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真题回放
1.(2013年山东卷选做题一)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2.(2013年山东卷选做题二)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3.(2013年天津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关得让人窒息。
二、异同辨析
这三道题考查的是一个考点,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级。只是考查的重点,各有侧重。
第1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即解释所给语句的含意,侧重在内容上,即思想性。结合上下文,可知(1)句中的“人物”是指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五线谱”指代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前半句的意思是说这些音乐家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后半句是说张定和被肖邦等西方音乐家的作品征服了,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2)句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分句为第一层,“迷”指张定和痴迷音乐,“迷的收获”指张定和在音乐中取得的成就,综合起来就是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后两个分句为第二层,依次表达的是:张定和不会满足于当前的音乐成就,他还会在音乐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答案:(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音乐。(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还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第2题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考查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分析,侧重在形式上,即艺术性。(1)句中福贵牵着牛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运用了比喻修辞,将牛比喻成孩子,说明老人渴望亲情而不得,借牛以慰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福贵对老牛不同寻常的爱。(2)句是对老人和牛劳动场景的描写,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都沾满了泥”说明他们都曾在田地里劳动,表现他们的劳苦,“晃动着身子”说明老态之状,表现出他们都很疲惫。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②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了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第3题综合以上两种考查形式,以“赏析句子”的形式兼顾对内容和形式的考查,答题时要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对句子的赏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表达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有时还要和文章的中心内容联系起来作答。该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的是描写,修辞是比喻和夸张;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额济纳的秋色之美,烘托胡杨人家。
参考答案:①抓住典型景物,写出额济纳秋色之美;②营造氛围,烘托胡杨人家;③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景物鲜明生动。
在解答这三类题时,内容和形式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为了解释清楚内容的含义,还需要指出所用的手法,发掘手法背后的深层含义。当然,在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时,也需要结合句子表达的内容,甚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方法点拨
(一)理解句意类
这类题通常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解释下面两句话(或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二是“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所选的句子,重点是三类: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表达较为突出的句子。在答题时,可以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求,做到“三先三后”: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句内含意,再说言外之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意,再说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对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要抓住句内关键词,依次解释,逐个击破。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要先切分句子,分出层次,层层解说。表达较为突出的句子,往往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理解这类句子,可以使用“还原法”,即把句子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直白的句子。例如:
1.(2013年福建卷)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含意。
解析:要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词“欢乐”、“痛苦”和“时光”,分成主客观两个层面理解。主观方面“欢乐”是指人们对瓦的喜爱、依赖、眷恋、赞美和感激,“痛苦”是指人们对瓦即将从历史中隐退、消失而产生的痛苦和伤感。客观方面,“时光”是指瓦产生于先民的创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活。
参考答案: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2.(2012年重庆卷)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这是一个复句,可以切分成两层。第一分句“没画过一个太阳”是说老刘的画中没有太阳;第二分句“理性的跳跃”是指老刘对梦想的追求。“然而”一词表明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将两层意思综合起来表达即可。
参考答案:①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的。②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3.(2012年天津卷)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解析: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采用“还原法”,透过喻体看到本体。“光亮”具有对农村的“认识”、“感受”、“理解”、“热爱”的指代作用,表明农村的形象在“她”心中美好起来,即农村美好的形象如“光亮”一般照入“她”的心房。“陆续”、“一缕一缕”是说明“她”了解农村的过程是一点一点地深入的。
参考答案:①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②“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二)分析手法类
这类题通常有两种命题形式,一种是直接分析句子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不作具体要求,没有角度限定;另一种是限定角度,就指定的其中一种手法作定向分析,命题角度或明或暗。因为表现手法有广狭之分,所以在作答时要按照“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句子,作答时要先明确指出作者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是如何使用的,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及作用。对于定向分析,一般要按照题目要求,将句子表达的内容(“小语境”)和文章的内容(“大语境”)结合起来,分体其表达效果。例如:
1.(2010年上海卷)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解析:该题要求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作答,即对一种表现手法的分析。本段文字既写到了母亲上山的现实场景,又写到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一虚一实,虚实结合。同时,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又形成了对比。任选一种手法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②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③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2.(2012年四川卷)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解析:该题考查对反复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指向明确,而且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从内容看,该段描写了柴禾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渲染了柴禾的被忽视被冷落;同时四次写到“我们”“看见了”,强调了“我们”一直在旁观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自责和无奈。
参考答案:①运用反复的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具有感染力;②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一直以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三)综合鉴赏类
这类题通常采用“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某段画线句子的妙处”等形式设题,有时也会要求就某段(或画线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作答时,要遵循“多角度切入”的原则,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内容上,要注意与文章的中心结合;形式上,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等角度。对句(段)作多角度多侧面赏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在对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时,要重点写出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尤其不能忽视其中包含的情感要点。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将“内容”与“形式”分开作答,也可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例如:
1.(2012年天津卷)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
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女士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解析:该段文字虽然是简单的细节描写,却具有感人的力量。要“赏”出其中的情味,“析”出表达的妙处,需要结合文本的写作内容,结合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分析归纳,可以从“内容”与“艺术”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②形式上,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内容和形式分开作答)
2.(2012年浙江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解析:这里赏析的是一个句子,遵循“局部看修辞”的原则,首先考虑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然后再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内容和形式相融合,①④侧重形式,②③侧重内容)
1.(2013年山东卷选做题一)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2.(2013年山东卷选做题二)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3.(2013年天津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关得让人窒息。
二、异同辨析
这三道题考查的是一个考点,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级。只是考查的重点,各有侧重。
第1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即解释所给语句的含意,侧重在内容上,即思想性。结合上下文,可知(1)句中的“人物”是指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五线谱”指代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前半句的意思是说这些音乐家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后半句是说张定和被肖邦等西方音乐家的作品征服了,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2)句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分句为第一层,“迷”指张定和痴迷音乐,“迷的收获”指张定和在音乐中取得的成就,综合起来就是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后两个分句为第二层,依次表达的是:张定和不会满足于当前的音乐成就,他还会在音乐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答案:(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音乐。(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还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第2题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考查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分析,侧重在形式上,即艺术性。(1)句中福贵牵着牛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运用了比喻修辞,将牛比喻成孩子,说明老人渴望亲情而不得,借牛以慰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福贵对老牛不同寻常的爱。(2)句是对老人和牛劳动场景的描写,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都沾满了泥”说明他们都曾在田地里劳动,表现他们的劳苦,“晃动着身子”说明老态之状,表现出他们都很疲惫。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②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了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第3题综合以上两种考查形式,以“赏析句子”的形式兼顾对内容和形式的考查,答题时要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对句子的赏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表达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有时还要和文章的中心内容联系起来作答。该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的是描写,修辞是比喻和夸张;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额济纳的秋色之美,烘托胡杨人家。
参考答案:①抓住典型景物,写出额济纳秋色之美;②营造氛围,烘托胡杨人家;③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景物鲜明生动。
在解答这三类题时,内容和形式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为了解释清楚内容的含义,还需要指出所用的手法,发掘手法背后的深层含义。当然,在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时,也需要结合句子表达的内容,甚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方法点拨
(一)理解句意类
这类题通常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解释下面两句话(或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二是“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所选的句子,重点是三类: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表达较为突出的句子。在答题时,可以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求,做到“三先三后”: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句内含意,再说言外之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意,再说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对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要抓住句内关键词,依次解释,逐个击破。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要先切分句子,分出层次,层层解说。表达较为突出的句子,往往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理解这类句子,可以使用“还原法”,即把句子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直白的句子。例如:
1.(2013年福建卷)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含意。
解析:要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词“欢乐”、“痛苦”和“时光”,分成主客观两个层面理解。主观方面“欢乐”是指人们对瓦的喜爱、依赖、眷恋、赞美和感激,“痛苦”是指人们对瓦即将从历史中隐退、消失而产生的痛苦和伤感。客观方面,“时光”是指瓦产生于先民的创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活。
参考答案: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2.(2012年重庆卷)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这是一个复句,可以切分成两层。第一分句“没画过一个太阳”是说老刘的画中没有太阳;第二分句“理性的跳跃”是指老刘对梦想的追求。“然而”一词表明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将两层意思综合起来表达即可。
参考答案:①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的。②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3.(2012年天津卷)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解析: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采用“还原法”,透过喻体看到本体。“光亮”具有对农村的“认识”、“感受”、“理解”、“热爱”的指代作用,表明农村的形象在“她”心中美好起来,即农村美好的形象如“光亮”一般照入“她”的心房。“陆续”、“一缕一缕”是说明“她”了解农村的过程是一点一点地深入的。
参考答案:①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②“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二)分析手法类
这类题通常有两种命题形式,一种是直接分析句子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不作具体要求,没有角度限定;另一种是限定角度,就指定的其中一种手法作定向分析,命题角度或明或暗。因为表现手法有广狭之分,所以在作答时要按照“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句子,作答时要先明确指出作者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是如何使用的,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及作用。对于定向分析,一般要按照题目要求,将句子表达的内容(“小语境”)和文章的内容(“大语境”)结合起来,分体其表达效果。例如:
1.(2010年上海卷)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解析:该题要求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作答,即对一种表现手法的分析。本段文字既写到了母亲上山的现实场景,又写到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一虚一实,虚实结合。同时,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又形成了对比。任选一种手法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②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③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2.(2012年四川卷)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解析:该题考查对反复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指向明确,而且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从内容看,该段描写了柴禾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渲染了柴禾的被忽视被冷落;同时四次写到“我们”“看见了”,强调了“我们”一直在旁观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自责和无奈。
参考答案:①运用反复的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具有感染力;②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一直以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三)综合鉴赏类
这类题通常采用“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某段画线句子的妙处”等形式设题,有时也会要求就某段(或画线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作答时,要遵循“多角度切入”的原则,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内容上,要注意与文章的中心结合;形式上,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等角度。对句(段)作多角度多侧面赏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在对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时,要重点写出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尤其不能忽视其中包含的情感要点。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将“内容”与“形式”分开作答,也可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例如:
1.(2012年天津卷)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
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女士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解析:该段文字虽然是简单的细节描写,却具有感人的力量。要“赏”出其中的情味,“析”出表达的妙处,需要结合文本的写作内容,结合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分析归纳,可以从“内容”与“艺术”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②形式上,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内容和形式分开作答)
2.(2012年浙江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解析:这里赏析的是一个句子,遵循“局部看修辞”的原则,首先考虑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然后再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内容和形式相融合,①④侧重形式,②③侧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