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级班子成员之间不和、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能力不足……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常见的“短板”。
如今在密山,这些难题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2015年以来,密山市委坚持问题导向,探寻破解之道,系统推进,久久为功,努力使曾经的短板不再“跛脚”。
在兴凯湖乡新民村,村会计孟庆涛说起2014年时的村情颇为感慨。那時,村里决定收取机动地、小开荒地的承包费,要求党员干部参与承包费的收缴工作。老支书恨不得磨破了嘴皮子,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谁都不愿得罪人,不想碰这个“硬骨头”。老支书催得越急,党员们越有疑虑:“他不会是想给自己整钱吧?”弄得老支书百口莫辩、心灰意冷。
2015年,同样是这项工作,村“两委”班子一致做出决定后,全体党员纷纷响应,承包费按时如数收齐。“这回钱是咋收齐的?因为人心齐了!”孟庆涛说。
过去,新民村土地矛盾多、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村民上访不断,因而戴上了“软弱涣散村”“省级贫困村”的帽子。2015年,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在市委组织部以及乡党委的支持下,通过调整村“两委”班子成员、规范党支部设置、发展优秀青年入党……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日益增强。随之而来的“三资”清理、债务化解、产业推动等工作也有序开展,村民的精气神越发旺盛。2017年,新民村摘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2018年年底,新民村又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在密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任海峰看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要看能否有效解决“短板”问题,核心是有没有一个党员拥护、村民信服的带头人;上级政策能否落地生根、诸多矛盾能否顺利化解、各项事业能否健康发展,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为此,密山市委抓住每次换届契机,千方百计选“能人”、配“强人”。目前,在全市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中,45岁以下的48人,占31%;初中以上学历的79人,占51 %。平均年龄明显下降,知识结构明显优化。
“大家一定要注意,把病害苗、虫伤苗和损伤苗分拣出来。”在当壁镇庆利村的香瓜种植大棚,村党支部书记沈玉峰走在田垄间,询问着起苗情况,并时不时弯下腰来进行技术指导。
这位瓜果种植的“土专家”,几年前还是个从未接触过瓜果种植的“门外汉”。“为了增强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带富能力,市里、镇里一年不下十次组织我们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几年下来,我的笔记都记了厚厚一摞!”指着办公桌上的一大沓笔记本,沈玉峰自豪地说。
“新人选上来以后,不能放任自流,要尽快补‘短板’。”任海峰说,密山市委针对部分村级党组织书记学历不高、知识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通过开展“头雁领航、强村富民”活动,对村党组织书记分批次、分行业进行培训,对口开班、专项训练,使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要想干好村党支部书记工作,一要有责任心,二要有担当,三要不断学习。”裴德镇东胜村党支部书记石延博介绍说,2018年4月,他先后赴海林等地以及中央党校参加党建工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对政策的了解更多了,对先进村经验的感受更深了。
三年多来,密山市委分类、分层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56期,培训1104人次,逐步打造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乡土人才难选又难留,是许多乡镇党委面临的共同困惑。
“在家当村干部,还不如出去打工,既舒心又挣得多。”这是许多乡土人才的真实心态。
“过去村干部得哄着用,但这两年干劲明显增加。为啥?导向变了!”黑台镇党委书记王景全的观点很有代表性,“现在对村干部考核的方式变了,奖惩措施严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也不一样。谁不图个好口碑、好待遇?只有真抓实干,才能赢得组织信任和群众好评。”
“拥有健康、正确的用人、评价导向,既能推动工作开展,又能促进作风转变。”在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侯佩国看来,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树立有为有位的导向,才能激发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的精气神,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此,密山市委把“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作为评判标准,通过建立完善村级党组织书记能力与职位相应、绩效与薪酬相符的激励机制,将村级党组织书记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每个书记设定年绩效工资2万元,年末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工资。此外,其他村干部的报酬也得到相应调整,通过实行绩效制,未来按农民人均纯收入动态增长,激励村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一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的“风向标”,让许多年轻党员对村干部岗位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从“瞧不上”变成了“香饽饽”。对此,白渔湾镇胜利村党员赵天伟说:“现在村干部待遇高了,评价标准也变了,谁有能耐谁就上,谁能干成事谁就上,我们这些年轻党员现在都憋着劲儿要干出业绩呢!”一度不被看好的村干部岗位,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能人跃跃欲试。
除了物质上的“刺激”,密山市委还推出精神激励措施,按照产业兴旺型、生态宜居型、乡风文明型、治理有效型、复合型“五型”示范村标准,选树了14个鸡西市级典型示范村、37个密山市级典型示范村、18个乡镇级典型示范村。
“可别小看这些荣誉,这都是一个村的脸面和心气儿!”富源乡富升村党支部书记郭闯说。
过去,富升村因欠下外债,人心散了,村部也没了,村民嘲讽村“两委”班子就是“糊涂庙里的糊涂神”。 在干事创业导向的指引下,新上任的郭闯把全村党员拧成一股绳,村干部齐心为村里办实事。老支书过去一直想建的合作社,被郭闯和党员们做大了,每亩地光分红就有600多元。富升村不仅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還在2017年被评为密山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先进党组织”。
“明年,我要再捧回一块牌子,争取未来几年挂满整面墙!”郭闯信心十足地说。
通过多措并举、协同作用,全市农村逐步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创一流的鲜明导向。正如承紫河乡新富村党支部书记金顺才所说:“我们现在想的,就是尽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2019年夏季以来,柳毛乡同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几乎天天人气爆棚,前来办事的村民络绎不绝,没事的村民也愿意到这里转转。
63岁的老党员杨永利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群众既可以来这里办理低保、大病医疗救助和农村各项补贴申请,还可以在这儿休闲娱乐、了解惠农政策。村委会不再是个摆设了。”
“人配齐了,也得有办公的地儿。”任海峰说,“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没有阵地怎么干事儿?”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密山市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6个,改扩建34个,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其中3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34个。在这些“一主多辅”的阵地里,已基本实现干部值班、统一办公和定期议事三项制度落实“百分百”,让群众从中看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
“现在我们村的党建工作抓得很紧,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大事小情一律公开,党员的归属感、身份意识得到明显提升。”连珠山镇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姜汉波说,“现在村里开展道路维修、美丽乡村建设、开荒地收费等工作,都能得到党员干部们的大力支持。”
“果蔬合作社已经成立,养牛批发市场、艺术围栏生产等项目基本建成,正逐步产生效益,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超过35万元。”自2017年起,黑台镇塔头村陆续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看着已经完工的项目,塔头村党支部书记林秀芳很有一种成就感。
“育苗基地、采摘园、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机米业……”太平乡党委副书记白生海兴奋地说,“我们乡有8个村,每个村都有一个产业项目,2018年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
据了解,密山市委转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改“输血”为“造血”,激活了村级党组织“内生动力”,累计落地“金鸡归巢”项目126个。2018年以来,实现村级集体收入6600万元,村级党组织的自转能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我们要乘势而上,以更大的力度补‘短板’、强弱项,通过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的建设质量,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侯佩国说。
如今在密山,这些难题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2015年以来,密山市委坚持问题导向,探寻破解之道,系统推进,久久为功,努力使曾经的短板不再“跛脚”。
选贤育能,补上人才“短板”
在兴凯湖乡新民村,村会计孟庆涛说起2014年时的村情颇为感慨。那時,村里决定收取机动地、小开荒地的承包费,要求党员干部参与承包费的收缴工作。老支书恨不得磨破了嘴皮子,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谁都不愿得罪人,不想碰这个“硬骨头”。老支书催得越急,党员们越有疑虑:“他不会是想给自己整钱吧?”弄得老支书百口莫辩、心灰意冷。
2015年,同样是这项工作,村“两委”班子一致做出决定后,全体党员纷纷响应,承包费按时如数收齐。“这回钱是咋收齐的?因为人心齐了!”孟庆涛说。
过去,新民村土地矛盾多、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村民上访不断,因而戴上了“软弱涣散村”“省级贫困村”的帽子。2015年,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在市委组织部以及乡党委的支持下,通过调整村“两委”班子成员、规范党支部设置、发展优秀青年入党……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日益增强。随之而来的“三资”清理、债务化解、产业推动等工作也有序开展,村民的精气神越发旺盛。2017年,新民村摘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2018年年底,新民村又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在密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任海峰看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要看能否有效解决“短板”问题,核心是有没有一个党员拥护、村民信服的带头人;上级政策能否落地生根、诸多矛盾能否顺利化解、各项事业能否健康发展,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为此,密山市委抓住每次换届契机,千方百计选“能人”、配“强人”。目前,在全市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中,45岁以下的48人,占31%;初中以上学历的79人,占51 %。平均年龄明显下降,知识结构明显优化。
“大家一定要注意,把病害苗、虫伤苗和损伤苗分拣出来。”在当壁镇庆利村的香瓜种植大棚,村党支部书记沈玉峰走在田垄间,询问着起苗情况,并时不时弯下腰来进行技术指导。
这位瓜果种植的“土专家”,几年前还是个从未接触过瓜果种植的“门外汉”。“为了增强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带富能力,市里、镇里一年不下十次组织我们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几年下来,我的笔记都记了厚厚一摞!”指着办公桌上的一大沓笔记本,沈玉峰自豪地说。
“新人选上来以后,不能放任自流,要尽快补‘短板’。”任海峰说,密山市委针对部分村级党组织书记学历不高、知识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通过开展“头雁领航、强村富民”活动,对村党组织书记分批次、分行业进行培训,对口开班、专项训练,使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要想干好村党支部书记工作,一要有责任心,二要有担当,三要不断学习。”裴德镇东胜村党支部书记石延博介绍说,2018年4月,他先后赴海林等地以及中央党校参加党建工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对政策的了解更多了,对先进村经验的感受更深了。
三年多来,密山市委分类、分层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56期,培训1104人次,逐步打造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有为有位,补上导向“短板”
乡土人才难选又难留,是许多乡镇党委面临的共同困惑。
“在家当村干部,还不如出去打工,既舒心又挣得多。”这是许多乡土人才的真实心态。
“过去村干部得哄着用,但这两年干劲明显增加。为啥?导向变了!”黑台镇党委书记王景全的观点很有代表性,“现在对村干部考核的方式变了,奖惩措施严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也不一样。谁不图个好口碑、好待遇?只有真抓实干,才能赢得组织信任和群众好评。”
“拥有健康、正确的用人、评价导向,既能推动工作开展,又能促进作风转变。”在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侯佩国看来,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树立有为有位的导向,才能激发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的精气神,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此,密山市委把“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作为评判标准,通过建立完善村级党组织书记能力与职位相应、绩效与薪酬相符的激励机制,将村级党组织书记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每个书记设定年绩效工资2万元,年末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工资。此外,其他村干部的报酬也得到相应调整,通过实行绩效制,未来按农民人均纯收入动态增长,激励村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一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的“风向标”,让许多年轻党员对村干部岗位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从“瞧不上”变成了“香饽饽”。对此,白渔湾镇胜利村党员赵天伟说:“现在村干部待遇高了,评价标准也变了,谁有能耐谁就上,谁能干成事谁就上,我们这些年轻党员现在都憋着劲儿要干出业绩呢!”一度不被看好的村干部岗位,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能人跃跃欲试。
除了物质上的“刺激”,密山市委还推出精神激励措施,按照产业兴旺型、生态宜居型、乡风文明型、治理有效型、复合型“五型”示范村标准,选树了14个鸡西市级典型示范村、37个密山市级典型示范村、18个乡镇级典型示范村。
“可别小看这些荣誉,这都是一个村的脸面和心气儿!”富源乡富升村党支部书记郭闯说。
过去,富升村因欠下外债,人心散了,村部也没了,村民嘲讽村“两委”班子就是“糊涂庙里的糊涂神”。 在干事创业导向的指引下,新上任的郭闯把全村党员拧成一股绳,村干部齐心为村里办实事。老支书过去一直想建的合作社,被郭闯和党员们做大了,每亩地光分红就有600多元。富升村不仅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還在2017年被评为密山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先进党组织”。
“明年,我要再捧回一块牌子,争取未来几年挂满整面墙!”郭闯信心十足地说。
通过多措并举、协同作用,全市农村逐步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创一流的鲜明导向。正如承紫河乡新富村党支部书记金顺才所说:“我们现在想的,就是尽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强基固本,补上基础“短板”
2019年夏季以来,柳毛乡同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几乎天天人气爆棚,前来办事的村民络绎不绝,没事的村民也愿意到这里转转。
63岁的老党员杨永利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群众既可以来这里办理低保、大病医疗救助和农村各项补贴申请,还可以在这儿休闲娱乐、了解惠农政策。村委会不再是个摆设了。”
“人配齐了,也得有办公的地儿。”任海峰说,“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没有阵地怎么干事儿?”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密山市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6个,改扩建34个,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其中3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34个。在这些“一主多辅”的阵地里,已基本实现干部值班、统一办公和定期议事三项制度落实“百分百”,让群众从中看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
“现在我们村的党建工作抓得很紧,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大事小情一律公开,党员的归属感、身份意识得到明显提升。”连珠山镇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姜汉波说,“现在村里开展道路维修、美丽乡村建设、开荒地收费等工作,都能得到党员干部们的大力支持。”
“果蔬合作社已经成立,养牛批发市场、艺术围栏生产等项目基本建成,正逐步产生效益,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超过35万元。”自2017年起,黑台镇塔头村陆续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看着已经完工的项目,塔头村党支部书记林秀芳很有一种成就感。
“育苗基地、采摘园、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机米业……”太平乡党委副书记白生海兴奋地说,“我们乡有8个村,每个村都有一个产业项目,2018年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
据了解,密山市委转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改“输血”为“造血”,激活了村级党组织“内生动力”,累计落地“金鸡归巢”项目126个。2018年以来,实现村级集体收入6600万元,村级党组织的自转能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我们要乘势而上,以更大的力度补‘短板’、强弱项,通过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的建设质量,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侯佩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