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内留青第一家
说到当代的竹刻艺术,是不能不提徐秉方先生的。
徐秉方先生是江苏常州人,今年68岁。对于徐秉方先生的竹刻造诣,已故的王世襄老人在其《此君经眼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述:“秉方先生幼承家学,专攻留青,四十以后艺大进,不独于见刀处现神采,要求在模糊朦胧不见刀处生变化。不然对此弥漫滃郁,满幅烟云,将不知如何措手矣。”后来,又有题诗:“变幻无如岭上云,从来执笔写难真。如今不复抛心力,且画源头洗眼人。”可见王世襄老人对徐秉方先生是很看重的。
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常州虽在明清竹刻艺术史上并无特别的影响,然而在20世纪的竹刻艺坛,却先后涌现了一批竹刻高手,走出了如徐素白、白士风、徐秉方、范遥青等留青竹刻名家。常州竹刻的异军突起,给现当代的竹刻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常州竹刻也因此成为了当代中国竹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州徐氏竹刻的创始人徐素白,以擅长留青竹刻著称艺坛,是20世纪中期海派竹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三个儿子中,二子秉言、三子秉方,不仅继承家学,且能善于学习而各有发扬。第三代传人中,秉方先生之女文静、春静,也是当代留青竹刻佼佼者,双双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展览上获得过大奖。徐氏三代的竹刻成就,为他们赢得了“海内留青第一家”的美称。
20多年前,启功先生曾赠与徐秉方一首诗:“四百年来论竹人,三朱两沈记犹新。于今奕世传精诣,喜见毗陵步后尘。”启功先生不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竹刻艺术的喜爱,也对徐秉方竹刻创作寄寓了厚望。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看到秉方先生的留青竹刻,特别是表现山水题材的作品,真是于清雅俊秀内见含蓄蕴藉,层次丰富中寓变幻莫测,显示出了先生深厚的美学修养与高超的艺术功力。可以说,先生的竹刻造诣,超越了他的父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徐秉方先生的留青竹刻制品进入了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会,先生有幸成为了当代竹刻进入拍卖行的第一人。凭着自己对竹刻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在当代竹刻界的影响力,先生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竹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
张伟忠:小众的竹雕,
总有人会执著地追求
46岁的张伟忠现在是国家级“非遗”嘉定竹刻的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
与出身于竹刻世家的徐秉方先生不同,张伟忠是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了解张伟忠的朋友都知道,伟忠自幼喜爱艺术,从1986年报名参加嘉定县文化馆举办的竹刻兴趣班,师从范勋元等先生,到1988年考入嘉定博物馆竹刻工艺部后师从王威先生,再到1992年走出嘉定追随徐秉方先生,他的竹刻艺术之路就是一路拜师求学之路。嘉定竹刻的深刻特点与讲究刀法,徐秉方先生强调的创作要主次分明,虚实要有变化,都对他的创作影响巨大。
挑选并处理出理想的竹材——“材美”,是创作出理想竹刻制品的前提之一。
为寻找竹材,莫干山、余姚、宜兴、龙游的竹林,留下了伟忠的足迹;溧阳、象山、安吉、绍兴、上虞、嵊县、宣城等地,有时一年要去两次。
工作室存放着从不同地方采伐来的不同季节的竹子,从一岁的竹,到十几岁的竹,从春竹到冬竹,对比试验并进行记录;除了时间考察,对地域也要分辨:纬度偏北优于偏南,还要考虑具体生长位置,山阴山阳、水分含量,甚至竹子的雌雄,同时具备几个优选要素的,每座山就那么几根竹子。煮竹子的时间,从1分钟、2分钟……1小时、2小时……甚至一夜,编号进行对比试验。
什么时候煮,用啥煮,也有讲究。砍下竹子后,当天就用山泉水清洗,立刻煮熟,将纤维素收缩、凝固;以竹煮竹是最好的办法,两者内在性格一致,煮出的效果最好。
多年的实践实验,张伟忠不仅拥有了丰富的竹刻创作的好竹材,也懂得了珍惜。珍惜好材料,珍惜好题材,珍惜好时光、好人生。
中国竹刻是一门系统性的独立艺术,最主要的原因是文人的参与和带动。通过材料、技艺和意匠的高度协调,竹刻以其广泛的包容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达成工匠之艺和文人之艺的完美融合。倾情倾力刻竹的同时,伟忠专心潜心于研究竹刻艺术,着意着力于提升文化修养。
张伟忠认为,古人在竹刻上的智慧与经验,是非常值得后人好好学习的,而当代竹刻艺术,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又需大胆开拓;传统的嘉定竹刻是一体两面,亦文亦野的。雕工繁复,追求养眼、视觉强烈而热闹的一类作品,传世的作品居多;而文人作品显现的是清静之气,含蓄内敛,追求的是一种心境,更偏向于传达一种清淡幽远的气氛。两者一求养眼一求养心,在审美趋向上是截然不同的;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如果雷同于其他样式,那么它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就无从谈起了;样式没有高低,决定高低的是艺术家本身的修养;创作时,艺术家要的不是风格而是感觉,感觉到了,自然会有一种样式呈现;竹人要尊重竹材的朗润、条达与素雅之美,如果雕饰过多,竹子本身的肌理美感就破坏了。
有人这样描述看伟忠作品的感受:那竹子表面的人物景致,不是由人工刻出,而是自然地从竹子的内部生长出来的。学习学理学者,文人文化文雅,成就了伟忠竹刻的辉煌。
张伟忠说,竹雕是小众艺术,但总有一部分人会执著地追求。毫无疑问,伟忠是属于执著追求的那部分人。
说到当代的竹刻艺术,是不能不提徐秉方先生的。
徐秉方先生是江苏常州人,今年68岁。对于徐秉方先生的竹刻造诣,已故的王世襄老人在其《此君经眼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述:“秉方先生幼承家学,专攻留青,四十以后艺大进,不独于见刀处现神采,要求在模糊朦胧不见刀处生变化。不然对此弥漫滃郁,满幅烟云,将不知如何措手矣。”后来,又有题诗:“变幻无如岭上云,从来执笔写难真。如今不复抛心力,且画源头洗眼人。”可见王世襄老人对徐秉方先生是很看重的。
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常州虽在明清竹刻艺术史上并无特别的影响,然而在20世纪的竹刻艺坛,却先后涌现了一批竹刻高手,走出了如徐素白、白士风、徐秉方、范遥青等留青竹刻名家。常州竹刻的异军突起,给现当代的竹刻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常州竹刻也因此成为了当代中国竹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州徐氏竹刻的创始人徐素白,以擅长留青竹刻著称艺坛,是20世纪中期海派竹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三个儿子中,二子秉言、三子秉方,不仅继承家学,且能善于学习而各有发扬。第三代传人中,秉方先生之女文静、春静,也是当代留青竹刻佼佼者,双双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展览上获得过大奖。徐氏三代的竹刻成就,为他们赢得了“海内留青第一家”的美称。
20多年前,启功先生曾赠与徐秉方一首诗:“四百年来论竹人,三朱两沈记犹新。于今奕世传精诣,喜见毗陵步后尘。”启功先生不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竹刻艺术的喜爱,也对徐秉方竹刻创作寄寓了厚望。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看到秉方先生的留青竹刻,特别是表现山水题材的作品,真是于清雅俊秀内见含蓄蕴藉,层次丰富中寓变幻莫测,显示出了先生深厚的美学修养与高超的艺术功力。可以说,先生的竹刻造诣,超越了他的父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徐秉方先生的留青竹刻制品进入了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会,先生有幸成为了当代竹刻进入拍卖行的第一人。凭着自己对竹刻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在当代竹刻界的影响力,先生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竹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
张伟忠:小众的竹雕,
总有人会执著地追求
46岁的张伟忠现在是国家级“非遗”嘉定竹刻的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
与出身于竹刻世家的徐秉方先生不同,张伟忠是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了解张伟忠的朋友都知道,伟忠自幼喜爱艺术,从1986年报名参加嘉定县文化馆举办的竹刻兴趣班,师从范勋元等先生,到1988年考入嘉定博物馆竹刻工艺部后师从王威先生,再到1992年走出嘉定追随徐秉方先生,他的竹刻艺术之路就是一路拜师求学之路。嘉定竹刻的深刻特点与讲究刀法,徐秉方先生强调的创作要主次分明,虚实要有变化,都对他的创作影响巨大。
挑选并处理出理想的竹材——“材美”,是创作出理想竹刻制品的前提之一。
为寻找竹材,莫干山、余姚、宜兴、龙游的竹林,留下了伟忠的足迹;溧阳、象山、安吉、绍兴、上虞、嵊县、宣城等地,有时一年要去两次。
工作室存放着从不同地方采伐来的不同季节的竹子,从一岁的竹,到十几岁的竹,从春竹到冬竹,对比试验并进行记录;除了时间考察,对地域也要分辨:纬度偏北优于偏南,还要考虑具体生长位置,山阴山阳、水分含量,甚至竹子的雌雄,同时具备几个优选要素的,每座山就那么几根竹子。煮竹子的时间,从1分钟、2分钟……1小时、2小时……甚至一夜,编号进行对比试验。
什么时候煮,用啥煮,也有讲究。砍下竹子后,当天就用山泉水清洗,立刻煮熟,将纤维素收缩、凝固;以竹煮竹是最好的办法,两者内在性格一致,煮出的效果最好。
多年的实践实验,张伟忠不仅拥有了丰富的竹刻创作的好竹材,也懂得了珍惜。珍惜好材料,珍惜好题材,珍惜好时光、好人生。
中国竹刻是一门系统性的独立艺术,最主要的原因是文人的参与和带动。通过材料、技艺和意匠的高度协调,竹刻以其广泛的包容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达成工匠之艺和文人之艺的完美融合。倾情倾力刻竹的同时,伟忠专心潜心于研究竹刻艺术,着意着力于提升文化修养。
张伟忠认为,古人在竹刻上的智慧与经验,是非常值得后人好好学习的,而当代竹刻艺术,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又需大胆开拓;传统的嘉定竹刻是一体两面,亦文亦野的。雕工繁复,追求养眼、视觉强烈而热闹的一类作品,传世的作品居多;而文人作品显现的是清静之气,含蓄内敛,追求的是一种心境,更偏向于传达一种清淡幽远的气氛。两者一求养眼一求养心,在审美趋向上是截然不同的;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如果雷同于其他样式,那么它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就无从谈起了;样式没有高低,决定高低的是艺术家本身的修养;创作时,艺术家要的不是风格而是感觉,感觉到了,自然会有一种样式呈现;竹人要尊重竹材的朗润、条达与素雅之美,如果雕饰过多,竹子本身的肌理美感就破坏了。
有人这样描述看伟忠作品的感受:那竹子表面的人物景致,不是由人工刻出,而是自然地从竹子的内部生长出来的。学习学理学者,文人文化文雅,成就了伟忠竹刻的辉煌。
张伟忠说,竹雕是小众艺术,但总有一部分人会执著地追求。毫无疑问,伟忠是属于执著追求的那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