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传统实习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以电子学院实践案例为佐证,提出了实习过程区域管理模式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运作模式,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 顶岗实习 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是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办学方针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学结合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主要渠道;对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严谨求实作风和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各高等职业院校对顶岗实习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加强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过程监控,增加了顶岗实习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成绩,但还普遍存在着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不够,管理不到位、实习生放任自流等问题,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改革实习过程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强调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按文件精神,各职业院校已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但由于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顶岗实习方向偏离。多数企业把顶岗实习称为“提前就业”、“用工”或“试用”,将顶岗实习列为他们用人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显然,这种顶岗实习对于学校已经变成了“提前就业”,对于学生已变成了“试用”,对于用人单位则变成了“用工”。其次,顶岗实习管理落实不到位。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关系到学业、工作、交通、生活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复杂工作。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学生分布地域大,企业数量多,教师指导不到位,监控指标不具体、不科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部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处于“放羊”状态,鞭长莫及。再次,学生不能参与生产。企业担心影响产品生产速度及质量等原因,不让学生参与生产,加上没有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许多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且实习岗位层次过低,质量不高。导致部分学生被安排在与专业不相关的岗位实习,或是被安排在简单重复性劳动的岗位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运用的机会,实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不一致,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顶岗实习中“工”与“学”相脱离。顶岗实习不是勤工俭学式的半工半读,过程中工与学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互相融合的、互相促进的,是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是以现场工作的形式,在真刀真枪的上岗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学习的目的。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顶岗过程中与企业员工一样,仅是工作,没有学习,或很少学习,没有明确的实习课程标准,达不到顶岗实习的预期目标。
二、提高实习成效的模式改革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实施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管理角度复杂化的特点。本文以我院电子工程学院2010届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案例为佐证,对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模式改革进行归纳。
(一)区域管理模式
所谓区域管理模式是指以城市为单位,由学院招就处将就业管理系统中系部学生就业城市与人数做以统计,反馈到系部,由系部根据企业性质结合教师特长分配顶岗实习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过程管理。学校建立了二级管理制度,教务处负责全校顶岗实习工作的宏观管理,而过程管理则由二级院系和企业共同承担,以确保实习过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过程管理模式要求区域负责教师通过电话、QQ等联络方式外,还要定期到城市进行定点巡查,对学生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书写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反馈,同时要与学生实习企业管理负责人及时沟通,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共同解决实习中所遇困难。管理中搭建的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交流平台,不仅能够使企业通过该系统及时发布顶岗岗位信息,学生及时获取岗位信息,还能监控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实现顶岗实习资源的管理、整合,实现顶岗实习流程标准化管理,实现过程的跟踪与实习成果的可视化管理。利用网络来方便学生、企业与学校的交流,主要解决了学生获取顶岗实习岗位信息困难、由于地域问题学校与学生、企业联系不及时等问题,同时由于企业参与学生过程管理,扩大了管理方,管理机制相对健全,可有效解决因学生分布区域大、企业数量多、校内指导教师不到位等问题。
(二)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模式
提高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水平的同时,结合岗位进行毕业设计改革,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要有明确的毕业设计选题标准,由负责区域顶岗实习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有效解决毕业设计题目与技能培养相脱离的现状,努力造就生产和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区域负责教师通过定期到城市巡查,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结合学生在企业从事岗位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使学生以现场工作的形式,在上岗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学习的目的,做到学习与实习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由于企业技术人员既是学生实习的带领者,也是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者,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度,而单一重复性的劳动岗位,不能满足学生毕业设计需求,企业技术人员必然会调整所带学生到其它岗位实习,以便深入学习整套工艺,使其论文系统化,过程中自然达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一体化。实习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带领下在整条产线各个岗位进行了轮岗式实习,在企业追求产品合格率保证下,企业技术人员一定是要求学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参与生产,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企业在学生实习结束后也会因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付出,尽量留住学生在本企业工作,真正的实现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
三、过程管理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实习困难
学院通过政策法规、企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了影响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因素,在原有的生产性顶岗实习基础上,制定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包括毕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对电子工程学院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学院对过程管理模式的改革,采用的区域管理模式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实习中管理落实不到位、过程中工学脱离、企业不让学生参与生产、学生热情不高、专业方向偏离等困难。
(二)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实践企业的 “共赢 ”
采取的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制度,对学生实习期间实行行为性、动态性的管理,并通过结合顶岗实习、结合岗位进行毕业设计改革,既能提高企业人员的参与度又有助于教师掌握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教学,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在学校和企业都能进行教学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企业也是受益的,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量由学院支付,可增加员工部分收入,建立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下,学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的同时,也是为企业成功培养出了适合岗位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穆秀英. 高职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1.3
[2]赵节昌. 构建分散型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究 [J]. 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3]朱涛, 龙志军, 彭鹏峰. “2+1”顶岗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
[4]秦补枝. “导师制”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11.12
[5]王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2.4
基金项目: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HXGJ1109)
【关键词】职业院校 顶岗实习 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是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办学方针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学结合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主要渠道;对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严谨求实作风和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各高等职业院校对顶岗实习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加强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过程监控,增加了顶岗实习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成绩,但还普遍存在着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不够,管理不到位、实习生放任自流等问题,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改革实习过程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强调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按文件精神,各职业院校已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但由于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顶岗实习方向偏离。多数企业把顶岗实习称为“提前就业”、“用工”或“试用”,将顶岗实习列为他们用人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显然,这种顶岗实习对于学校已经变成了“提前就业”,对于学生已变成了“试用”,对于用人单位则变成了“用工”。其次,顶岗实习管理落实不到位。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关系到学业、工作、交通、生活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复杂工作。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学生分布地域大,企业数量多,教师指导不到位,监控指标不具体、不科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部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处于“放羊”状态,鞭长莫及。再次,学生不能参与生产。企业担心影响产品生产速度及质量等原因,不让学生参与生产,加上没有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许多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且实习岗位层次过低,质量不高。导致部分学生被安排在与专业不相关的岗位实习,或是被安排在简单重复性劳动的岗位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运用的机会,实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不一致,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顶岗实习中“工”与“学”相脱离。顶岗实习不是勤工俭学式的半工半读,过程中工与学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互相融合的、互相促进的,是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是以现场工作的形式,在真刀真枪的上岗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学习的目的。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顶岗过程中与企业员工一样,仅是工作,没有学习,或很少学习,没有明确的实习课程标准,达不到顶岗实习的预期目标。
二、提高实习成效的模式改革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实施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管理角度复杂化的特点。本文以我院电子工程学院2010届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案例为佐证,对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模式改革进行归纳。
(一)区域管理模式
所谓区域管理模式是指以城市为单位,由学院招就处将就业管理系统中系部学生就业城市与人数做以统计,反馈到系部,由系部根据企业性质结合教师特长分配顶岗实习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过程管理。学校建立了二级管理制度,教务处负责全校顶岗实习工作的宏观管理,而过程管理则由二级院系和企业共同承担,以确保实习过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过程管理模式要求区域负责教师通过电话、QQ等联络方式外,还要定期到城市进行定点巡查,对学生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书写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反馈,同时要与学生实习企业管理负责人及时沟通,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共同解决实习中所遇困难。管理中搭建的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交流平台,不仅能够使企业通过该系统及时发布顶岗岗位信息,学生及时获取岗位信息,还能监控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实现顶岗实习资源的管理、整合,实现顶岗实习流程标准化管理,实现过程的跟踪与实习成果的可视化管理。利用网络来方便学生、企业与学校的交流,主要解决了学生获取顶岗实习岗位信息困难、由于地域问题学校与学生、企业联系不及时等问题,同时由于企业参与学生过程管理,扩大了管理方,管理机制相对健全,可有效解决因学生分布区域大、企业数量多、校内指导教师不到位等问题。
(二)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模式
提高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水平的同时,结合岗位进行毕业设计改革,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要有明确的毕业设计选题标准,由负责区域顶岗实习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有效解决毕业设计题目与技能培养相脱离的现状,努力造就生产和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区域负责教师通过定期到城市巡查,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结合学生在企业从事岗位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使学生以现场工作的形式,在上岗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学习的目的,做到学习与实习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由于企业技术人员既是学生实习的带领者,也是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者,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度,而单一重复性的劳动岗位,不能满足学生毕业设计需求,企业技术人员必然会调整所带学生到其它岗位实习,以便深入学习整套工艺,使其论文系统化,过程中自然达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一体化。实习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带领下在整条产线各个岗位进行了轮岗式实习,在企业追求产品合格率保证下,企业技术人员一定是要求学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参与生产,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企业在学生实习结束后也会因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付出,尽量留住学生在本企业工作,真正的实现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
三、过程管理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实习困难
学院通过政策法规、企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了影响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因素,在原有的生产性顶岗实习基础上,制定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包括毕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对电子工程学院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学院对过程管理模式的改革,采用的区域管理模式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实习中管理落实不到位、过程中工学脱离、企业不让学生参与生产、学生热情不高、专业方向偏离等困难。
(二)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实践企业的 “共赢 ”
采取的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制度,对学生实习期间实行行为性、动态性的管理,并通过结合顶岗实习、结合岗位进行毕业设计改革,既能提高企业人员的参与度又有助于教师掌握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教学,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在学校和企业都能进行教学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企业也是受益的,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量由学院支付,可增加员工部分收入,建立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下,学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的同时,也是为企业成功培养出了适合岗位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穆秀英. 高职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1.3
[2]赵节昌. 构建分散型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究 [J]. 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3]朱涛, 龙志军, 彭鹏峰. “2+1”顶岗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
[4]秦补枝. “导师制”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11.12
[5]王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2.4
基金项目: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HXGJ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