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业课程设置的团体协调探究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提出了高等院校创业课程设置的团体协调假设,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假设的特点:企业、社会、教师和学生团体或群体都有权参与创业课程设置;创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高等院校要主动调动利益群体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是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业课程 团体协调 校企合作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有着自身期望值的群体或团体。这些团体或群体经常会围绕不同的期望值、价值进行竞争。要使高等院校创业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就必须对各种群体或团体期望值进行沟通、协调,以实现期望值平衡,这就是创业课程设置的团体协调假设。高等院校在创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组织不同团体、群体进行讨论、对话、协商、沟通等活动,尽量缩小各个群体、各个集团之间在创业课程设置期望上的差别,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确定创业课程的指导思想、设置目标、课程内容、组织领导和管理,选择各个团体、群体都能接受的创业课程设置方案。创业课程设置的团体协调假设对于创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团体或群体都有权参与创业课程设置
  
  1 企业与创业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在设置创业课程时。首先要想到这种设置是有利于培养创业机制还是阻碍了创业机制。创业机制是企业集群发育形成的内因,且创业机制与企业集群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与创业机制的形成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相加强。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创业机制的不断完善,而创业机制的完善又不断催生新的大批企业加入企业集群,促使集群不断发展和进行产业升级。高等院校在设置创业课程时,要建立创业和企业融合的理念。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应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己任,根据当前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2 社会与创业课程设置
  课程与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教育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普道夫认为:“课程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本身是解释课程更为可靠的因素”,“大学课程从一开始就是服务于社会的”,“大学课程应该与社会共命运。”基于课程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动态地反映社会变化和主动适应社会要求,其课程内容要贴近社会创业活动。社会也要为高校创业课程的开展搭建服务平台,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迅速传递用工信息、发布创业项目,宣传创业的形势与政策法规等等。社会参与高校创业课程开发,旨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真实世界”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职业分类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当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时候,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不会显得无所适从。
  
  3 教师与创业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在设置创业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任课教师的创业教育的素质与能力。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创业素质、培养受教育者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创业者的教育。创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具备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心态,拥有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最好拥有相关的行业背景和创业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分析,帮助大学生从经验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创业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通过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培训,也可以支持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研讨会。增加任课教师对创业理论知识和实务的理解和体悟,从而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质量。
  
  4 学生与创业课程设置
  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最终收益者。因此,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反映大学生的声音,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需要和能力。目前,不同类型的高校和许多学者正在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已经形成初步成果。向东春认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两大类、四大模块”构成,“两大类”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四大块即“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强化创业意识的活动课程、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课程、提供创业演练的实践课程”。林瑞青、李丽芳等研究者认为:地方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宜分为“通识教育”、“技能培训”、“模拟实践”三大模块渐进开展。孙圣勇等学者从创业学术课程(10门)、创业证书课程(61门)和创业能力课程(11门)三大层次重构了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他们的探索和总结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创业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总之,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创业教育课程,有利于他们掌握组织管理、求职面试、创业管理等基本技能和谈判沟通、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技能,有利于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和创业观念,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有利于他们逐步提高经营技能和综合创业能力。
  
  二、创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高等院校要主动调动各利益群体的积极性
  
  创业课程设置的团体协调假设所追求的是要使那些在对创业课程设置方案的理解和期望上存在差异的各个期望值群体、团体能够通过对话、协调,最终在课程设置方案上达成一致,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协调政府、企业、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利益群体,共同研发和开展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课程的设置要顺应社会潮流,满足社会需求。学校要了解和倾听各行各业的声音,做好人力资源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市场调研,了解社会迫切需要哪种人才,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开设专业和课程,也要与政府、企业共同“搭台唱戏”。学校也要不失时机地加强与各个领域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和交流,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程,在理论课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宣传创业的理念,也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向社会、企业、政府推荐创业型人才。
  创业教育课程要服务社会。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一务社会三大社会职能。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许晓东教授认为:课程是最基本的教学元素,是学生接触最直接、受益面最广的教学单元;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技能和心智训练,同时形成特定的人格。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创业教育课程,获得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形成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如何考核创业课程设置的绩效将成为高校管理亟待关注的问题,其中服务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高校要在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中考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服务,发挥高校的社会作用。例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大量创业型人才,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科学技术优势、教育服务优势、信息咨询优势”,高校应鼓励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意识的学生参与新农村经济、 文化建设。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为社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教育服务和咨询服务,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三、校企合作是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途径
  
  各个期望值群体或团体,对创业课程设置方案的理解、期望存在差别,只有达到平衡、协调时,选择出来的创业课程设置才是合理的。而这种平衡、协调主要靠校企合作。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校企合作存在着一些难题,例如: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合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不广泛的;三是合作难以持久,与企业的合作往往一次性的多,短期的多,长期合作的少。这些难题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政策上的原因,它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专家学者们也在积极探寻突破创业教育“瓶颈”的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种途径。第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从制度、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扶持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第二,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进入制度,即“企业进校,学生进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进行了探索。学生一入学就被赋予“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宁波宁海模具产学研基地中企业的员工。一方面,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为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深入车间第一线,与生产实现“零距离”接触,在现场观摩和操作中积累实践经验。第三,校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作。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见习、调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方式开展,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和实验设备比较落后的状况,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先进的理念、技术,校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资源共享,获得“双赢”;另一方面,学生在有企业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背景中开展创业竞赛、社团活动、经营管理活动模拟、社交活动模拟,更加有利于学生获得创业体验和感性认识创业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第四,校企合作,开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的创业活动。校企合作开展创业讲座、论坛、知识竞赛、政策法规咨询、项目研究,也可以开展模拟股市、商务谈判等活动,或者开创报纸、杂志、网站等等。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也可以作为考核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方法。
  本项目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项目(编号:07SJY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国安,创业机制与企业集群成长互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2006(2)。
  [2]马慧,大学本科课程与社会和知识——鲁道夫《课程史》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9)。
  [3]王晓敏,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4]向东春,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3。
  [5]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孙圣勇,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重构[J],中国外资,2008(11)。
  [7]陈立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高校的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
  [8]徐静谬,以制度创新破解校企合作“三难”[J]上海教育,2007(23)。
  [9]陈国方,亦厂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
其他文献
[摘要]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合作学习,分组展示”,其教学模式的精核在“合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相互合作,学好语文,可以运用下列方式:分工合作,共除词句障碍;合作讨论,共同理解欣赏文本;合作探究,共同创新;你问我答,取长补短;你评我改,相互修正等等。  [关键词]合作 具体方式
期刊
[摘 要]学会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学生善于解决问题是会学习的结果。然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处在一个较低层面的水平,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点题”这一环节往往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或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点题”。学生这样的解决问题只能是肤浅的,缺少一种灵动性和变通性。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素质教学的今天,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远离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点题”能力是一条根本、有效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提倡探究与合作转变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分组讨论法倡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 分组讨论法 实施方法
期刊
[摘 要]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每个社会人所不可或缺的技能,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习这项技能成为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对当前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以期找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手段。  [关键字]高职护理学 目的教学 计算机基础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耳鼻咽喉科学认识的逐渐深入,耳鼻咽喉科学的三级学科逐渐形成,已从以往的“小科”成为了现在的“大科”,从“耳鼻咽喉科学”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因此,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这其中对大学生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医学教育的核心群体,是诸多专业医学教育的被启蒙者。然而我们发现,在以往的对初次接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期刊
[摘 要]体育中介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由于我国体育经纪人的实践起步较晚。本论文在对转轨时期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发展特点及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我国体育经纪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体育经纪人 管理制度 发展模式
期刊
[摘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人才素质结构的新要求,针对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我国财经类院校纷纷提出把实施通识教育作为新时代培养适应社会广泛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突破口。  [关键词]财经 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
期刊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思路的新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以此为标准审视当前现状,也能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只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科学性,才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提高其教育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评价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思路的新理念,对各行各业谋求新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形势
期刊
7月11日上午9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季老走了,他带走了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满怀的爱与责任,带走了自己的朴素、真诚和淡泊名利,留下了宝贵的人文学术遗产、令人敬仰的高尚品格和对文化传承的反思。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
期刊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美术专业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特点,本研究采用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对276名美术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美术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较差;男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好于女生;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部分维度上优于普通学生。  [关键词]美术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 特点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他们就业难的问题目益突出,引起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