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教育家、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指出:“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就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有时甚至忍受肉体上、精神上的种种痛苦,以求创造性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中专化学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简要阐述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中专化学教学的质量,希望文中的论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职高化学、教学、兴趣、激发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化学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向师性”会更强烈,他们喜欢化学教师,对化学学科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启发、诱导、设疑,使学生“生疑”,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产生如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盐的水解”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然后演示在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溶液中加指示剂的实验,使学生产生惊奇:某些盐的溶液居然也能使指示剂变色!这与他们原认知结构中“只有酸和碱的溶液才能使指示剂变色”的认识相矛盾,引起了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一种“问题情境”之中,自然就产生出急欲求知的动机。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自我设疑,自我举例,自我排难,将知识具体化在这一阶段中我的重点放在设疑、激疑、答疑。学生们理解、质疑、消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怀着满腔热情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倍感老师的亲切和温暖。同时也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当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有了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表扬、奖励等阳性诱因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并产生成功体验,而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其下一步的学习,从而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在认知中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問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在讲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时候,每个实验都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预测结果,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等到实验完成了,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预测结果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能记忆深刻。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这几个问题:1.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讲出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错误倾向,使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认知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能接受知识65%。因此,感官认知比抽象的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集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媒为一体,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抽象的理论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化学教学中,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例如,在讲共价键的时候,用多媒体的动画播放演示氯分子形成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公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还有在化学上有些静态生产过程不能被学生理解,如接触法制硫酸这个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模拟仿真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并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这样学生对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就都能明白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实验失败。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实验,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不正确操作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试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资源,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颇具魅力的自然科学,因其知识点多,并且具有繁、乱、难的特点,常有“第二外语”之称。在化学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前提, 是贯彻主体参与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不衰,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高化学、教学、兴趣、激发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化学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向师性”会更强烈,他们喜欢化学教师,对化学学科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启发、诱导、设疑,使学生“生疑”,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产生如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盐的水解”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然后演示在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溶液中加指示剂的实验,使学生产生惊奇:某些盐的溶液居然也能使指示剂变色!这与他们原认知结构中“只有酸和碱的溶液才能使指示剂变色”的认识相矛盾,引起了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一种“问题情境”之中,自然就产生出急欲求知的动机。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自我设疑,自我举例,自我排难,将知识具体化在这一阶段中我的重点放在设疑、激疑、答疑。学生们理解、质疑、消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怀着满腔热情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倍感老师的亲切和温暖。同时也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当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有了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表扬、奖励等阳性诱因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并产生成功体验,而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其下一步的学习,从而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在认知中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問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在讲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时候,每个实验都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预测结果,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等到实验完成了,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预测结果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能记忆深刻。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这几个问题:1.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讲出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错误倾向,使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认知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能接受知识65%。因此,感官认知比抽象的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集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媒为一体,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抽象的理论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化学教学中,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例如,在讲共价键的时候,用多媒体的动画播放演示氯分子形成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公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还有在化学上有些静态生产过程不能被学生理解,如接触法制硫酸这个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模拟仿真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并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这样学生对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就都能明白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实验失败。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实验,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不正确操作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试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资源,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颇具魅力的自然科学,因其知识点多,并且具有繁、乱、难的特点,常有“第二外语”之称。在化学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前提, 是贯彻主体参与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不衰,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