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和瓶颈,每一位老师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犹如灿烂的阳光照亮了作文教学的漫漫长途,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孩子们放开手脚,敞开心扉,开放思维,让孩子们自由表达,真实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一切已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启情;动情;抒情;思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求学生在平日里将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叙述曲折动人的故事,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抒发来自内心的情感,“生活小镜头”成了同学们忠实的伙伴。如何让学生结合生活进入情动辞发、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写作境界,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习作内容为例,关于“亲情”的话题,谈几点体会。
一、启情——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的表达有心灵的自由。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各自幼稚甚至离奇的经历和想法,给予他们心灵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轻松。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一部装满喜怒哀乐、五彩斑斓的童话。他们在学校里,在家庭里与同伴、与亲人的交往中,总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实际上就是他们心灵体验的过程。“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说到这两个字,每个人心头涌起的总是温暖和感动。课上,我首先采用的是图片激情——鸟妈妈哺育幼鸟;寒冬里的一对父子;一对母女的笑颜;大手和小手的紧紧相牵。这四张图片是开启学生素材积累之门的钥匙,教师导语中渗透了观看图的方法,看图与看书一样要学会读懂图片的意思,感受到身边亲人的爱,还不止停留于此,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张?然后针对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观之图片中的细节,包括当时图中的动作,结合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亲人的爱在细微处,亲人的情无处不在。
学生从四幅感人至深的图中读到了深深的爱,读到了浓浓的情。接着我以情激情,引发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妈妈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爸爸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手掌。学生有感而发——亲情是妈妈的一句鼓励;亲情是爸爸给我的勇气……在这个板块中,我较好地运用图片的视觉效应启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亲情。在这里如何用好用足图片,在操作上还可以思考改进。譬如:引导学生读懂图片,读出图片中的“亲情”后,让学生用“亲情是()”来说图意,再联系生活说“亲情还是( )”。让学生的表达有一个从具象到意象的过程。另一方面,这样的表达还是一种积累,创设了自由表达的氛围。
二、动情——激发表现真实的自我
作文课上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学习情趣氛围,拓宽作文教学的空间,开拓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体验自由习作的乐趣。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生活的情感体验的广阔空间。
当“亲情”开始拨动学生的心弦后,我以“一位母亲的话”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鼓励他们激情表达——你记得哪一件事?哪一件事深深地打动了你?从小到大父母为自己付出了许多,如何来拾起孩子记忆中的点滴呢?从一位母亲的手记,打开了孩子们的记忆之窗。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筷子、吃东西;教你耐心系鞋带、扣扣子;教你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让我怀念不已。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多次才会的第一首儿歌吗?还记得每天总是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你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问题吗?只要和你在一起,就会有许多温暖涌上心头……”
这段文字细腻,温情流淌,学生们在老师缓缓地如慈母般的娓娓道来中,心头涌上许多许多要说的话。所以后面学生们想说的意愿很强烈,当情感的大门打开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着无法抑制的表达欲望。他们开始说,说的似乎都是“小事”:第一次刷牙把牙膏“吃”了以后妈妈的着急;学唐诗时,妈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教;摔了一跤后父母急着送医院的情景;为了让孩子学古筝,父母放弃了单位的旅游……正是这些“小事”让亲情犹如涓涓细流滋润了孩子成长的心田。或许,我们以为的“小事”,在孩子看来都是“大事”,他们感受深刻,体会真切。此时,我要善于捕捉和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说最感动的一个细节。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内容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部情感,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
三、抒情——情动辞发
新课程改革对于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主张自由表达。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课上,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一样自由地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但自由作文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如何有效地指导、无痕地指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的老师在作文课上喜欢呈现一篇范文,希望以范文引路指导学生的习作。我认为值得商榷:一是范文的呈现打断了学生的情感线。当学生倾听了同伴的叙述,倾诉了自己的情感后,学生急于要把自己的情感进一步抒发出来,正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感。此时,学生需要的是尽情表达,抒写心声。但范文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冲淡或打断了学生的这种情感。二是范文的呈现束缚了学生的表达方式。因为课堂上没有时间交流习作,我不知道学生的习作会不会都有范文的“套路”或“影子”。我们追求的是学生更灵动、更有创意的表达。学生才会“乐于习作”,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主动地尽展自己的真情个性。我以为“必要的指导”可以在学生的习作交流之中,也可以在进一步的修改之中,更应注重在阅读的积累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儿一点地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来自师生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往往是语文教学富有生命色彩,闪耀人文光辉,迸发思想火花,产生难得的情感和智慧的不竭之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只能导致学生作文无病呻吟、胡编滥造和“鹦鹉学舌”,使学生失去真实的自我。只有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里,敞开心灵之窗,让童心放飞,自由快乐地寻觅和积累习作中五彩斑斓的珠贝,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快乐而有意义地生活,学会快乐而有收获地表达,学生习作这片希望的天地才会霞光满天、春光灿烂!
(拉萨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启情;动情;抒情;思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求学生在平日里将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叙述曲折动人的故事,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抒发来自内心的情感,“生活小镜头”成了同学们忠实的伙伴。如何让学生结合生活进入情动辞发、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写作境界,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习作内容为例,关于“亲情”的话题,谈几点体会。
一、启情——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的表达有心灵的自由。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各自幼稚甚至离奇的经历和想法,给予他们心灵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轻松。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一部装满喜怒哀乐、五彩斑斓的童话。他们在学校里,在家庭里与同伴、与亲人的交往中,总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实际上就是他们心灵体验的过程。“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说到这两个字,每个人心头涌起的总是温暖和感动。课上,我首先采用的是图片激情——鸟妈妈哺育幼鸟;寒冬里的一对父子;一对母女的笑颜;大手和小手的紧紧相牵。这四张图片是开启学生素材积累之门的钥匙,教师导语中渗透了观看图的方法,看图与看书一样要学会读懂图片的意思,感受到身边亲人的爱,还不止停留于此,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张?然后针对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观之图片中的细节,包括当时图中的动作,结合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亲人的爱在细微处,亲人的情无处不在。
学生从四幅感人至深的图中读到了深深的爱,读到了浓浓的情。接着我以情激情,引发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妈妈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爸爸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手掌。学生有感而发——亲情是妈妈的一句鼓励;亲情是爸爸给我的勇气……在这个板块中,我较好地运用图片的视觉效应启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亲情。在这里如何用好用足图片,在操作上还可以思考改进。譬如:引导学生读懂图片,读出图片中的“亲情”后,让学生用“亲情是()”来说图意,再联系生活说“亲情还是( )”。让学生的表达有一个从具象到意象的过程。另一方面,这样的表达还是一种积累,创设了自由表达的氛围。
二、动情——激发表现真实的自我
作文课上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学习情趣氛围,拓宽作文教学的空间,开拓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体验自由习作的乐趣。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生活的情感体验的广阔空间。
当“亲情”开始拨动学生的心弦后,我以“一位母亲的话”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鼓励他们激情表达——你记得哪一件事?哪一件事深深地打动了你?从小到大父母为自己付出了许多,如何来拾起孩子记忆中的点滴呢?从一位母亲的手记,打开了孩子们的记忆之窗。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筷子、吃东西;教你耐心系鞋带、扣扣子;教你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让我怀念不已。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多次才会的第一首儿歌吗?还记得每天总是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你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问题吗?只要和你在一起,就会有许多温暖涌上心头……”
这段文字细腻,温情流淌,学生们在老师缓缓地如慈母般的娓娓道来中,心头涌上许多许多要说的话。所以后面学生们想说的意愿很强烈,当情感的大门打开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着无法抑制的表达欲望。他们开始说,说的似乎都是“小事”:第一次刷牙把牙膏“吃”了以后妈妈的着急;学唐诗时,妈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教;摔了一跤后父母急着送医院的情景;为了让孩子学古筝,父母放弃了单位的旅游……正是这些“小事”让亲情犹如涓涓细流滋润了孩子成长的心田。或许,我们以为的“小事”,在孩子看来都是“大事”,他们感受深刻,体会真切。此时,我要善于捕捉和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说最感动的一个细节。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内容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部情感,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
三、抒情——情动辞发
新课程改革对于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主张自由表达。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课上,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一样自由地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但自由作文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如何有效地指导、无痕地指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的老师在作文课上喜欢呈现一篇范文,希望以范文引路指导学生的习作。我认为值得商榷:一是范文的呈现打断了学生的情感线。当学生倾听了同伴的叙述,倾诉了自己的情感后,学生急于要把自己的情感进一步抒发出来,正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感。此时,学生需要的是尽情表达,抒写心声。但范文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冲淡或打断了学生的这种情感。二是范文的呈现束缚了学生的表达方式。因为课堂上没有时间交流习作,我不知道学生的习作会不会都有范文的“套路”或“影子”。我们追求的是学生更灵动、更有创意的表达。学生才会“乐于习作”,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主动地尽展自己的真情个性。我以为“必要的指导”可以在学生的习作交流之中,也可以在进一步的修改之中,更应注重在阅读的积累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儿一点地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来自师生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往往是语文教学富有生命色彩,闪耀人文光辉,迸发思想火花,产生难得的情感和智慧的不竭之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只能导致学生作文无病呻吟、胡编滥造和“鹦鹉学舌”,使学生失去真实的自我。只有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里,敞开心灵之窗,让童心放飞,自由快乐地寻觅和积累习作中五彩斑斓的珠贝,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快乐而有意义地生活,学会快乐而有收获地表达,学生习作这片希望的天地才会霞光满天、春光灿烂!
(拉萨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