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20日,中国首位完整探索世界第二大洞穴系统的探险家杨柳松,将自己77天横穿羌塘无人区的真实经历发布到8264户外资料网游记攻略论坛上,原帖《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点击量迄今突破2600万。2011年,改编自该帖的图书《北方的空地》出版,并入围当年中国户外年度金犀牛奖。
一次偶然,演员赵汉唐在机场候机阅读架上发现了这本书。作为户外探险及极限运动爱好者,他曾登顶过数座6000米以上的雪山,也曾连续多年独自驾车游历青藏高原、羌塘无人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被书中故事深深吸引的赵汉唐,决定将杨柳松的经历搬上大银幕,并命名其为《七十七天》。
这是赵汉唐第一次执导剧情电影长片,在影片11月3日上映前夕接受《综艺报》专访时,他感慨:“这次拍摄本身就是一次探险。”
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
赵汉唐告诉《综艺报》,在创作之初,自己还想探索一些新的电影语言和独特的讲故事方法,但最终还是选择用踏踏实实、朴素简单的方式讲好电影故事,并采用常见的线性加插叙的剪辑结构。“影片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对命运的感受与思考,要让观众与主人公的思想产生共鸣,太复杂的技法反倒显得多余。”因此,《七十七天》创作之初就在做“减法”,“我们不想迎合时代的喧嚣,不会刻意在影片中加入噱头,不做引导和说教,对原有的一些独白也进行了删减,只表达原著内核与拍摄的实地感受。”
“做减法,并不意味着看起来闷。”赵汉唐表示,影片定位为“极地户外探险剧情片”,而不是纯文艺片或风光片。为增加主人公孤身探险旅程的可看度,影片对于戏剧化的部分做了“加法”,例如在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人与野生动物的斗争与友爱方面做了细腻刻画。
赵汉唐告诉《综艺报》,第一年进入无人区拍摄后,他在返回拉萨时遇到高位截瘫的“藏漂”蓝天。蓝天每年冬天会返回内地,不同于其他人乘坐飞机或者火车,她坚持自驾回去。赵汉唐决定跟拍蓝天从拉萨返回成都的历程,并用这些素材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目光所及》。蓝天在克服大自然困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乐观,吸引赵汉唐以她为原型在《七十七天》里增加了女主人公一角,“以女主人公的身份对男主人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除蓝天的乐观以外,“她的命运轨迹与男主人公‘活了半辈子不想再接受命运安排’的愿望,在本質上一致。”赵汉唐表示,“影片宣发期间,大部分观众对‘人生有多少天能让你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着’这句话感触颇深。”
《七十七天》所做的另一个“加法”体现在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上。片中杨柳松一开始与狼、熊等野生动物有过几次正面接触,每次险象环生,侥幸脱险。赵汉唐告诉《综艺报》,“进入无人区拍摄,整个剧组的生活如同户外旅行一样,住在帐篷里,早晨有狼和熊围着帐篷转。”杨柳松对于野生动物的恐惧在遇到小狼之后发生转变,小狼是他在探险旅程中的伙伴。为使小狼与片中杨柳松之间的互动看起来更真实,“我们采用了笨办法,从新疆寻找到一只狼崽来养,等长到合适的大小后再拍。”这样的拍摄经历使得《七十七天》能以相对真实的效果呈现。
除去上述“加法”之外,影片还汇聚了“华语”电影资深阵容——包含摄影指导李屏宾、音效设计杜笃之、配乐何国杰、剪辑顾问廖庆松等在内的多位行业重量级人物加盟了创作。
有着“光影诗人”之称的摄影指导李屏宾对于摄影师工作的观点是“不光只有开机和关机”,他此次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前期而不是后期,着力为后期工作做“减法”。李屏宾介绍经验时表示,“我通过佩戴偏光镜将杂色过滤掉,寻找景色中最美的一面。”另外,他每天在片场还会携带几个不同的色片,根据当日的天气情况进行试拍对比,以便呈现出最佳的光影效果。
探索户外发行模式
《七十七天》除在国内商业院线、网络、电影频道以及海外版权发行以外,还尝试探索新的户外发行模式。“这种放映模式在北美和东欧较多,目前,国内户外电影放映模式还属于起步阶段。”赵汉唐告诉《综艺报》,“《七十七天》计划在北京密云打造主题观影场所,为更多户外爱好者提供全新的观影体验,并以此吸引人们寻找生命中的自由和欢乐。”
赵汉唐介绍,近年来国内爱好户外旅行的人正在逐渐增多,许多省份逐步出现了户外草坪电影院,“这为户外发行带来了更多机会。”赵汉唐也了解到,很多户外爱好者希望《七十七天》能形成常态化放映,并能在更多和户外主题相关的场所中看到此片。这些因素促使他做出尝试户外发行的决定。
对话《七十七天》导演赵汉唐:严格遵照户外常识进行创作
《综艺报》:此次电影为保证户外探险呈现的专业性,做了哪些准备?
赵汉唐:我很喜欢户外探险等极限运动,对于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为了不犯常识性错误,还是在第一年拍摄无人区部分时请了资深户外人士跟组进行指导。影片中的一些细节经得起观众的推敲,包括主人公断水之后出现一场大雪,为不冻伤食道,他并未直接把雪咽下去,而是在嘴里温热后吐掉,先湿润口腔。另外在断水期间,主人公嘴里含一个夹子,一是为防止口腔内黏连,二是帮助自身分泌唾液。影片是相对严格遵照户外常识进行创作的。
《综艺报》:影片制作成本是多少?众筹项目的100万元资金用在了哪些地方?
赵汉唐:除去江一燕“零片酬”出演,影片整体制作成本为中等体量。由于前期融资困难,这100万元的众筹资金能让我开始实现梦想,是影片的启动资金,支付了第一年拍摄的现场制片费用。
《综艺报》:国外户外探险题材影片有着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产生了众多经典影片,拍摄《七十七天》时向这些优秀影片进行借鉴了吗?
赵汉唐:由于个人兴趣爱好,《荒野生存》《127小时》《冰峰168小时》等影片我之前很早就看过,但创作《七十七天》前没有特意重温,只是将脑海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凭直觉融入创作中来,因为留下印象的内容一定是最珍贵的部分。
《综艺报》:你未来的拍片计划是什么?
赵汉唐:第二部计划拍摄和雪山有关、有户外元素的商业电影。对比《七十七天》三四年的创作时间,如果第二部电影有打动人心的内容,我也会花这么长的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未来更希望拍摄有商业属性的艺术片或者有艺术性的商业片。
一次偶然,演员赵汉唐在机场候机阅读架上发现了这本书。作为户外探险及极限运动爱好者,他曾登顶过数座6000米以上的雪山,也曾连续多年独自驾车游历青藏高原、羌塘无人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被书中故事深深吸引的赵汉唐,决定将杨柳松的经历搬上大银幕,并命名其为《七十七天》。
这是赵汉唐第一次执导剧情电影长片,在影片11月3日上映前夕接受《综艺报》专访时,他感慨:“这次拍摄本身就是一次探险。”
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
赵汉唐告诉《综艺报》,在创作之初,自己还想探索一些新的电影语言和独特的讲故事方法,但最终还是选择用踏踏实实、朴素简单的方式讲好电影故事,并采用常见的线性加插叙的剪辑结构。“影片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对命运的感受与思考,要让观众与主人公的思想产生共鸣,太复杂的技法反倒显得多余。”因此,《七十七天》创作之初就在做“减法”,“我们不想迎合时代的喧嚣,不会刻意在影片中加入噱头,不做引导和说教,对原有的一些独白也进行了删减,只表达原著内核与拍摄的实地感受。”
“做减法,并不意味着看起来闷。”赵汉唐表示,影片定位为“极地户外探险剧情片”,而不是纯文艺片或风光片。为增加主人公孤身探险旅程的可看度,影片对于戏剧化的部分做了“加法”,例如在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人与野生动物的斗争与友爱方面做了细腻刻画。
赵汉唐告诉《综艺报》,第一年进入无人区拍摄后,他在返回拉萨时遇到高位截瘫的“藏漂”蓝天。蓝天每年冬天会返回内地,不同于其他人乘坐飞机或者火车,她坚持自驾回去。赵汉唐决定跟拍蓝天从拉萨返回成都的历程,并用这些素材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目光所及》。蓝天在克服大自然困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乐观,吸引赵汉唐以她为原型在《七十七天》里增加了女主人公一角,“以女主人公的身份对男主人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除蓝天的乐观以外,“她的命运轨迹与男主人公‘活了半辈子不想再接受命运安排’的愿望,在本質上一致。”赵汉唐表示,“影片宣发期间,大部分观众对‘人生有多少天能让你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着’这句话感触颇深。”
《七十七天》所做的另一个“加法”体现在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上。片中杨柳松一开始与狼、熊等野生动物有过几次正面接触,每次险象环生,侥幸脱险。赵汉唐告诉《综艺报》,“进入无人区拍摄,整个剧组的生活如同户外旅行一样,住在帐篷里,早晨有狼和熊围着帐篷转。”杨柳松对于野生动物的恐惧在遇到小狼之后发生转变,小狼是他在探险旅程中的伙伴。为使小狼与片中杨柳松之间的互动看起来更真实,“我们采用了笨办法,从新疆寻找到一只狼崽来养,等长到合适的大小后再拍。”这样的拍摄经历使得《七十七天》能以相对真实的效果呈现。
除去上述“加法”之外,影片还汇聚了“华语”电影资深阵容——包含摄影指导李屏宾、音效设计杜笃之、配乐何国杰、剪辑顾问廖庆松等在内的多位行业重量级人物加盟了创作。
有着“光影诗人”之称的摄影指导李屏宾对于摄影师工作的观点是“不光只有开机和关机”,他此次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前期而不是后期,着力为后期工作做“减法”。李屏宾介绍经验时表示,“我通过佩戴偏光镜将杂色过滤掉,寻找景色中最美的一面。”另外,他每天在片场还会携带几个不同的色片,根据当日的天气情况进行试拍对比,以便呈现出最佳的光影效果。
探索户外发行模式
《七十七天》除在国内商业院线、网络、电影频道以及海外版权发行以外,还尝试探索新的户外发行模式。“这种放映模式在北美和东欧较多,目前,国内户外电影放映模式还属于起步阶段。”赵汉唐告诉《综艺报》,“《七十七天》计划在北京密云打造主题观影场所,为更多户外爱好者提供全新的观影体验,并以此吸引人们寻找生命中的自由和欢乐。”
赵汉唐介绍,近年来国内爱好户外旅行的人正在逐渐增多,许多省份逐步出现了户外草坪电影院,“这为户外发行带来了更多机会。”赵汉唐也了解到,很多户外爱好者希望《七十七天》能形成常态化放映,并能在更多和户外主题相关的场所中看到此片。这些因素促使他做出尝试户外发行的决定。
对话《七十七天》导演赵汉唐:严格遵照户外常识进行创作
《综艺报》:此次电影为保证户外探险呈现的专业性,做了哪些准备?
赵汉唐:我很喜欢户外探险等极限运动,对于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为了不犯常识性错误,还是在第一年拍摄无人区部分时请了资深户外人士跟组进行指导。影片中的一些细节经得起观众的推敲,包括主人公断水之后出现一场大雪,为不冻伤食道,他并未直接把雪咽下去,而是在嘴里温热后吐掉,先湿润口腔。另外在断水期间,主人公嘴里含一个夹子,一是为防止口腔内黏连,二是帮助自身分泌唾液。影片是相对严格遵照户外常识进行创作的。
《综艺报》:影片制作成本是多少?众筹项目的100万元资金用在了哪些地方?
赵汉唐:除去江一燕“零片酬”出演,影片整体制作成本为中等体量。由于前期融资困难,这100万元的众筹资金能让我开始实现梦想,是影片的启动资金,支付了第一年拍摄的现场制片费用。
《综艺报》:国外户外探险题材影片有着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产生了众多经典影片,拍摄《七十七天》时向这些优秀影片进行借鉴了吗?
赵汉唐:由于个人兴趣爱好,《荒野生存》《127小时》《冰峰168小时》等影片我之前很早就看过,但创作《七十七天》前没有特意重温,只是将脑海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凭直觉融入创作中来,因为留下印象的内容一定是最珍贵的部分。
《综艺报》:你未来的拍片计划是什么?
赵汉唐:第二部计划拍摄和雪山有关、有户外元素的商业电影。对比《七十七天》三四年的创作时间,如果第二部电影有打动人心的内容,我也会花这么长的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未来更希望拍摄有商业属性的艺术片或者有艺术性的商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