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y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三年级是教与学明显发生转折,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学年。经过两年的学习,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智力上已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又是很低级,很初步,甚至是很朦胧的。在这样一种犹如种子发芽,但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环境特殊条件的制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如何教学生学会观察呢?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是:
  一、观察要有序
  文章言而有序,才能让人清楚地知道文章所表述的内容、观察事物也不例外。如何把多面、多角度、纷乱的事情有序地描述出来呢?首先要学会有序地观察事物,小学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好文章。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渗透有序地观察事物的知识,结合作文指导课,教给学生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力求有序,经过循序渐进的指导,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扎扎实实地掌握有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调动多种感官观察
  学生在掌握了有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后,只靠看来感知事物得到的印象是呆板的、平面的,只有调动所有的感官参与观察,感知的事物才是全面的、立体的、多方位的。就拿我指导学生观察雪来说吧。冬季的一天,气温骤然下降,凛冽的寒风刮过,便下起了雪。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大人都感到欣喜,更何况是孩子呢。中午,可见操场上、院子里都是欣喜若狂的孩子们。他们高兴地蹦呀、跳呀,不停地欢呼着。上课时我就布置让学生课间到院子里观察雪,告诉他们不光要看雪花的形状、样子,怎么下的,还要用舌头接空中飞舞的雪花,品尝一下雪花的味道,用手触摸一下雪花、雪团。还要听听下雪时你听到了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来观察,然后再让学生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同学们说:“雪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像柳絮、似杨花,风吹来,雪在空中飞舞起来,好像追逐着、嬉闹着,多像院子里的孩子。用舌頭接住飘落的雪花,感觉甜甜的。我想农民伯伯看到这场雪,一定会眉开眼笑,心里肯定也是甜甜的。俗话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老师和我们一起滚雪团,打雪仗,我的双手冻的像一把胡萝卜,但我们仍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只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写出的文章才生动、具体、有灵气。
  三、要与联想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联想,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教学中,除了在讲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富于联想的句子外,还要在观察中启发学生去想象。如:我在知道学生观察松树时,我问道,松树的样子像什么?大家马上联想到了”宝塔”。松树不畏严寒,傲然屹立在风雪之中,使你想到了哪些人?这样引导学生去想象,学生才会把文章写的更具体、生动。
  四、激发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观察,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作文的素材,学生有了题材,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写作欲望,他们有话可说,有情要抒,便可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学生通过语言将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得到认可,又使他们增强了观察的兴趣,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兴趣自然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尤为至要。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就注意尽可能地组织一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逐步引导他们去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观察自己的生活,养成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并随时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和新鲜的东西记下来,为自己的习作积累素材。如近几天,我校的鸽子群中出现了一只老鹰,这只凶猛的老鹰时常冲进鸽子群中,吓得鸽子们惶惶不可终日。学生对此事很感兴趣,于是中午我就早到学校,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观察,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这篇文章绝大部分同学写得不错,文中字里行间表达了对老鹰的憎恨和对鸽子的担心。平时我还提醒学生观察班里发生的事情,把观察到的事记下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它在提升学生的语文鉴赏水平,涵养学生心灵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戏剧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文体,其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美丑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度凝练而又意味丰富的语言,为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以及审美情感角
期刊
一、詩歌阅读教学中的“留白”  诗歌阅读教学中的“留白”需要教师通过对诗歌中的“留白”进行深入挖掘,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尽可能多地向学生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歌,进而明确其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意蕴与思想感情,最终获得丰富的审美与阅读体验[1]。以《沁园春·雪》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国冬天的美景,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天地茫茫的
期刊
边城——茶峒,景、物、人、情融为一体,是作者沈从文精心营造的“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作者诗一般的氛围中呈现出美丽、清新、谐和的光辉。让我带你走进《边城》,采撷边城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自然界蕴含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意神韵。边城里的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不仅如此,作者还用他神奇的笔,使人物的情感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我们一起来欣赏边城里的儿女情长
期刊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它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其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选准写作视角是关键。独到的角度能让学生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能够从“引心”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但如何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教师的做法却千差万别。下文姑且以插叙为例论述。插叙,作为叙述顺序之一,我们常用。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果教师抓得准,导得好,看似小小的插叙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元遗山云:“文章当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明董其昌也说:“文章之妙,全在转处。转则不穷,转则不板。”  一、插叙往事,避免平铺直叙  以《羚羊木
期刊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分省命题,自2002年北京单独命制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春季高考试题开始(上海1985年即单独命题,当时只是个例)。2004年已有11个省、直辖市开始单独命题并逐渐形成规模,迄今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省、直辖市取得了高考自主命题权。纵观近年来高考命题情况,已取得高考命题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的试题中,语文试题都是自主命制的。据粗略统计,2004年全国分
记叙文有侧重写人的,有侧重写事的,还有侧重写景状物的。写人的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它不同于一般的记事的文章,记事的文章侧重于写一件具体的事,落脚于事情发生的详细过程,人物不是主要的描写内容;也不同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写景状物的文章侧重于景物的描绘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人的文章人物是主要描写的对象,事是为典型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服务的。同时写人也是中学生在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点。 
期刊
开展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并运用信息技术,更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资源,并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转变教学模式,从而以学
至今犹记,1995年,我曾承担了省教改课题“双快——快速阅读与快速作文”的实验任务。各级领导和教师上百人汇聚三中,要听我的作文连堂课。第一节课他们出题,学生习作,第二节课教师讲评。或许是年轻时的轻狂使然,我与学生一起奋笔疾书,40分钟写了1300字,并在讲评的最后环节与学生分享。始料未及,课堂有掌声,课后有好评。  作家秦牧曾指出:“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真正理解教材中写作上的微妙之处的,是难
期刊