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可的学习形式.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日常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为有小组合作这一形式而合作,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有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参与效率低,往往出现启而不发、各唱各调、好学生的一言堂等现象,以合作学习代讲、代练;有的在评价时轻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导向,轻集体评价.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成了当务之急.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恰到好处地实施小组合作讨论,让讨论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呢?我就如何做好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发小组合作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这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合作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一课,当学生用天平测量出各种较轻的物体的质量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一袋牛奶的质量(重210克),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天平的右盘,天平仍不能平衡.学生们个个抓耳挠腮(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199克).“砝码不够,要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的图钉充当砝码,有的小组利用称出的桃子当砝码,有的小组用橡皮、黄豆……通过计算,各组学生很快测出了这袋牛奶的质量,充分体现出了小组合作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活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为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组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应事先做好学生的学情调查和指导工作.在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听一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学生在交流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将其记录下来,在最后的课堂小结时指出来,让学生自主纠正不足.当然,教师在了解学情时,如果发现学生的亮点,更要及時将其记录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继续发扬.而对于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而不宜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让他们在明晰思路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高效的数学课堂必然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只有教师科学分组,巧设任务,让小组内的成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想展示,才会真正盘活数学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中,高效学习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发挥特长,互帮互助,优化合作
一节课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性格的铸就.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一种是由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后者,有利于教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检查各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方法运用要灵活,不可教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启发学生必须要以扎扎实实的独立思考学习为基础,只有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个体的学习优势,再进行合作学习,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才能让学生在多样性的独立思维基础上通过交流发展求异思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可采取互相帮扶的策略.帮扶从广义上来讲,就包括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学优生与学优生间的互助及学优生和学优生间的相互激励.要想实现学生间的帮扶和激励,就必须在小组建设时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编排.我们通常是将学优生和学困生混合搭配在一起,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利于学优生间的互助,也有利于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从而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在小组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小组成员不能固定,应该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
四、讲究教师参与指导,优化评价
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但这种参与要讲究艺术.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会在小组之间巡视,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学习任务和教材内容,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我会立刻对他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进行讲述;我也会在合作方式上给他们一些建议,例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常常因为互相等待而浪费时间,我就提醒他们在记录员记录本次实验结果时,操作员就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次操作,而无须等到记录员完成记录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
数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舞台,教师作为数学课堂的指引者和合作者,要融入数学课堂,积极发挥评价功能,激活每一名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不是一对一的对白,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发小组合作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这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合作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一课,当学生用天平测量出各种较轻的物体的质量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一袋牛奶的质量(重210克),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天平的右盘,天平仍不能平衡.学生们个个抓耳挠腮(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199克).“砝码不够,要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的图钉充当砝码,有的小组利用称出的桃子当砝码,有的小组用橡皮、黄豆……通过计算,各组学生很快测出了这袋牛奶的质量,充分体现出了小组合作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活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为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组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应事先做好学生的学情调查和指导工作.在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听一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学生在交流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将其记录下来,在最后的课堂小结时指出来,让学生自主纠正不足.当然,教师在了解学情时,如果发现学生的亮点,更要及時将其记录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继续发扬.而对于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而不宜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让他们在明晰思路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高效的数学课堂必然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只有教师科学分组,巧设任务,让小组内的成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想展示,才会真正盘活数学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中,高效学习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发挥特长,互帮互助,优化合作
一节课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性格的铸就.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一种是由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后者,有利于教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检查各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方法运用要灵活,不可教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启发学生必须要以扎扎实实的独立思考学习为基础,只有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个体的学习优势,再进行合作学习,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才能让学生在多样性的独立思维基础上通过交流发展求异思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可采取互相帮扶的策略.帮扶从广义上来讲,就包括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学优生与学优生间的互助及学优生和学优生间的相互激励.要想实现学生间的帮扶和激励,就必须在小组建设时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编排.我们通常是将学优生和学困生混合搭配在一起,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利于学优生间的互助,也有利于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从而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在小组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小组成员不能固定,应该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
四、讲究教师参与指导,优化评价
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但这种参与要讲究艺术.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会在小组之间巡视,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学习任务和教材内容,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我会立刻对他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进行讲述;我也会在合作方式上给他们一些建议,例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常常因为互相等待而浪费时间,我就提醒他们在记录员记录本次实验结果时,操作员就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次操作,而无须等到记录员完成记录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
数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舞台,教师作为数学课堂的指引者和合作者,要融入数学课堂,积极发挥评价功能,激活每一名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不是一对一的对白,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