试题设计平实灵活,既很好地考查了理解提炼语意的能力,又兼顾根据语境与语体要求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区分度。笔者体会尤深的是,2013年高考刚结束将示例二拿给当时的准高三的学生来做,部分学生答道“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注意保护身边环境”、“你能做的只有适应环境,改变自己”、“梦想让世界适应自己,不如改变自己”、“不能改变环境,就自己适应环境”……答案参差不齐,客观地拉开了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
表面上,此处虽涉及的分值不大,但在这里暴露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危害却远远不止这些,如对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缺乏分析,句与句的关联不作关注,若对这种“恶习”不予纠正,甚至会给现代文阅读带来障碍,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这或许也正体现了语文素养在各个考点间的相通性,故应格外重视。
据笔者调查分析,学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文中形象化的表达要旨把握不准
虽说是高三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理应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不少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感觉读不懂或似懂非懂。有事实为证,如淮安市高三2014年调研测试题:
[示例三]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
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曾叱咤风云的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其子慨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参考答案: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希望回归最朴素(最本真)的生活。
典型错误有“父子关系要融洽”、“面对死亡要勇敢”、“死亡来临时要淡定”,甚至有学生答道“父死子要报仇”。此题均分不过半。不得不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欠缺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二、审题不清,忽略题干要求
[示例四]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的,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
参考答案:适当的媒体报道能让人出名,但太多炒作,也会带来伤害。
本题明确要求考生表述的对象为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有些考生只看到第一句钱文忠的低调,就匆匆答道“做人做事要低调,即使成名也要遵循自己的原则”、“即使受追捧,也要保持清醒,保持谦逊”、“做人不能自满”、“名声有两面性,有利有弊”等。
三、忽略规定语句的句式特点
例如,示例三要求转换的句子是“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这是一个作比较的句子,必须考虑到两个方面比较的结果,所以“不能改变环境,就自己适应环境”这类答案虽也领会到了句子的含意,但句式的特点与原句不符,仍是欠缺的。
虽然,平常训练未必能写出与参考答案一模一样的答案,但,在复习备考中,积极思考,正确理解,准确表达却是有章可循的。
一、细心审题,落实要求
[示例五]大学者胡适遇到年轻人求字,喜欢题写他自撰的一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这句话的含意,不超过50个字。
此题首先要领会表述的是胡适的这句话的含意,与年轻人求字这件事关联不大,故不需要将求字这一信息放入答案中。其次,胡适先生的话谈了两个方面,一是做学问,二是对待他人。其三字数限制亦不可忽略。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好将题目要求用笔一一作标记,以提醒自己注意,同时也有利于养成细心、谨慎的做题习惯。
二、分析句中的关键词,对主要信息进行提取转述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对句子含义的正确理解,表达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毫无意义。一篇文章没有读懂,那是因为有些语段没读明白;一段话没有读懂,那是因为某些句子没读透;一句话没读懂,那是因为关键词没有分析。因而,分析了关键词,才能明白形象表达的言外之意,提取转述才有依据。
[示例六]以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不超过20个字。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望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首先必须明确画线内容是针对剧本创作而言的,李渔在表达他对创作的看法,这是句子表述的对象。于是文中的“东施之貌”的本体也就明了了。其次,“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是说东施亦有属于自己的美貌,创作应当坚持自我。再考虑“效颦于人”具体对应的内容,有了创作这个主体对象的启发,加上将“效颦”理解为效仿、模仿,“蒙千古之诮”转述为遭人嘲笑、耻笑并不困难。故而“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模仿只能遭人耻笑”也就呼之欲出了。
[示例七]著名诗歌评论家缪钺先生对唐诗与宋诗的不同风格有如下形象的比喻,请你将缪钺的话中画线部分用简明直白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
唐诗之关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生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唐诗如芍药海棠,裱华繁采”,撇开喻体、华丽的辞藻,此句即在表达唐诗华美的特点;“啖荔枝”的本体为品味唐诗,阅读唐诗;“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入口就能品尝到它的甘甜可以转述为刚阅读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宋诗的“幽韵冷香”可以理解为含意隽永、幽深;“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表现了初读时的感受并不美妙但回味无穷。最终可以整理为“唐诗情辞华美,初读即能领略其妙;宋诗含意幽深,初读难懂但回味无穷”。
三、参照规定内容的句式特点进行要点的整理
在进行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训练时,一定要关注句式特点,除了倒装句需作必要调整、省略句需作必要补充外,不得改变原来的句式。此类语言表达亦应关注句子的结构。如示例四画线中“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的“但”字,将语意自然的分为两部分,要点整理应该体现前后内容的转折。再如示例七中“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则”体现了顺承;“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而”表示了转折。
能够读懂文句,理解并准确表达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必须掌握的技能。本文对形象表达向平实表达转换的方法的探讨,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示例一]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参考答案: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示例二]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参考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以上示例分别是2012年、2013年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的第三题,将一段或一句形象化的语言用平实的语言加以阐述。试题设计平实灵活,既很好地考查了理解提炼语意的能力,又兼顾根据语境与语体要求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区分度。笔者体会尤深的是,2013年高考刚结束将示例二拿给当时的准高三的学生来做,部分学生答道“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注意保护身边环境”、“你能做的只有适应环境,改变自己”、“梦想让世界适应自己,不如改变自己”、“不能改变环境,就自己适应环境”……答案参差不齐,客观地拉开了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
表面上,此处虽涉及的分值不大,但在这里暴露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危害却远远不止这些,如对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缺乏分析,句与句的关联不作关注,若对这种“恶习”不予纠正,甚至会给现代文阅读带来障碍,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这或许也正体现了语文素养在各个考点间的相通性,故应格外重视。
据笔者调查分析,学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文中形象化的表达要旨把握不准
虽说是高三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理应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不少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感觉读不懂或似懂非懂。有事实为证,如淮安市高三2014年调研测试题:
[示例三]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
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曾叱咤风云的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其子慨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参考答案: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希望回归最朴素(最本真)的生活。
典型错误有“父子关系要融洽”、“面对死亡要勇敢”、“死亡来临时要淡定”,甚至有学生答道“父死子要报仇”。此题均分不过半。不得不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欠缺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二、审题不清,忽略题干要求
[示例四]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的,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
参考答案:适当的媒体报道能让人出名,但太多炒作,也会带来伤害。
本题明确要求考生表述的对象为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有些考生只看到第一句钱文忠的低调,就匆匆答道“做人做事要低调,即使成名也要遵循自己的原则”、“即使受追捧,也要保持清醒,保持谦逊”、“做人不能自满”、“名声有两面性,有利有弊”等。
三、忽略规定语句的句式特点
例如,示例三要求转换的句子是“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这是一个作比较的句子,必须考虑到两个方面比较的结果,所以“不能改变环境,就自己适应环境”这类答案虽也领会到了句子的含意,但句式的特点与原句不符,仍是欠缺的。
虽然,平常训练未必能写出与参考答案一模一样的答案,但,在复习备考中,积极思考,正确理解,准确表达却是有章可循的。
一、细心审题,落实要求
[示例五]大学者胡适遇到年轻人求字,喜欢题写他自撰的一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这句话的含意,不超过50个字。
此题首先要领会表述的是胡适的这句话的含意,与年轻人求字这件事关联不大,故不需要将求字这一信息放入答案中。其次,胡适先生的话谈了两个方面,一是做学问,二是对待他人。其三字数限制亦不可忽略。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好将题目要求用笔一一作标记,以提醒自己注意,同时也有利于养成细心、谨慎的做题习惯。
二、分析句中的关键词,对主要信息进行提取转述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对句子含义的正确理解,表达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毫无意义。一篇文章没有读懂,那是因为有些语段没读明白;一段话没有读懂,那是因为某些句子没读透;一句话没读懂,那是因为关键词没有分析。因而,分析了关键词,才能明白形象表达的言外之意,提取转述才有依据。
[示例六]以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不超过20个字。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望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首先必须明确画线内容是针对剧本创作而言的,李渔在表达他对创作的看法,这是句子表述的对象。于是文中的“东施之貌”的本体也就明了了。其次,“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是说东施亦有属于自己的美貌,创作应当坚持自我。再考虑“效颦于人”具体对应的内容,有了创作这个主体对象的启发,加上将“效颦”理解为效仿、模仿,“蒙千古之诮”转述为遭人嘲笑、耻笑并不困难。故而“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模仿只能遭人耻笑”也就呼之欲出了。
[示例七]著名诗歌评论家缪钺先生对唐诗与宋诗的不同风格有如下形象的比喻,请你将缪钺的话中画线部分用简明直白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
唐诗之关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生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唐诗如芍药海棠,裱华繁采”,撇开喻体、华丽的辞藻,此句即在表达唐诗华美的特点;“啖荔枝”的本体为品味唐诗,阅读唐诗;“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入口就能品尝到它的甘甜可以转述为刚阅读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宋诗的“幽韵冷香”可以理解为含意隽永、幽深;“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表现了初读时的感受并不美妙但回味无穷。最终可以整理为“唐诗情辞华美,初读即能领略其妙;宋诗含意幽深,初读难懂但回味无穷”。
三、参照规定内容的句式特点进行要点的整理
在进行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训练时,一定要关注句式特点,除了倒装句需作必要调整、省略句需作必要补充外,不得改变原来的句式。此类语言表达亦应关注句子的结构。如示例四画线中“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的“但”字,将语意自然的分为两部分,要点整理应该体现前后内容的转折。再如示例七中“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则”体现了顺承;“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而”表示了转折。
能够读懂文句,理解并准确表达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必须掌握的技能。本文对形象表达向平实表达转换的方法的探讨,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