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做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我的具体经验如下。
一、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练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这时,学生便产生了查阅、探究的动机。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上,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时,教师就变“独角演员”为导演,使学生集体讨论,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二、明确目标,创设自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自学目标的确立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营造学生自学的氛围。如教《田忌赛马》一文时,学生的学法精彩纷呈:擅长朗读的分角色读得有声有色;喜欢表演的加上动作神态演课本剧活灵活现;记忆力强的复述了课文,并加上了评价性结尾;语感强的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老师运用教学智慧,及时地引导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进行自学,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因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越发活跃。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时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新的、更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如《小音乐家扬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又会死不瞑目呢?”“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才真正是从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最后归宿,教学就达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和谐统一。
四、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自主发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凡卡》一文中描述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遥远,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先问学生:“莫斯科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学生抓句扣词,了解到莫斯科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大城市,好东西应有尽有。我再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圣诞节前夜莫斯科的热闹情景:人们在干什么?小孩子在干什么?学生过春节的愉快体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幅幅喜庆的画面浮现眼前。接着我话锋一转:“在这样一座大城市,这样一个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凡卡想干什么呢?”学生答:“他想去唱诗,想举着星星走来走去……他什么都想干。”我又问:“可是他能干什么呢?”学生沉默了:“他什么都不能干。”我再说:“如果你是凡卡,这时候你的心情怎样?”强烈的反差使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羡慕、孤独、痛苦……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我被这座城市遗忘了,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说得多好啊!于是我请他来读爷爷带凡卡回家的话,当这位学生哽咽着读完时,许多学生被感动了。经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的其他段落,不少学生就泪光盈盈了。
五、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晤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由于伙伴的交互作用,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作用。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可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阅读中解决难点。如《穷人》一文结尾写到桑娜一家生活贫困拮据,可还是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教师设下悬念:“这些穷人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让我们也当当小作家,把故事续编下去。”虽然是续写大作家的作品,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兴致高昂,小组之间优势互补,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最后再让学生写下来。“思”“读”“写”三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谓“一石三鸟”。
六、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得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责编 辛 欣)
一、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练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这时,学生便产生了查阅、探究的动机。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上,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时,教师就变“独角演员”为导演,使学生集体讨论,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二、明确目标,创设自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自学目标的确立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营造学生自学的氛围。如教《田忌赛马》一文时,学生的学法精彩纷呈:擅长朗读的分角色读得有声有色;喜欢表演的加上动作神态演课本剧活灵活现;记忆力强的复述了课文,并加上了评价性结尾;语感强的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老师运用教学智慧,及时地引导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进行自学,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因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越发活跃。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时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新的、更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如《小音乐家扬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又会死不瞑目呢?”“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才真正是从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最后归宿,教学就达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和谐统一。
四、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自主发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凡卡》一文中描述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遥远,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先问学生:“莫斯科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学生抓句扣词,了解到莫斯科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大城市,好东西应有尽有。我再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圣诞节前夜莫斯科的热闹情景:人们在干什么?小孩子在干什么?学生过春节的愉快体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幅幅喜庆的画面浮现眼前。接着我话锋一转:“在这样一座大城市,这样一个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凡卡想干什么呢?”学生答:“他想去唱诗,想举着星星走来走去……他什么都想干。”我又问:“可是他能干什么呢?”学生沉默了:“他什么都不能干。”我再说:“如果你是凡卡,这时候你的心情怎样?”强烈的反差使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羡慕、孤独、痛苦……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我被这座城市遗忘了,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说得多好啊!于是我请他来读爷爷带凡卡回家的话,当这位学生哽咽着读完时,许多学生被感动了。经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的其他段落,不少学生就泪光盈盈了。
五、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晤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由于伙伴的交互作用,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作用。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可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阅读中解决难点。如《穷人》一文结尾写到桑娜一家生活贫困拮据,可还是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教师设下悬念:“这些穷人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让我们也当当小作家,把故事续编下去。”虽然是续写大作家的作品,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兴致高昂,小组之间优势互补,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最后再让学生写下来。“思”“读”“写”三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谓“一石三鸟”。
六、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得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责编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