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制作热背后的冷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与慕课,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于是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微课制作热的背后,我们基层一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该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应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我们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校课堂上使用的微课作品,并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的支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
  综观上述一些现象,笔者认为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即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微型讲座”,或者是“浓缩课”。二是许多教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而忽视了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和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三是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仅提供了单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四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一要高度重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开发。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二是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如我所在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十分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电教中心负责全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各优质资源学校的微课作品,电教中心的网站全天候开放,供全区中小学校的师生使用,这样做的效果是既互通了资源,也放大了优质微课资源的效应,同时也更能促进广大老师制作精品微课。三是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可以鼓励广大的一线教师,组成研发团队,以学科教材为蓝本,将教材内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作品。四是要注重团隊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特别是专题化、系列化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如每年暑假期间,我所在区域的教研部门就组织各个学科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由他们牵头组成五到八人的研发团队,进行专题式的微课程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低水平重复性的微课制作,又发挥了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名师作用。
  责任编辑:徐永寿
其他文献
陶行知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勿忘国耻,热爱祖国的文章,在体现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的同时能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人们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以题析文学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文章的题目都是经过作者逐字逐句,三番五次琢磨、推敲而定的。在描写爱国的文本中,作者巧用“六拟题”来做到文题结合。1.以人
期刊
在参加市、县级组织的部分教学观摩课和平时到各村完小听课时,常常能听到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谁还能说得更完善些?”“他的回答还有什么问题?”“回答得真好”之类的教师提问和评价语言。这样的提问和评价几乎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习惯用语。使用这样的语言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问题?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思考,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中这样的情境随处可见:教师提出“谁能回答
期刊
一、考试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与灵活性  小学语文考试的内容必须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摒弃传统语文考试那种重“书本知识”轻“實际能力”,重“智力”轻“非智力”的做法,做到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1.低年级的考试内容。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时期,学生的许多学习习惯都是在低年级养成的。因此,低年级的考试内容主要以检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包括:正确的写字习惯,良
期刊
教材分析:  《充气雨衣》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小发明家”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故事。小林年纪虽小,但他善于观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尝试,当他遇到“下雨时,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的问题时,就想到“得把雨衣改一改”。他一直在想如何改,后来观察到裙子张开,触发到把雨衣改成下摆是可以撑开的。但又遇到不知如何叠起来的问题。他又一直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期刊
教材分析:  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三年级上册《森林的歌声》是一首器乐合奏曲,选自《森林狂想曲》。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旋律交织而成。乐曲的旋律简介质朴,轻陕舒畅,富有东方情调。教学时可采用视频赏析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用图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直观曲式分析中用聆听、模唱、声势动作、演奏打击乐器体验感受音乐,了解乐曲结构,在认真聆听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的基础上用唱、奏和声势动作表现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5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思想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用计数单位数数的方法,渗透“十进位值制”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体验数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期刊
什么是“数学画”?简而言之,即儿童运用直观之“形”表征抽象之“数”,从而帮助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其立足点是儿童认知特点和数学学科本质。所以说,“数学画”教学既有儿童趣味,又深蕴数学真味,是引导儿童认知逐渐“数学化”的过程。  一、“数学画”的形态  1.画数学,促进概念理解。  (1)画“数”。在第一学期起步阶段,教师只是要求孩子“画出心目中的数学”,比如:学习了自然数的认识,孩子回家画出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0~91页的例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通过折一折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获得运用知识解
期刊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这本书被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
期刊
我很喜欢盆景。从盆景制作中我悟出一个道理:世界上有很多事,做起来都要有个“度”,过“度”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正如制作盆景,不“禁锢”不能成形,“禁锢”狠了,又会折断。只有按照树枝的形状,循序渐进、积极引导、修剪成形,才能成为一盆好盆景。由此,我想到“园丁”对“花朵”的培养。  严格要求是教学工作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它关系到青少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但是如果一味强调严,“严格要求”过了度,就“过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