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2012春拍精品:陈继儒、董其昌题跋宋拓本《宝晋斋法帖》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sdr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晋斋”为北宋书画家米芾的斋号,因其收藏了谢安、王羲之、王献之三位晋代名流的书法真迹而得名。米芾取书迹入石,惜原石遭兵火而残毁,后南宋葛祐之据火前善本重新摹刻。我们今天所见的《宝晋斋法帖》是曹之格于南宋宝祜二年(1254)至咸淳五年(1269)依据米芾残石,以及家藏的晋人名帖汇刻而成,其父曹士冕系南宋大收藏家,所著《法帖谱系》乃宋代帖学权威之作。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十卷本《宝晋斋法帖》是当前公认的宋拓全本。
  今年西泠印社春拍将上拍的这部《宝晋斋法帖》五卷皆取王羲之书,收录有《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十七帖》《破羌帖》等名帖,内有明代陈继儒、董其昌、清代王鸿绪藏印及题跋,皆断之为“宋拓”。清乾隆间孔继涑得此帖,将其刻入《玉虹鉴真帖》,诸家题跋亦一并镌于卷末。此帖流传有绪,镌刻、拓印精良,品相端好,装帧古雅,堪称业界难得一遇的佳帖。
  据题跋可知,此帖原为明嘉靖礼部尚书陆树声的家藏之物,后归诸同郡陈继儒。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人。少颖异,与董其昌齐名,博学多通,颇受徐阶、陆树声、王世贞、王锡爵等当朝显贵之雅重,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然而,这位名震寰宇的瑰奇之士,年未三十,便结隐小昆山,屡征不就。杜门著述之余,喜藏碑帖书画,与贤达名流亦多往来,董其昌特为其筑“来仲楼”。崇祯三年六月廿五日,董其昌与陈继儒同游金沙虞园,在江南第一闲旷萧远之地,赏玩佳帖,此乐何极!
  陈继儒身后数十年间,此帖由族人精心保管,后其弟携至京城,被时任副都御使的施维翰收之案头。康熙乙丑(1685)秋,陈继儒的华亭同乡王鸿绪见先达所藏墨宝,以重金购得,并重装成册。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字季友,号俨斋,康熙十二年(1763)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曾人明史馆任《明史》总裁。精鉴赏,工书法,书学米芾、董其昌,具道古秀润之趣,“奄有魏晋以来诸家之长”。因此,在得到这部《宝晋斋法帖》后,他展玩数过,沉湎其中,恍入晋人之室,十余年来,一直宝爱有加。康熙己卯(1699年),年过半百的王鸿绪忆及购帖往事,不禁又提笔作跋,对先贤珍藏墨迹在流传过程中的聚散有感于怀。之后,此帖被王氏子孙递藏,上有王鸿绪之孙王兴谟的藏印。
  至此,根据法帖中已有的信息,对其流传脉络的追溯似乎已近尾声。谁料,时隔几日,当我们偶然翻开另一件拍品《玉虹鉴真帖》时,一段熟悉的董其昌题跋顿时跃入眼帘!《玉虹鉴真帖》为清乾隆间孔继涑所刻,汇集了自晋王羲之至明董其昌21位书法名家的手迹。张伯英云“继涑有谷园摹古帖,皆重镌石刻,此多墨迹,间有石本,乃世所不恒有者,如黄庭、兰亭、宝晋斋等是也”。容庚《丛帖目》称《玉》帖第三卷“从宝晋斋帖出,后有董其昌、陈继儒、王鸿绪、林佶跋”。我们经过细细比勘后发现,除第三卷外,第一卷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像赞等亦是从宝晋斋法帖中摹出,唯次序稍有差异,《宝》帖残损字,《玉》帖亦付诸阙如,且摹刻之精绝,叹为观止,然拓工终不如原本,稍欠古雅之气息,相形之下,有如天壤。此外,《宝》帖中分散的董、陈、王之跋被汇刻于一卷之中,林跋已佚。今观《玉虹鉴真帖》刻入之董跋,可知董其昌崇祯三年所观应为十本。惜今仅存五本五卷,书商将董跋《宝》帖之“十本”篡改成“五本”,以充全本,不想弄巧反成拙。殊不知宋拓流传至今,已稀如星凤,得之者莫不珍如球璧。
  孔继涑为张照之东床,书得其法,收藏亦富,且精鉴别。张照书法早年学董其昌,并得其母舅王鸿绪的亲授。由此推知,张照很可能从王氏后人手中得到此帖,传至女婿孔继涑。孔氏将此宋拓宝晋斋法帖视同墨迹,一丝不苟地摹刻入玉虹鉴真帖中,可见宝晋斋法帖之稀见及孔氏对此帖之宝爱。此外,我们发现《宝》帖中有一枚“孔庆琛印”,虽不知其详,但说明此帖曾被孔氏后代保管,虽历经岁月磨砺,依然品相端好,古香怡人。
  谢肇涮《文海披沙》云:“大凡尤物,聚极必散”,然而虽经离乱,未必减损其魅力,如书中之《兰亭》,画中之《富春》。此帖在明清之际已历经数人之手,虽都是名家,也足显世事无常了。不知它将来的主人会以何等的心情去期待合璧的奇迹?收藏的真正魅力,或在占有之外吧。
其他文献
优秀的物质文化,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在一地产生、发展后,会像春天的青藤那样将柔嫩的茎蔓伸向各方,于是,时间、空间带给它一片生机。北宋晚期,浙江宁绍地区曾名噪一时、影响中外的越窑衰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越窑优秀制瓷技术的消亡,而是它迁往他处的转捩点,浙江南部山区的龙泉成为这种传统工艺的主要传播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越窑的终点,便是龙泉窑的起点。不过,事物的演变常带有偶然性和戏剧性,龙泉窑的青瓷生产就
期刊
细节决定高度  2011年春天,“玫茵堂”洒了一粒种子,在秋天孕育成一朵开在人们心里的花!春拍的800万港币保证金阻挡了竞拍者的步伐,秋拍降至100万港币。“玫茵堂”收藏品味、历史、艺术及经济价值,不亚于内地许多省市级博物馆。这些藏品先生拍场,给收藏投资者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  大收藏家藏品的换手机遇,需要很长时间。其传承经历,甚至藏品上的标签,都是提高成交价的“筹码”和“品质证书”。这些真品是收
期刊
釉里红瓷是釉下彩绘瓷器的一种,以铜元素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制,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元代,釉里红和青花的烧造同臻成熟。  独具特色的造型及成型工艺  釉里红瓷的成型工艺之精湛在中国古代其他窑口中极为罕见,有的甚至在元青花中也从未出现过。不拘一格的造型  元代釉里红瓷数量稀少,但其造型之丰富,却出乎人们的意料,甚至远远超出了元代青花瓷。从目前所掌握资料来看,元代釉里红瓷的造型不仅有罐、
期刊
海内留青第一家  说到当代的竹刻艺术,是不能不提徐秉方先生的。  徐秉方先生是江苏常州人,今年68岁。对于徐秉方先生的竹刻造诣,已故的王世襄老人在其《此君经眼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述:“秉方先生幼承家学,专攻留青,四十以后艺大进,不独于见刀处现神采,要求在模糊朦胧不见刀处生变化。不然对此弥漫滃郁,满幅烟云,将不知如何措手矣。”后来,又有题诗:“变幻无如岭上云,从来执笔写难真。如今不复抛心力,且画源头洗
期刊
古代陶瓷真品数量稀少是不争的事实,陶瓷也是市场国际化最早、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其市场价值和价格的评判有着相对稳定的标准,与中国近现代、当代书画甚至当代艺术的市场长期局部化(集中于中国市场,不具备国际性)迥异。因此,考察古代陶瓷的拍卖、收藏行情,有必要充分考虑其国际市场表现,而不应该仅仅以中国市场作为参照,更不能以中国书画市场的局部化套用。  鉴于2011年秋拍艺术品市场
期刊
相比莹润如玉的南宋龙泉窑精品——长颈瓶、鬲式炉、琮式瓶等,明代初期的龙泉窑虽然还继续生产青瓷产品,但早已远离了宋代典雅端庄、青绿雅默的审美情趣。  在元末明初的战争中,龙泉地区幸运地未受太大的影响,元至正十九年(1359)时已经为朱元璋控制,而饶州浮梁景德镇地区则饱受战争的摧残,遭到元军、徐寿辉、朱元璋、陈友谅等军队的反复攻陷、遁弃和平克,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形势才稳固下来。随后,浙西文人集
期刊
夏芷,字廷芳,明代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夏芷善山水,从游于戴进,勤于学画,笔力直逼其师戴进,擅长绘风雨图,一生传世画作不多。戴进,明代画家,浙江钱塘人,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早年制作钗花、人物、花鸟等金银首饰,技艺精湛,颇有名气。后改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宣德年间被推荐进入宫廷画院,官直仁殿待诏。当时画院画家如谢廷循、李在等人画技远逊于戴进,因而遭妒忌排挤。戴进被放归故里后,回到杭州以卖画
期刊
曾经的繁盛淡去,如今的龙泉大窑遗址一片恬静,除了偶尔造访的观光客及瓷器爱好者、研究者外,只有古老的山村相伴。遗址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只有小型车辆能勉强进入。村口千年小溪依旧,似乎在缓缓诉说着千年青瓷往事。  龙泉窑青瓷的价值早为世人所知,遗址保护区内的泥土如用筛子筛过,指甲盖大小的瓷器碎片都极难见到。  五代始烧,盛于南宋、元、明,龙泉青瓷是陶瓷器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的窑系,产品畅销世界,获得了中国瓷
期刊
5月16日,在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24家申报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的文物拍卖企业进行了集中评审后,国家文物局将拟批准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的11家拍卖企业予以公示:  北京远方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瑞平国际拍卖行有限公司、北京嘉德在线拍卖有限公司、北京富比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北京传是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江苏淮海拍卖有限公司、南京正大拍卖有限
期刊
编者按:4月21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31讲邀请《时计》钟表杂志主编常伟先生主讲钟表的收藏与投资。常伟先生为北京收藏家协会相机钟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钟表评论人以及专栏作者,著有《钟表收藏知识30讲》、《中国与钟表》等书籍。  早在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钟表就作为西方的一个科学物件通过传教士进入了中国,从此,中国人和钟表发生了联系,至今已将近4个半世纪。所以钟表收藏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  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