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探究性学习和探索,不在于产生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在于他们从中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重要的应该是他们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培养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
《地理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忠诚”地执行教材和教参,忽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多元化理解,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观察世界的真实感受。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探究性学习和探索,不在于产生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在于他们从中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重要的应该是他们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培养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的摸索过程中,笔者依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实践通过探究性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以“地域文化与人口”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 课堂回放
本节教学思路是:“感悟文化和地域文化,辩证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体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观全章内容”。
第一环节: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选择了2008年世界最为熟悉的一个文化符号“北京奥运会会徽”让学生来辨识,同时播放奥运会会徽的宣传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奥组委为什么选择这些视频中的事物来进行宣传,这样学生非常自然的想到文化这个词汇;教师进一步给出图片,包括石河子的建筑物,王震将军雕像和本校学生的话剧表演,这两个递进的环节,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而且让学生感到这节课的内容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充满了亲切感。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这堂课的第一个概念,到底在地理学中文化的定义应该是什么。对于“地域文化含义”的探究,教师选用我国南北方文化差异比较典型的描述,如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船北马,南老北孔,南敞北封,南经北政,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话里有哪些文化,而我国南北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是教师给出第二个概念性问题;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得出自己对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概念把握和理解。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探究“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的发展”,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同时来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随后,教师给了三则不同的资料,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婚俗和宗教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同时请学生举出与材料内容相反的事例供全班同学思考和分析,这个环节不仅是学生甄别资料的过程,更是辩证的过程。学生自然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及认知发展水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开展探究活动是有益的。
第三环节:生生活动,注重情景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通过小组合作,针对教师创设的情景,由学生总结出在不同的时期,中国文化对人口造成了哪些影响及原因。具体情景创设如下:
全班同学完成一个穿越时间的家庭会议,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第一种,传统农业社会文化背景:嘉庆年间。第二,现代社会文化背景:改革开放后,21世纪),分四组讨论完成以下四个关于一个家庭遇到的人口发展问题:
中国某城郊的一户普通人家,育有一儿(17岁),一女(20岁),某日,开家庭会议,议题如下:
1、关于孩子的嫁娶问题(嫁否?娶否?)
2、关于孩子的生育问题(一个?两个?还是更多?还是一个也不要?)
3、关于孩子的职业选择(士?农?工?商?)
4、关于孩子的就业地点(家乡?外地?)
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表述、质疑甚至是推翻自己观点的交流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无论做任何一个选择,都会给出一个合乎那个时代文化背景的原因,这个环节的精彩之处是帮助学生设定了文化背景,学生则不会天马行空的作选择,他都会结合学过的知识,甚至是遷移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给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最大限度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环节:设置问题,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讨论空间,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通过前三个环节知识的铺垫,教师设计了两个开放式的活动作为整节课的结束。第一个活动,请学生辨析“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所以这个人口政策中国应该一直坚持下去”。通过讨论,结合政治学科知识,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明确人口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个探究活动,也就是教材后附的活动题“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结合高一生物学科知识,最后得出结论,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人口通婚,不仅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也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就完成了整章内容的知识梳理和结构的构建,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通观全章。
二 课后感悟
1、探究性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知规律,让学生从不会到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同班的合作中,对权威的质疑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2、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重在学生的参与,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3、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
4、探究性教学的最大优势,这是一个让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给了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机会。
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阶梯。在我们的地理教材中和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观察生活,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加之教学上有的放矢,持之以恒,相信在地理课程“探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
《地理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忠诚”地执行教材和教参,忽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多元化理解,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观察世界的真实感受。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探究性学习和探索,不在于产生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在于他们从中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重要的应该是他们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培养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的摸索过程中,笔者依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实践通过探究性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以“地域文化与人口”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 课堂回放
本节教学思路是:“感悟文化和地域文化,辩证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体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观全章内容”。
第一环节: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选择了2008年世界最为熟悉的一个文化符号“北京奥运会会徽”让学生来辨识,同时播放奥运会会徽的宣传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奥组委为什么选择这些视频中的事物来进行宣传,这样学生非常自然的想到文化这个词汇;教师进一步给出图片,包括石河子的建筑物,王震将军雕像和本校学生的话剧表演,这两个递进的环节,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而且让学生感到这节课的内容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充满了亲切感。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这堂课的第一个概念,到底在地理学中文化的定义应该是什么。对于“地域文化含义”的探究,教师选用我国南北方文化差异比较典型的描述,如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船北马,南老北孔,南敞北封,南经北政,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话里有哪些文化,而我国南北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是教师给出第二个概念性问题;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得出自己对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概念把握和理解。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探究“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的发展”,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同时来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随后,教师给了三则不同的资料,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婚俗和宗教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同时请学生举出与材料内容相反的事例供全班同学思考和分析,这个环节不仅是学生甄别资料的过程,更是辩证的过程。学生自然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及认知发展水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开展探究活动是有益的。
第三环节:生生活动,注重情景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通过小组合作,针对教师创设的情景,由学生总结出在不同的时期,中国文化对人口造成了哪些影响及原因。具体情景创设如下:
全班同学完成一个穿越时间的家庭会议,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第一种,传统农业社会文化背景:嘉庆年间。第二,现代社会文化背景:改革开放后,21世纪),分四组讨论完成以下四个关于一个家庭遇到的人口发展问题:
中国某城郊的一户普通人家,育有一儿(17岁),一女(20岁),某日,开家庭会议,议题如下:
1、关于孩子的嫁娶问题(嫁否?娶否?)
2、关于孩子的生育问题(一个?两个?还是更多?还是一个也不要?)
3、关于孩子的职业选择(士?农?工?商?)
4、关于孩子的就业地点(家乡?外地?)
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表述、质疑甚至是推翻自己观点的交流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无论做任何一个选择,都会给出一个合乎那个时代文化背景的原因,这个环节的精彩之处是帮助学生设定了文化背景,学生则不会天马行空的作选择,他都会结合学过的知识,甚至是遷移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给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最大限度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环节:设置问题,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讨论空间,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通过前三个环节知识的铺垫,教师设计了两个开放式的活动作为整节课的结束。第一个活动,请学生辨析“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所以这个人口政策中国应该一直坚持下去”。通过讨论,结合政治学科知识,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明确人口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个探究活动,也就是教材后附的活动题“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结合高一生物学科知识,最后得出结论,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人口通婚,不仅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也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就完成了整章内容的知识梳理和结构的构建,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通观全章。
二 课后感悟
1、探究性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知规律,让学生从不会到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同班的合作中,对权威的质疑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2、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重在学生的参与,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3、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
4、探究性教学的最大优势,这是一个让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给了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机会。
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阶梯。在我们的地理教材中和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观察生活,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加之教学上有的放矢,持之以恒,相信在地理课程“探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