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的并不多。大部分教师让作业背上了必须为提高学习成绩服务的重担,基于功利色彩的负面影响,布置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机械,让作业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负担,导致学生“怕留作业”,教师批改作业迷茫。
一、设计生活化的作业——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教学资源。因此,作业的布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小明一家去超市购物,一进超市只见货架上到处张贴着醒目的横标,A 品牌的牛奶写着“商品大酬宾,每袋1.6元,买五送一”;B品牌的牛奶写着“××牛奶每袋1.6元,八折出售”。(1)如果你家去,你准备买哪种牛奶?(2)看到这些信息后,你对这个家庭买牛奶有什么建义呢?这样,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体会到数学的亲切感,体验数学的无限魅力。
二、设计学科整合的作业——提高综合能力
布置作业要打破学科界限,解放学生头脑,让学科间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8的认识后,可设计让学生画8朵花,写8个漂亮的汉字。又如教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后,可设计“做个小小的设计师”: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建筑物,利用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画出它们的设计图,比一比谁设计得又好又快。把几何初步知识的抽象性与实用性、直观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不仅把握了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初步形成了对其创造性发展至关重要的空间观念。
三、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提升快乐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有趣、新颖的作业。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填空题:
今天早上7( ),小明从2(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 )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 )的早饭。就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 )的小胖子方方,和他一起到了学校。将枯燥的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四、设计探索性作业——点燃创新火花
完成数学作业,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真正成为在数学活动中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如教学“三角形的周长”之后,留给学生这样的作业:两条长都为5厘米和一条长为11厘米的线段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学生的答案大部分是21厘米或27厘米,我让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比较、思考,最终发现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不能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还感悟出“在三角形中,任何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五、设计实践性作业——促进个体社会化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的许多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布置小课题“有趣的包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把研究的过程、结果、问题记录下来作集体交流。这样的作业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学完《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到家庭生活中,去统计家里一月的开支情况和家长的收入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数学作业改革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作业不应成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工具,而应使学习最大限度地回归到儿童生活世界,解放儿童的精神世界,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知、情、意、行、美得到协调发展。
一、设计生活化的作业——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教学资源。因此,作业的布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小明一家去超市购物,一进超市只见货架上到处张贴着醒目的横标,A 品牌的牛奶写着“商品大酬宾,每袋1.6元,买五送一”;B品牌的牛奶写着“××牛奶每袋1.6元,八折出售”。(1)如果你家去,你准备买哪种牛奶?(2)看到这些信息后,你对这个家庭买牛奶有什么建义呢?这样,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体会到数学的亲切感,体验数学的无限魅力。
二、设计学科整合的作业——提高综合能力
布置作业要打破学科界限,解放学生头脑,让学科间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8的认识后,可设计让学生画8朵花,写8个漂亮的汉字。又如教学《平行与相交的知识》后,可设计“做个小小的设计师”: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建筑物,利用平行与相交的知识,画出它们的设计图,比一比谁设计得又好又快。把几何初步知识的抽象性与实用性、直观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不仅把握了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初步形成了对其创造性发展至关重要的空间观念。
三、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提升快乐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有趣、新颖的作业。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填空题:
今天早上7( ),小明从2(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 )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 )的早饭。就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 )的小胖子方方,和他一起到了学校。将枯燥的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四、设计探索性作业——点燃创新火花
完成数学作业,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真正成为在数学活动中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如教学“三角形的周长”之后,留给学生这样的作业:两条长都为5厘米和一条长为11厘米的线段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学生的答案大部分是21厘米或27厘米,我让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比较、思考,最终发现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不能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还感悟出“在三角形中,任何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五、设计实践性作业——促进个体社会化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的许多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布置小课题“有趣的包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把研究的过程、结果、问题记录下来作集体交流。这样的作业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学完《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到家庭生活中,去统计家里一月的开支情况和家长的收入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数学作业改革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作业不应成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工具,而应使学习最大限度地回归到儿童生活世界,解放儿童的精神世界,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知、情、意、行、美得到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