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人生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ongf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内留青第一家
  说到当代的竹刻艺术,是不能不提徐秉方先生的。
  徐秉方先生是江苏常州人,今年68岁。对于徐秉方先生的竹刻造诣,已故的王世襄老人在其《此君经眼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述:“秉方先生幼承家学,专攻留青,四十以后艺大进,不独于见刀处现神采,要求在模糊朦胧不见刀处生变化。不然对此弥漫滃郁,满幅烟云,将不知如何措手矣。”后来,又有题诗:“变幻无如岭上云,从来执笔写难真。如今不复抛心力,且画源头洗眼人。”可见王世襄老人对徐秉方先生是很看重的。
  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常州虽在明清竹刻艺术史上并无特别的影响,然而在20世纪的竹刻艺坛,却先后涌现了一批竹刻高手,走出了如徐素白、白士风、徐秉方、范遥青等留青竹刻名家。常州竹刻的异军突起,给现当代的竹刻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常州竹刻也因此成为了当代中国竹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州徐氏竹刻的创始人徐素白,以擅长留青竹刻著称艺坛,是20世纪中期海派竹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三个儿子中,二子秉言、三子秉方,不仅继承家学,且能善于学习而各有发扬。第三代传人中,秉方先生之女文静、春静,也是当代留青竹刻佼佼者,双双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展览上获得过大奖。徐氏三代的竹刻成就,为他们赢得了“海内留青第一家”的美称。
  20多年前,启功先生曾赠与徐秉方一首诗:“四百年来论竹人,三朱两沈记犹新。于今奕世传精诣,喜见毗陵步后尘。”启功先生不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竹刻艺术的喜爱,也对徐秉方竹刻创作寄寓了厚望。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看到秉方先生的留青竹刻,特别是表现山水题材的作品,真是于清雅俊秀内见含蓄蕴藉,层次丰富中寓变幻莫测,显示出了先生深厚的美学修养与高超的艺术功力。可以说,先生的竹刻造诣,超越了他的父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徐秉方先生的留青竹刻制品进入了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会,先生有幸成为了当代竹刻进入拍卖行的第一人。凭着自己对竹刻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在当代竹刻界的影响力,先生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竹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
  张伟忠:小众的竹雕,
  总有人会执著地追求
  46岁的张伟忠现在是国家级“非遗”嘉定竹刻的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
  与出身于竹刻世家的徐秉方先生不同,张伟忠是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了解张伟忠的朋友都知道,伟忠自幼喜爱艺术,从1986年报名参加嘉定县文化馆举办的竹刻兴趣班,师从范勋元等先生,到1988年考入嘉定博物馆竹刻工艺部后师从王威先生,再到1992年走出嘉定追随徐秉方先生,他的竹刻艺术之路就是一路拜师求学之路。嘉定竹刻的深刻特点与讲究刀法,徐秉方先生强调的创作要主次分明,虚实要有变化,都对他的创作影响巨大。
  挑选并处理出理想的竹材——“材美”,是创作出理想竹刻制品的前提之一。
  为寻找竹材,莫干山、余姚、宜兴、龙游的竹林,留下了伟忠的足迹;溧阳、象山、安吉、绍兴、上虞、嵊县、宣城等地,有时一年要去两次。
  工作室存放着从不同地方采伐来的不同季节的竹子,从一岁的竹,到十几岁的竹,从春竹到冬竹,对比试验并进行记录;除了时间考察,对地域也要分辨:纬度偏北优于偏南,还要考虑具体生长位置,山阴山阳、水分含量,甚至竹子的雌雄,同时具备几个优选要素的,每座山就那么几根竹子。煮竹子的时间,从1分钟、2分钟……1小时、2小时……甚至一夜,编号进行对比试验。
  什么时候煮,用啥煮,也有讲究。砍下竹子后,当天就用山泉水清洗,立刻煮熟,将纤维素收缩、凝固;以竹煮竹是最好的办法,两者内在性格一致,煮出的效果最好。
  多年的实践实验,张伟忠不仅拥有了丰富的竹刻创作的好竹材,也懂得了珍惜。珍惜好材料,珍惜好题材,珍惜好时光、好人生。
  中国竹刻是一门系统性的独立艺术,最主要的原因是文人的参与和带动。通过材料、技艺和意匠的高度协调,竹刻以其广泛的包容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达成工匠之艺和文人之艺的完美融合。倾情倾力刻竹的同时,伟忠专心潜心于研究竹刻艺术,着意着力于提升文化修养。
  张伟忠认为,古人在竹刻上的智慧与经验,是非常值得后人好好学习的,而当代竹刻艺术,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又需大胆开拓;传统的嘉定竹刻是一体两面,亦文亦野的。雕工繁复,追求养眼、视觉强烈而热闹的一类作品,传世的作品居多;而文人作品显现的是清静之气,含蓄内敛,追求的是一种心境,更偏向于传达一种清淡幽远的气氛。两者一求养眼一求养心,在审美趋向上是截然不同的;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如果雷同于其他样式,那么它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就无从谈起了;样式没有高低,决定高低的是艺术家本身的修养;创作时,艺术家要的不是风格而是感觉,感觉到了,自然会有一种样式呈现;竹人要尊重竹材的朗润、条达与素雅之美,如果雕饰过多,竹子本身的肌理美感就破坏了。
  有人这样描述看伟忠作品的感受:那竹子表面的人物景致,不是由人工刻出,而是自然地从竹子的内部生长出来的。学习学理学者,文人文化文雅,成就了伟忠竹刻的辉煌。
  张伟忠说,竹雕是小众艺术,但总有一部分人会执著地追求。毫无疑问,伟忠是属于执著追求的那部分人。
其他文献
地球是圆的,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传播在地球上周而复始从未停止过,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播的速度、力度、方向等有所不同而已。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明,曾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革命性变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唐代以来,瓷器便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在中西文明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西方制瓷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并开出一朵朵奇葩异花。  英国最著名的韦奇伍德陶瓷
期刊
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上,王镛乃是一位修养全面、风格突出、且具有影响力的画家。王镛的山水画成就与他的书法,篆刻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山水画基本的“形骨”一笔墨语言以及由此而生的“图式”,显然是由他的书法所支撑起来的,据我陋识揣度,王镛的书法渊源可能上承明代那种以拙为趣的书风(如徐渭、傅山),下接齐白石和李可染等人的笔意——他从齐白石的间架结构中得到了一种大开大台的气度,又从李可染等人的用笔中汲取了
期刊
石川县立美术馆在日本文物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重要的艺术展览都在此地举行。4月22日至5月13日,由石川县立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陶瓷名品展”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百多件几乎涵盖中国历代名窑的瓷器,也让这里再次掀起了一股中国陶瓷热。也许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中国陶瓷都来自一位年过八旬的日本收藏家——伊势彦信,这也是他的藏品继1994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后的再次亮相。  伊势彦信生于日本北陆地区的富山县
期刊
龙泉窑是陶瓷史上最后崛起的青瓷窑口,至迟到儿世纪初已经烧造出成熟的青瓷产品。13世纪初,龙泉窑自身风格确立并开始向外扩散,形成庞大的龙泉窑系。至15—16世纪,成为唯一可以和景德镇御窑并提的窑口,18世纪以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龙泉窑专烧青瓷,创烧了厚胎厚釉、如脂如玉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同时灵活运用各种装饰技法,如戳印、贴塑、镂空、模印、刻划花等,风格独树一帜,国内外窑口都竞相仿烧,形成独特的龙泉式
期刊
文献记载、传世品以及近年来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明代早期的龙泉窑不仅是一处制瓷产量巨大的民间窑场,而且它的瓷业生产与宫廷官府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属清官旧藏的明代龙泉窑青瓷,是研究明代龙泉窑与宫廷间关系问题最具价值和说服力的传世资料。  清官旧藏明代龙泉窑青  瓷的整理及举要  “清宫旧藏”文物,是指故宫博物院建院之际点查接收的紫禁城皇宫内和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
期刊
说起龙泉,人们常会想到两样东西,一个是龙泉宝剑,另一个就是龙泉窑青瓷,这两样东西都闻名天下,均经过了烈火的炼造而成;宝剑至刚,而青瓷至柔,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成为了龙泉的标志。青瓷的柔美与清雅更得世人的青睐,或登堂,或入室,成一时之风尚。时至今日,龙泉青瓷无论盘、碟、壶、碗,还是瓶、罐、炉、尊,或得人欣赏把玩,或品茗论道,亦为一时之盛。  近年,随着对于龙泉窑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关于龙泉窑瓷器的关
期刊
万鼎艺术简历  万鼎,1973年,师承于著名山水画家何海霞先生。1987年,就读西安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1990年获艺术学硕士学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教授、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教授。  万鼎画展将要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作为老朋友我很高兴,二十多年的相处工作,在中国美术最高创作机构的美术馆,这个学术把关极严
期刊
优秀的物质文化,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在一地产生、发展后,会像春天的青藤那样将柔嫩的茎蔓伸向各方,于是,时间、空间带给它一片生机。北宋晚期,浙江宁绍地区曾名噪一时、影响中外的越窑衰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越窑优秀制瓷技术的消亡,而是它迁往他处的转捩点,浙江南部山区的龙泉成为这种传统工艺的主要传播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越窑的终点,便是龙泉窑的起点。不过,事物的演变常带有偶然性和戏剧性,龙泉窑的青瓷生产就
期刊
细节决定高度  2011年春天,“玫茵堂”洒了一粒种子,在秋天孕育成一朵开在人们心里的花!春拍的800万港币保证金阻挡了竞拍者的步伐,秋拍降至100万港币。“玫茵堂”收藏品味、历史、艺术及经济价值,不亚于内地许多省市级博物馆。这些藏品先生拍场,给收藏投资者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  大收藏家藏品的换手机遇,需要很长时间。其传承经历,甚至藏品上的标签,都是提高成交价的“筹码”和“品质证书”。这些真品是收
期刊
釉里红瓷是釉下彩绘瓷器的一种,以铜元素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制,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元代,釉里红和青花的烧造同臻成熟。  独具特色的造型及成型工艺  釉里红瓷的成型工艺之精湛在中国古代其他窑口中极为罕见,有的甚至在元青花中也从未出现过。不拘一格的造型  元代釉里红瓷数量稀少,但其造型之丰富,却出乎人们的意料,甚至远远超出了元代青花瓷。从目前所掌握资料来看,元代釉里红瓷的造型不仅有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